蓝领白领,家国情怀,都是风流人物
2021-01-11关邨
关邨
读到一篇网文,说的是“韩国年轻人兴起当蓝领”。一位芳龄不到20岁的李小姐,曾旅居澳大利亚,因受前辈影响,加之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木工情有独钟,职业理想就是当木匠。这位女孩非常有主见,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毅然决然地放弃考大学,甘愿给当木匠的父亲打下手。殊不料,历练几年后,如今已然是韩国一家住宅建筑企业最年轻的“木匠师傅”。她传出金句——“木工既是娴熟的技术工人,也是造型艺术家,更是房屋建造者”。然而,社会对她的偏见似嫌不公平,引起强烈反响。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中说: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蓝领受教育程度偏低,从业者多数年龄偏大。如今,随着择业观发生变化,韩国出生的“千禧一代”,乃至于“05后”的年轻人中,一些人喜歡上了蓝领工作。在他们看来,相比“朝九晚五”坐办公室,工作时间颇具弹性,处理人际关系之压力更小,且薪水待遇也不差。
“蓝领情结”引发人们的深思热议,其本质问题则是对“劳动”“社会分工”的理念和认知差异。其实,“蓝领”、“白领”是舶来品。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年前,姑且不去考证。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白领”指从事脑力劳动的职员,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政府公务人员等,他们工作时多着白色衬衫:甚至形成“白领阶层”。“蓝领”则泛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他们劳动时一般穿蓝色工作服。如仔细想,这个概念的形成和读书多少或劳动中用书本知识多少有关联。“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看重脑力劳动;“书中自有黄金屋,有女颜如玉”,视读书成才是上策。这些已然被时代淘汰了的观念,往往“沉渣泛起”,左右人们的行为。时下的“考研”“考博”热,热得有点“心之官”发昏。
令人高兴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尤其是市场经济带来的空前繁荣,培育了时代“新新人类”的观念。家国情怀,新人们的“自信”充满希望,新人们的“自知”直面现实,新人们的“自我”张扬才智,一代“新新人群”奋发图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和践行者的曙光。“一无所有”的呼唤是“打拼的理由”,留下空谷足音。
我辈最难忘的经历是“中关村”从发轫到中兴,走出“象牙塔”的学子起步时多有干过“蓝领”的工作历练。爱国者攒机,联想地摊,教书育人小广告,还有小米作坊……没有“蚂蚁雄兵”的勤奋,没有“快递小哥”的奉献,没有敢于“弄潮儿”的理想,那有今日中关村的辉煌!咖啡馆的凝思,科学城的缜密,理想照进现实,迎来神州大地的创新和富强。“盍各言尔志”,各有千秋,行行出英才,家国情怀何必论“白领蓝领”。并非“学而优则仕”,“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多有“锈才”,“身怀绝技一招鲜”常常改变命运。
国人中的“蓝领”,从古至今,不乏英才。最高的赞誉是“工匠精神”。木匠祖师爷鲁班的技艺,至今谁敢班门弄斧,还是一句成语。今天的“中国制造”名满天下,没有精益求精的“蓝领大工匠”,只能是纸上谈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人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这是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
对于时下年轻人掀起的“蓝领”热潮,专家感叹,“这种就业市场上的‘转向’早该发生”,大有“相见恨晚”的意味。“许多年轻韩国人争先恐后进入少数被认为有声望和受人尊敬的大学和企业。尽管这种追求最好的雄心和勤奋是韩国快速工业化的重要因素,但这个国家需要的远不只是医生和律师。所有工作都应受到尊重并得到公平的报酬。”由此联想到国情,一些人张口就“清华”“北大”,言必称“哈佛”“剑桥”,对一些技工学校视为“雕虫小技”者流,可以休矣。
由白领蓝领的议论,蓦地想起了墨子。毛主席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借用鲁迅的笔墨表达,墨子是“中国的脊梁”!在我心中墨子是“白领蓝领”集于一身的典范。翘盼在百年难遇的巨变时代神州孕育出时代的墨子。“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赶上了历史的“黄金时代”,博士养猪放牛,硕士做“快递小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都是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