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语词义的跨层潜含

2021-01-11夏凤梅

华中学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否定性词义老子

夏凤梅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一、引言

人类文明经由直观思维层次至想象思维层次、逻辑思维层次渐次演进[1]。具体反映在人类文明语义范畴,则是一种由笼统的情绪义至渐次清晰的意象义、概念义逐步感知认知的过程。而反映在语义的表达上,则是一种由笼统的情绪性表达至渐次清晰的想象性表达、逻辑性表达的过程。今人对不同层次语言的理解往往立足的是语义的逻辑性表达。以此层次表达为参照分析可知,情绪性表达和想象性表达只表达出了历层的核心义,还有不少修饰性意义潜含在表达形式之中。这种潜含现象是所谓语义的跨层潜含[2]。

如果说跨层潜含作为一种历层语义现象已从理论上有所揭示的话,那么,其在历史文献中的现实表现则尚待进一步调查。据考察,《老子》作为一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文献在语词义的跨层潜含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兼属想象和逻辑思维层次言语形式的《老子》,其表义之所以言简义丰,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关键语词大多为意象词,就是因为这些意象词的核心义多存在跨层潜含现象。这样,我们即有理由以《老子》为典型个案,对其语词义的跨层潜含进行调查,用以一定程度地说明语词义跨层潜含的现实表现。

本文所用《老子》的版本是陈鼓应整理中华书局1984年版《老子注释及评介》,所引注释,除部分特别注明的论文之外,亦皆源于《老子注释及评介》。

二、《老子》中名词类语词义的跨层潜含

《老子》中语词义的跨层潜含主要有名词义和动词义的跨层潜含二类。其中,名词类语词义跨层潜含的多为对意象所呈现的本体进行修饰、限定和说明的性质、状态、范围等类修饰性语义。具体表现,则以较明显存在着修饰性跨层潜含义的个体词位为统帅,据出现的先后顺序加以概括。

(1)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句中首尾二“道”当指称本体对象。具体所指,学界有不少分歧性说法。传统说法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或运行规律、原则[3],潘文国则从西方工具论与中国道器论的比较入手,将其释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方法[4]。分析可知,无论核心义是本源、规律、原则还是方法,本体“道”皆存在着明显的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亦即“宇宙万物”或“宇宙万物运行”。

(2)名。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句中首尾二“名”与“道”的跨层潜含义相应,核心义“名称”的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命名难易程度系列中最难的。

(3)为。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句中“为”核心义“作为”,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皆为:自然状态下多生出的,尤其是超出人的能力和违背自然规律的。

(4)言。第二章:“是以圣人……行不言之教。”句中“言”核心义“言说”,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过多的、不合适的。

(5)知。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句中“知”核心义“心智”,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超出自然生活状态所对应的、尤其是其中伪诈的。

(6)欲。文句同上。又,第三十七章:“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句中“欲”核心义“欲望”,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皆为:超出自然生活状态所对应的,尤其是其中争强好胜和非分的。

(7)仁。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仁”,王弼注:“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吴澄说:“仁谓有心于爱之也。”“仁”的核心义为“慈爱”,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有所偏向的。

(8)私。第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句中“私”,薛蕙注:“夫圣人之无私,初非有欲成其私之心也。然而私之以成,此自然之道耳。”据此,句中后一“私”的核心义确认为“私心”,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确认为:自然的、无意识的。

(9)时。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句中“时”核心义“时间”,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合适的。

(10)常。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句中“常”核心义“常规”,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万事万物运作的。

(11)人。第二十章:“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句中“人”核心义“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皆为:其他的。

(12)华。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句中“华”核心义“好的外在形式”,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皆为:虚妄的。

(13)声。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句中“声”核心义“声音”,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一般可轻易感知到的。

(14)形。文句同上。句中“形”核心义“形象”,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一般可轻易感知到的。

(15)事。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又,“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句中“事”核心义“事务”,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皆为:自然状态下多加给人们的。

(16)味。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句中“味”,王弼注:“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其后一“味”核心义为“味道”,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超出自然状态下应有的给人带来非分刺激的。

(17)学。第六十四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句中后一“学”核心义“知识”,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众人学习的。

(18)国。第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句中“国”核心义“国家”,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全,整个的。

三、《老子》中动词类语词义的跨层潜含

动词类语词义跨层潜含的多为对意象所呈现的行为进行修饰、限定和说明的情状、方式、程度、范围等类修饰性语义。具体表现,则参照名词类语词义的跨层潜含进行概括。

(1)为。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三例“为”的核心义皆是“作为”,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则分别为:顺应自然地;超出自然需求地;强力地。

(2)争。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争”,陈鼓应引河上公注:“不争,指不争功名,返自然也。”其“争”,核心义“争夺”,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为超出自然需求的贪念而展开,尤其在人与人之间展开。

(3)存。第六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句中“存”核心义“存在”,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永远地。

(4)容。第十六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句中“容”,王弼注:“无所不包。”其核心义“包容”,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任何内容。

(5)得。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句中“得”核心义“得到”,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多”。

(6)立。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句中“立”核心义“站立”,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稳定地。

(7)行。文句同上。句中“行”核心义“行走”,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长远地。

第二十九章:“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句中“行”核心义亦为“行走”,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则为:在前面。

(8)止。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句中“止”核心义“停下来”,其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为:适时地。

(9)言。第五十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句中“言”,蒋锡昌注:“是‘言’乃政教号令,非言语之意也。”其核心义“施加政令”,修饰性跨层潜含义:任意向人民。

四、余论

《老子》中除名词、动词义的跨层潜含之外,形容词义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对修饰性语词义的跨层潜含。如第十五章:“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盈”核心义“满足”存在修饰性跨层潜含义“自我”。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中四个“大”核心义“占的空间较多、面积较广、容量较多”分别存在修饰性跨层潜含义“最”和三个“次一等的”。

《老子》中修饰性跨层潜含义多出现于“否定词+核心词”模式中。否定词,主要是“不、无、非”。其中,“无”是否定性动词,“非”为否定性副词,而“不”因在上古汉语中可与他否定词通用,故否定性副词、动词两属。如前引“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中“不”为否定性副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中“不”为否定性动词。

注释:

[1] 郭攀:《汉语历层研究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44页。

[2] 郭攀:《论语义的跨层潜含》,《澳门语言学刊》2017年第1期,第33~39页。

[3] 何铁山、卫兵:《“道可道,非常道”别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第78~87页。

[4] 潘文国:《“道可道,非常道”新解》,《中国外语》2011年第2期,第80~85页。

猜你喜欢

否定性词义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审丑文化在青年中流行:论丑的否定性原则再创造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智者老子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