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学生篮球教学中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1-10单红军
摘 要:本文结合苏州市中学校园篮球的状况,总结历史与把握未来相结合,对提高苏州市中学生的篮球兴趣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影响苏州市中学生篮球运动开展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造成苏州市中学生篮球兴趣不足的问题主要包括:篮球课程数量较少、课外篮球活动不足、篮球活动组织策划能力欠缺、篮球运动的重视程度较低。结合问题提出建议:学校要履行职责,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增加丰富的校园篮球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篮球联盟的优势,增加校际合作。
关键词:苏州市中学生;篮球教学
2013年,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工作的意见》,指出目前我国的青少年,体质整体水平相比于上一代人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因此校园篮球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以篮球这种运动项目为依托,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选择篮球作为校园推广的运动项目,既有提高我国一直以来非常低迷的职业篮球水平的原因,也有篮球运动趣味性强、塑造球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原因。
从长远看,要形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出职业球员的“生产流水线”。我国不能总依靠全封闭的篮球学校作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因为传统的篮球学校几乎不考虑球员的文化知识,而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专业训练上,这种模式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篮球学员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是迟早要被时代淘汰的。苏州市成立篮球联盟后,中学有各类比赛可以参加,中学生组成的篮球队可以参加5人制联盟联赛、3人制联盟杯赛、5人制篮球比赛和3人制篮球比赛。因为比赛种类多,所以篮球队忙于奔走于各个赛场,而非篮球队球员的广大学生却几乎对篮球的兴趣较低,即苏州市的广大学生依旧没有生活在篮球氛围非常好的校园中,中学生甚至没有打过篮球。作为学生课外活动最丰富多彩的校园,中学校园的篮球文化尚且没有建立,苏州市的中学校园篮球文化更是非常薄弱,导致学生对于篮球的兴趣较低。因此在本文中通过调查的方式找出中学篮球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中学生篮球兴趣的建议,目的是增加丰富的校园篮球活动,提高中学生对于篮球的热爱。
一、研究方法
(一)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苏州市中学生的篮球兴趣进行探究,以定量研究为主,对苏州市中学生篮球兴趣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以定性研究为辅,对个别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其对于学校篮球运动开展的情况以及对于篮球的喜爱程度。
(二)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本文写作过程中,本课题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把握研究方向,通过体育教育、体育心理学和体育科学等多方面作为理论指导,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调查对中学篮球运动开展情况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使得本文的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二、结果与分析
(一)篮球课程数量较少
苏州市很多中学生几乎是没有篮球课的,这严重违背了201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下发校园篮球项目的政策要求。对于苏州市中学生来说,一个月内的篮球课次数很少,一学期篮球课次数在7次左右,也没有达到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这个情况不仅是阻碍苏州市中学生校园篮球体验、校园篮球发展的问题,更是没有落实国家政策要求的阳奉阴违的行为,因此目前仍然没有设置篮球课或者篮球课数量达不到要求的学校,必须立即整改。
(二)课外篮球活动不足
苏州市很多中学生几乎是没有参加过校内的课外篮球活动的,这很可能是苏州市的中学没有组织校内课外篮球活动,即中学校方没有设计出校园篮球落实的方案,所以课外篮球活动不仅谈不上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甚至许多学校没有课外篮球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严重违背了2017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下发校园篮球项目的政策要求,严重违背今年2月国家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新政策中对打造校园篮球文化的要求。
(三)篮球活动组织策划能力欠缺
苏州市存在一批学生不喜欢篮球运动,所以不希望学校组织活动强制他们参加。虽然国家制订的《中国篮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和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文件中都有对校园篮球工作的具体量化标准,但是学校在落实此项工作时,一定要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意愿。尤其是人数比较多的一批女同学非常不喜欢篮球这种看起来比较野蛮粗暴的运动,对于这部分女同学,虽然要鼓励她们参与趣味性强的篮球游戏,但是不应该强制她们参加篮球比赛和课外活动,学校包括地方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不能为了一味追求死板的数字和指标而凌驾于学生的个人意愿之上。因为苏州市中学生中有一部分群体对自己的爱好没有明确的认知,所以当问及为什么对学校组织的校园篮球活动不感兴趣时,这部分受访中学生选择了“其他”这一选项,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喜欢篮球或者是否喜欢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
(四)篮球运动的重视程度较低
苏州市中学生不了解苏州校园篮球联盟的原因,可能在于学校和体育教师不在上课时多向学生传达这些消息,可能是本地媒体对校园篮球这项有利于大多数学生的项目没有进行大力宣传,也可能是学生不关注新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既然苏州校园篮球联盟是一直以来负责校园篮球项目,也是今后继续与学生打交道的校园篮球管理组织,苏州校园篮球联盟就必须先通过入校宣传或媒体推广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们了解组织的情况,这尚且只是联盟吸引学生参加篮球活动,培养学生篮球兴趣的第一步。
而分析学生不参加联盟组织的校内篮球活动和其他篮球活动,活动本身不吸引学生,是首要原因。现在的中学生能接收到非常丰富的信息,对自己参加活动的要求也变高了,这就要求苏州校园篮球联盟在组织学生活动时,首先端正态度,不要将活动变成完成上级任务的潦草行事,其次要了解学生希望参加的篮球活动是什么样的。
三、結论与建议
(一)培养中学生参加篮球活动的兴趣
目前的情况下,学生上篮球课和参与课外篮球活动的热情不高,如果主观意愿上学生不配合校园篮球工作的开展,那么无论学校或相关政府部门如何努力,校园篮球活动都无法开展。而中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和热情,都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篮球文化、组织学生现场看比赛等“体验式”的方式培养起来。实际上,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和喜爱本身,也是校园篮球发展和中国篮球改革的目标之一,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此时培养他们对篮球的兴趣,就是在培养未来的篮球从业者和忠实爱好者,甚至是篮球运动员。
(二)落实校园篮球工作的进程
结合部分前人的调研结果和调查数据的结果,可以发现很多校园篮球布点学校的场地建设和器材准备尚且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存在一批学生对篮球感兴趣并且非常喜欢这项运动,校园篮球本应是这些学生“大展身手”的舞台,而目前的形势没有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也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还可以发现苏州市存在学校不仔细规划校园篮球活动方案的工作计划的情况,篮球改革目前上升到“国策”的级别,这说明校园篮球项目绝不是“一窝蜂”的短期工作,而是长期的对我国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事业的规划,因此学校不能对校园篮球项目持有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而要把校园篮球作为学校教育的日常项目,像广播体操或冬季长跑那样成为学校里一项新的体育活动方式。
(三)重视校园篮球课程
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篮球选为进行深化改革的项目,有振兴中国篮球的深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学校园里就是存在着一批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不喜欢篮球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强制性的篮球课已经能够达到篮球普及的效果。当然还有为数较多的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篮球活动的,对于这些学生,篮球课或多或少有些呆板,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学校要顺从这些学生的喜好,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篮球活动。仍以校内篮球比赛为例,当班级之间开展男生篮球比赛时,最喜欢篮球的男同学往往就是场上队员,打篮球比赛本身对这些篮球爱好者就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而班级中对篮球不感冒的少部分男同学和大部分女同学,因为有集体荣誉感,一定会观看比赛为本班级球队加油助威,因此这些同学虽然不是以运动员的身份参加校园篮球活动,但却以观众或者啦啦队的身份投入校园篮球活动中,观众们虽然不能通过观赛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是观众们能通过观赛了解篮球比赛规则和篮球文化,因此也是有好处的。而如果一定需要提高女同学对篮球活动的参与度,不妨将女同学培训成助理裁判、啦啦队员或篮球比赛通讯记者和摄影记者,可以不让女同学直接参加身体冲撞激烈的篮球比赛,而间接地为篮球比赛服务。
(四)组建中学间的校园篮球联盟
苏州市校园篮球联盟不是教委,因为教学工作上几乎没有联系,所以日常工作中的合作不畅通,而且因为苏州市校园篮球联盟目前对中学校没有行政隶属或上下级关系,所以苏州市校园篮球联盟对中学校篮球活动的管理机制就可能效率不高或者效果不好。在苏州市校园篮球联盟与中学校没有行政关系的情况下,由于联盟与学校都有落实校园篮球工作、培养学生篮球兴趣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这些共同的目的,所以联盟与学校之间可以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密切合作。
结束语
校园篮球作为《中国篮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一项重点工作内容,各方要引起重视。目前苏州市校园篮球工作落实得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不仅中学校要做好工作计划,与苏州市校园篮球联盟多沟通,与对接的高校多交流教学经验和活动经验,而且苏州市校园篮球联盟和中学校都还应该扩大宣传,借助媒体的力量让社会知道校园篮球在苏州市的工作情况,争取让社会力量也能够为校园篮球的发展提供帮助或服务。中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在校园篮球的环境下,又多了一个新的重要任务,即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爱好,这一点想要完成并不容易,需要学校营造出一个比较好的校园篮球氛围,通过文化的渗透,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观念,还需要学校在工作中創新工作方式和教学形式,让学生喜欢篮球课,愿意参加课外篮球活动,只有这样,才真正完成了国家的要求,培养了我国的篮球人口,促进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曾桂生,郁晶晶.苏州市校园篮球现状的模型分析与发展建议[J].体育科研,2017,32(1):15-16.
[2]刘桦楠.苏州校园篮球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8(4):62-64.
[3]刘桦楠,季浏.苏州市校园篮球“一条龙”培养体系的集聚、辐射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7):67-69.
作者简介:单红军(1981—),男,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国际学校,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中学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