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主题类”作文的教学探究

2021-01-10吴小燕

高考·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高考

吴小燕

摘 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在课程标准、新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下,“主题类”作文在当下呈现出新的特点,并有着大热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具体的示例,探究新高考背景下“主题类”作文的特征及教学策略,以期帮助学生清除写作的障碍,树立写作的信心。

关键词:新高考;“主题类”作文教学探究

何谓“主题类”作文?顾名思义,就是指题目中指出主题或话题的一类作文。追根溯源,“主题类”作文早在2000年就已登上高考舞台,当时“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此题一出,让人耳目一新,引起了各地的模仿。沉寂多年后,而今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持续推进,在课程标准、新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下,“主题类”作文又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呈现出别样的光彩,并有着大热的发展趋势。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示例,来探究新高考背景下“主题类”作文的特征及教学策略。

一、新高考中“主题类”作文的特征

(一)表述的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要求“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为了评价这一课程任务,新高考中“主题类”作文在题干的表述上变得更加灵活多样,除了常见的显性标志“以……主題”“以……为话题”外,还有一些隐形的表述,如“开设……专栏”“举办……活动”“收编……集子里”,等等(详见表1)。这需要我们多加留意,细心辨识,尤其注意一些隐性的表达。

(二)材料的时代性

新高考中“主题类”作文在材料的选择上,相较于早年的哲理类、故事类材料,目前则更加贴近当下,注重回应时代关切,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详见表1)。纵观当下各地的“主题类”作文题目,会发现材料大多都选取我国在科技、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让学生不能只是囿于教材和过去,而应该关注生活和当下,这也与《课标》对命题材料“要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的要求一致。

(三)主题的思辨性

《课标》对“思维发展与提升”做了明确阐释:“通过语言的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所谓“思辨”指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的思考,作文讲究思辨,就是要注重逻辑性和辩证性,从而认识、分析、推理社会生活。故而新高考中“主题类”作文在主题上更加注重思辨,多是“双峰主题”,比如:2021年江苏四月适应考试作文主题“传统与现代”,要求考生能够思辨两者的关系,而过去的“主题类”作文则多为“单峰主题”,比如:2001年全国卷作文主题“诚信”(详见表1)。可见,新高考中“主题类”作文在逻辑和辩证思维品质上的要求明显提升。

(四)任务的情境性

无论是《课标》,还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都明确规定了课程和试题的载体应该是情境。语文需要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情境,来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情境来承载考查的内容,实现考查的要求。新高考中“主题类”作文十分重视情境任务的设置,强调学生能在题目要求的具体生活场域中,完成写作任务。这些情境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是班会课的演讲,可以是读书交流会的心得,可以是场馆的推介,也可以是刊物的投稿,甚至可以是国际论坛的发言……(详见表1)总之情境十足,让学生真正感受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发展语文学科的运用能力。

二、新高考中“主题类”作文的教学策略

由于新高考的不断推进,“主题类”作文在当下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我们在教学上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此,笔者以今年武汉市四月质检作文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策略。

[原题呈现]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节目将传统文化经典注入时代潮流,聚焦《尚书》《论语》《史记》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首期节目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故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藏匿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典籍中的思想和智慧让每个个体充满力量。

学校举办以“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邀请你作为班级代表在会上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教学策略]

(一)明确主题,找准主题的关键词

“主题类”作文的写作关键,在于围绕题目所给的主题展开,全文都要点“主题”,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该首先找到题目中的主题。在武汉四月质检作文中,关于主题的表述十分明显,即“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根据前文可知,这是一个“双峰主题”的试题,在行文中应该要体现两个关键词——“文化经典”“中国力量”。在这里笔者提醒行文的两个注意:1.不要遗漏关键词。在写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会顾此失彼,要么只写“文化经典”,要么只有“中国力量”,这样的作文实属偏题,只扣了一半的题目,殊不知“文化经典”“中国力量”两者都要突出,缺一不可。2.不要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把两个相近的概念互换,表面看似相差不大,实则却改变了原有概念的范围、大小等。很多学生会在写作中,将“文化经典”偷换成“文化”,或将“中国力量”偷换成“中国”,虽然两个词语在语义上有交叉的部分,但是在写作中这样的处理,实则是犯了扣题不紧的错误,存在偷换概念之嫌。

(二)根据材料,明确主题词的内涵

“主题类”作文找准主题关键词只是第一步,有些题目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根据题目所给的材料,明确主题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因为“新材料作文题是情境写作,须从材料情境中提炼哲思”,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立意不至于过分宽泛或狭窄。尤其当下的“主题类”作文在材料的选择上有鲜明的时代性、时事性、典型性,这就决定了写作的主题应该关注材料所给的界域。武汉四月质检作文的主题是“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这里传承的“文化经典”应该是试题材料中“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传统文化典籍,如《尚书》《论语》《史记》等,这里彰显的“中国力量”应该是传承传统文化经典而彰显出来的一种有形或无形的精神力量,如《论语》的仁爱、《史记》的坚韧、《天问》的探索等。很多学生因为忽视材料的内涵限制,直接将“文化经典”视为所有的文化经典,即包含近现代文学经典,当成简单的话题作文来写,以至于立意过分宽泛。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忽视材料的内涵限制,在立意上又犯了过分狭窄的错误,把传承“文化经典”直接写成传承“《史记》”,其实试题材料首段已明确指出“文化经典”的内涵,它以《尚书》《论语》《史记》等传统文化经典为代表但不仅限于这几部,我们自然更不能把“文化经典”限制在某一部自己熟悉的典籍上。因此,我们在今后的“主题类”作文的写作中应该要认真思考试题所给的材料作用,谨慎审思,明确主题关键的内涵限制。

(三)注重思辨,理清主题词的关系

因为新高考中“主题类”作文多是“双峰主题”,具有“思辨性”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在找到关键词,明确内涵之后,能够正确思辨主题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常见的主题关键词间关系有以下几种:1.并列关系。如广州一模作文“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的主题中,“探索”和“超越”都是我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伟大精神,二者地位相当,在行文中我们应该并列写作,不应该厚此薄彼,有失偏颇。2.条件目的关系。如龙岩一模“忆百年荣光,谱青春华章”的主题,“忆百年荣光”与“谱青春華章”实则存在先后的条件关系,在顺序上不可调换。通过回忆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百年征程,才能够谱写个人的青春华章,谱写家国的青春华章。若说谱写青春的华章,方能回忆百年的荣光,则文章明显存在逻辑错误,显得极不合理。3.辩证统一关系。如武汉四月质检作文“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的主题中,“传承文化经典”和“彰显中国力量”则是辩证关系,只有传承好传统文化经典,才能够谱写中国力量的华章,而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的中国力量,又反向赓续了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在这次写作中,很多同学没有关注到两个主题关键词的辩证关系,以至于截然割裂二者,一段写一个,显然没有完成思辨的任务,不能成为考场的佳作。

(四)按照要求,完成相关情境任务

在“主题类”作文的写作中,除了上述几个步骤,我们还要完成题目中具体的情境任务。由上可知,新高考中“主题类”作文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强调学生能在题目要求的具体生活场域中,完成写作任务。正所谓“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写作”,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些情境任务呢?一般来说我们应该明确五大情境要求——谁在写,写给谁,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回到武汉四月质检作文,本题规定的写作情境是“学校举办以‘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完成五大情境要求:1.谁在写。写作的身份应该是学校的学生,要紧扣学生的身份特点。2.写给谁。因为是学校举办的读书交流会,那么读者应该是学校的教师和同学们。3.为什么写。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参加学校举办的读书交流会。4.写什么。写作的内容应该是“传承文化经典,彰显中国力量”,作文须紧扣这一主题展开。5.怎么写。文体应该是发言稿,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有开头的问候语,结尾还应当有结束语与感谢词,此外,发言稿的语言还要有感召力,体现现场交流。

结束语

新高考背景下“主题类”作文特征明显,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有着积极作用。面对新的变化,我们在“主题类”作文教学的道路上,也应该总结经验,帮助学生清除写作的障碍,树立写作的信心。亦需重提,这里的经验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学习别人的,正如维特根斯坦有言:“我取得知识的来源并不仅仅是我的经验,也包括别人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哲峰.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20.

[3]林汇波.新材料作文三重情境的深度思辨及真实表达[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3).

猜你喜欢

新高考
因导引生 以生为本
以微专题为载体的地理新高考二轮复习策略探讨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
浅析新高考改革
类文合观:新高考背景下的阅读奠基
新高考方案下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