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鸡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成效分析

2021-01-11王芳玲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天保宝鸡市天然林

王芳玲

(宝鸡市林业调查规划院,陕西 宝鸡 721001)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宝鸡市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1999年在市属辛家山林业局、马头滩林业局开始试点,2000年在市域范围全面实施。通过采取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加强森林管护、开展公益林建设、实施中幼林抚育、妥善安置富余职工、保障和改善林区民生等措施,经过天保工程一期(1999-2010年)和二期(2011-2020年)持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域内森林资源得到全面保护,森林质量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林业职工和林区社会得到稳定发展,陕西关中西部生态屏障功能日益巩固,有力的保障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 工程区概况

宝鸡市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理坐标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东连咸阳和杨凌示范区,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和平凉毗邻。全市辖3区9县,东西长156.6 km,南北宽160.6 km,总面积18 117 km2。

境内地貌复杂、地形多变,山、川、塬兼备。南部和西部是层峦叠嶂的秦岭、关山山地,山势陡峭,巍峨险峻,秦岭呈东西走向,是我国南北方地理气候自然分界线。北部多为黄土覆盖的丘陵、低山。渭河东西横贯,两岸多为川地和黄土台塬[1]。全市山地、丘陵、川塬面积依次占56%、26.5%和17.5%。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年均气温7.6~12.9 ℃,年均降水量590~1 000 mm。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

宝鸡市天保工程以资源保护为重点,以工程建设质量为核心,以机制体制改革为动力,严格资金管理,加大后备资源培育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全面完成了规划目标。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面积1 061.30×103hm2,生态公益林建设259.22×103hm2,其中人工造林37.01×103hm2,封山育林93.20×103hm2,飞播造林129.01×103hm2,森林抚育757.33×103hm2,完成中央投资21.395亿元,省级资金0.267 9亿元[2-4]。妥善安置分流停伐后的富余职工到森林管护、营造林、森林旅游、林下种养殖等岗位,健全了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能力,实现了林区社会稳定发展。

2 工程建设成就

2.1 落实天保工程建设措施,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稳步提升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宝鸡市全面落实天然林商品性禁伐措施,落实管护责任,加强现有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开展公益林建设和森林抚育等生态修复项目,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的双增长目标。

2.1.1 林地面积与蓄积 根据2019年林地变更调查结果,宝鸡市林地总面积1 102.87×103hm2,占全市工程区总面积1 653.87×103hm2的66.6%。按地类分:乔木林地面积837.89×103hm2(其中天然林582.38×103hm2,人工林255.51×103hm2),灌木林地155.77×103hm2,疏林地10.45×103hm2,未成林地40.57×103hm2,无林地57.75×103hm2,苗圃地0.44×103hm2。林木总蓄积量72.00×106m3,森林覆盖率56.04%。较工程实施初期乔木林地增加287.43×103hm2,林木蓄积量增加30.52×106m3,森林覆盖率增加16.74%[5]。

2.1.2 森林质量 根据不同时期的森林资源数据,宝鸡市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林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林分郁闭度得以增加,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稳步提升,森林灾害发生率降低,森林健康状况改善。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由工程实施初的77 m3·hm-2增长到现有85 m3·hm-2,单位面积蓄积年均增长0.4 m3·hm-2;林分平均郁闭度在0.48以上,混交林占比大于51%;森林火灾发生率小于每十万公顷1.5次,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1.87‰,低于省控4.5‰指标要求[1,6]。

2.2 森林资源全面有效保护,生态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在林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管护、划片承包、职责到人、全面覆盖”的原则,以市、县(区)、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为责任主体,建立管理规范、责任到人的森林资源网格化长效管理体系,做到森林资源管护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到2020年底,各县(区、局)实际落实森林管护面积1 050.86×103hm2,划分责任管护区1 762个,落实管护人员3 994人,其中生态护林员2 715人,签订管护责任书3 994份。在林区设立管护站点220个,设置管护宣传牌、管护责任牌784块[3]。

通过持续推进“绿色宝鸡”市区、台塬坡面、交通道路、水系、城镇、生态家园、旅游景区、经济林发展、生态公益林建设“九大工程”,坚持以乔木为主、城乡一体发展,实现市域内主要公路、铁路、河流、渠道、坡面林木覆盖,许多过去人口相对密集但缺林少绿的地段绿树成荫,县城和重点建制镇生态园林特色初显,基本建成山区绿色屏障、渭河川塬绿色走廊、道路水系绿色林网、生态城镇星罗棋布的“绿色宝鸡”框架,优化了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森林已成为宝鸡的天然名片,绿色已成为宝鸡的鲜明符号。

2.3 野生动植物生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

在工程实施中,坚持造管并举,最大限度恢复林草植被,有效遏制生态脆弱区的水土流失,随着工程区林草不断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根据宝鸡市水土保持监测,土壤侵蚀模数由3 650 t·km-2·a-1下降为2 850 t·km-2·a-1,林草植被的覆盖度、景观连接度均得到提升,工程区水土流失危害状况明显减轻,生态状况实现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转变。宝鸡市在秦岭关山林区、渭北黄土丘陵区、关中平原区等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33处、面积206.00×103hm2,占到市域面积的11%,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市域内80种国、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92种国、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3 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5]。秦岭林区的国家Ⅰ、Ⅱ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秦岭冷杉及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群种群数量及面积不断增加。境内渭河、千河、金陵河、嘉陵江成为越来越多鸟类的越冬地和迁徙途经地,曾经一度消失的珍稀保护物种黒鹳又出现,无记载分布的黑天鹅、火烈鸟也在渭河流域短暂逗留,2021年5月21日,陈仓区县功镇发现一对珍稀鸟类朱鹮和它们繁育出的3只幼鸟。

2.4 发展多种经营,林业产业得到发展

宝鸡市在工程区大力发展以核桃、花椒、板栗为主的经济型防护林,带动形成了一大批林果业基地。截至目前,共发展核桃、花椒、板栗等干杂果林木12万公顷,年产量5.5万吨,产值16亿元,经济型防护林成为工程区林农增收的重要来源。生态移民、大棚蔬菜、蚕桑、养殖、干杂果基地、农林特色产品加工等一大批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林项目也发展迅速,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地方经济发展。凤县被认定为“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林麝之乡”,人工养麝存栏1.9万多头,居全国第一位。陇县、麟游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6]。

2.5 全面推进改革,林区就业和民生得到改善

天保工程实施对改善林区民生和维护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国有林场改革,全市28个国有林场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个国有林业局按照公益事业单位标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实现森林资源管护,使林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得到稳定提升,林场职工人均年收入7.4万元,较改革前提高了38%,各项社会保障日益完善,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得到全面提升。通过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就地转化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 715名为生态护林员,实现人均年增收4 053元,使林区群众从森林资源保护中直接受益,提高了群众参与森林保护的积极性,助力生态脱贫。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项目,吸纳林区8 274人次富余劳动力,人均年增收2 659元[3,5]。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天保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与支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3 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目标考核机制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宝鸡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分级成立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政府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要求,落实地方政府天保工程建设的主体责任,实行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双线目标责任制”。按照森林资源分布划分责任区,市林业局与县区林业局、县区林业局与林场、林场与管护站、管护站与护林员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护林员的管护责任,定期开展考核检查,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2 创新机制,综合施策,全面保护好森林资源

坚持依法治林,加大森林法规宣传,依法查处涉林违法案件,全面有效保护森林、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等森林资源。持续开展管护人员能力培训,提高了技术素质,积极探索应用无人机巡护技术,因地制宜,采取深远山封山设卡、浅山责任区管护等方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森林资源网格化管护体系,实现了林有人护、山有人巡、事有人管、责有人担。近年来,随着数字林业技术日益成熟和快速发展,宝鸡市开始积极探索,创新管护模式,一些县区利用电信网络系统“外勤助手”具有的位置管理、信息上报、工作调度、移动考勤等功能,在护林员手机终端安装“外勤助手”软件,县局和林场确定专人通过电脑端“外勤助手”实现对护林员实时定位监控、任务调度、考勤管理、巡山轨迹查看、信息上报、统计分析等,提高了森林管护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6];国有重点林区在主要峪口架设的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县局、林场、管护站三级数据同步共享;一些国有林场将无人机巡航与人工巡护相结合,实现了“无死角、无盲区、无隐患”巡查的管护目标。

3.3 规范管理,大力开展森林资源培育

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加大营造林建设力度,在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森林培育项目中,严格按照基建程序,落实项目法人负责制、资金报账制、施工单位招投标制和施工质量合同制管理,统一工程建设标准,严格检查验收,严把作业设计、种苗供应、材料组织以及整地、栽植等各环节质量,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通过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实现了森林资源质量数量的双增长。

3.4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人文关怀,促进林区和谐稳定

天保工程实施初期,面对天然林禁伐后的富余职工,市县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将下岗职工分流到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森林旅游等岗位,积极筹措资金弥补职工养老保险缺口,稳定职工队伍。依托项目加强基层管护站点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偏远站点无电、无信号、房屋破旧局面,提高森林管护保障能力。国有林场改革以来,市县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省委、省政府《陕西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科学界定国有林场性质,市属二个国有林业局参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由市级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弥补森林资源管护费的资金缺口。县属28个国有林场全部界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纳入财政供养,安定了人心,稳定了林区社会。

3.5 调整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培育林区经济健康发展

天保工程实施后,全面禁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以木材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国有林场和林区县失去了主营收入。市县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特色经济林、中药材种植、苗木繁育、林麝养殖等多种经营产业,为繁荣林区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仅“十三五”期间,全市培育林业产业龙头企业19家,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2家,创建国、省级林业示范社13个,带动建立经济林、苗木花卉、林下经济基地和园区143个。新建核桃、花椒16.27×103hm2,改造26.80 ×103hm2,干杂果经济林达到120.64×103hm2,年产量5.5万吨,产值16亿元 。新建油用牡丹园1.47×103hm2,发展元宝枫林2.33×103hm2,建成扶风、眉县、岐山、凤翔4个省级苗木花卉示范县和17个省级示范园,留存面积13.95×103hm2,综合产值达到22.24亿元。森林旅游累计接待游客9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多元。通过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中药材等林下经济,凤县林麝人工养殖存栏1.9万多头,调出99批4 468只。陈仓区西山柴胡种植9.00×103hm2,产量超过全国柴胡总产1/8。2020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30.3亿元[5]。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森林资源基础数据比较陈旧

目前使用的森林资源数据主要基于2008年前后开展的全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档案更新数据及近年来每年开展的林地变更调查数据。林地变更调查主要依据卫片进行判读,对于地类变化的判定及时且准确度高,但对于其它林分因子如森林蓄积量、林分结构、树种构成等的判定,由于现地验证量不足,可靠性较低,难以满足下一步开展的天然林修复规划编制需要。

4.2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缺少投入渠道

天保工程二期实施方案虽然将基础设施纳入规划,但并没有相对稳定、有效的资金投入渠道。随着森林资源全面封禁保护、林区移民搬迁等,加之地方财力投入有限,山区交通道路、村民生产路和林区道路一般都年久失修,通行能力差;基层管护站点房屋陈旧失修,偏远地方水、电、通信等难以保障;现代巡护新设备、新技术(如无人机巡护、主要卡口智能监测等)得不到推广应用,管护人员“巡山靠人、巡护靠走”,这些,对提高森林资源管护成效,改善林区落后面貌,保障森林修复项目实施等有一定影响。

4.3 公益林建设投资标准较低

随着天保工程一期、二期及其它林业重点工程的不断实施,适宜人工造林的地块已经很少,目前,造林对象多为土层瘠薄、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更大的地块,现行0.75万元·km-2投资标准难以满足造林需求;森林抚育0.18万元·km-2补助标准与林区日用工费用接近,而一个劳动力难以按标准完成森林抚育作业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提高森林质量经营措施的顺利实施。参照其他工程项目的投资情况及实际情况,基层林场人工造林所需费用1.2万~1.8万元·km-2;森林抚育所需费用0.75万元·km-2左右。

4.4 基层林业职工新技术应用能力较低

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基层林场除了安置一些退伍军人外,少有大中专毕业生加入,现有职工多为2000年之前入职的老职工,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加之缺少专项资金支持,对基层林业职工在新技术、新标准、新规程及森林资源监测、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不够,方式简单,形成职工理解不深,掌握不够,尤其是现代森林管护信息化知识欠缺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程建设质量提升。

4.5 工程建设地方性配套制度滞后

随着国家营造林新标准出台,地方性作业设计办法一直未作修订,县区在工程实施时难以准确把握。地方政府来制定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资金实施细则,县区边探索边实施,影响兑付进度。

4.6 基层天保工程管理机构不够完善

宝鸡市各县(区)只有麟游县设立了天保工程机构,配置了编制,其他县区业务多归口业务股室,人员变动大,一定程度影响工程管理成效。

5 对策建议

5.1 建立新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

部署安排县区开展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对接国土三调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全面掌握最新森林资源数据,科学界定天然林对象和空间分布,为制定天然林修复规划奠定扎实基础。

5.2 开展天然退化林修复

随着天保工程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适宜对象日益减少,在天然林保护修复时增加公益林及森林抚育投资标准,保障建设质量,增加退化林修复建设规模,通过封、造、管、修措施,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全面提升森林质量。

5.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将基层林场水、电、路、通信、管护站点、信息化设备等建设纳入各级规划,增加国、省专项投资力度,逐步改善基层基础设施落后面貌;适应国有林场改革后机制体制变化,建议从管护费列支一定经费,用于卡口视频监控、巡护无人机、现代信息化、生态效益监测、病虫害防治设备配置,提高森林管护科技水平。

5.4 加大基层林业技术能力培训

增加专项培训经费或明确天保专项经费中的培训支出渠道,并建立培训和落实机制,通过在线培训、网络公开课及实地教学等方式举办面向基层林业职工的基础知识、林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新规程技术培训,支持基层林业职工提高业务技能,提升技术素质,服务于森林管护事业。

5.5 建立健全基层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水平

天然林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任务,未来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必须配备一支相对稳定的管理机构和熟悉业务的队伍。建议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为契机,督导市县建立天保工程建设常设管理机构,明确编制和工作经费,确保天然林保护工作持续稳定实施。

猜你喜欢

天保宝鸡市天然林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建设成效与经验探讨
天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天然林保护任重而道远
宝鸡市人民医院简介
宝鸡市陈仓区:五化提升强堡垒 党建引领扶真贫
天保工程保出了美丽新疆
推进天保工程实施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舟曲林业局天保工程建设回眸
董小龙赴宝鸡市宣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