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分析
2021-01-10马慧娟
马慧娟
摘要:目的: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年3月——2021年9月所收治的1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成两组,每组93例患者,分别命名为:常规组与观察组。给予常规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常规组护理的基础之上采用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针对患者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电话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采用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冠心病;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6-01
前言
对于冠心病来说,其属于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现阶段,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受到的各种压力也在持续增加。从而使得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对冠心病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属于身心疾病,也就是冠心病患者的不良情绪会使其病情加重。而积极心理护理干预被愈来愈多的运用到多种疾病的临床护理当中。这种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因此,针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积极心理护理,能够使其病情的发展及预后产生重要的影响[1]。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进行了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所收治1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分成两组,分别命名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93例患者。常规组患者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47例;平均年龄为(52.3±2.6)岁,平均病程为(3.7±1.7)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48例;平均年龄为(51.7±2.3)岁,平均病程为(4.1±1.4)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二)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所有患者需服用冠心病常规药物,并进行定期的复查。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之上采用积极心理护理干预,主要通过电话的对所有患者2个月以后的治疗效果进行随访。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绞痛进行控制,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果有需要应当给予患者吗啡或者哌替啶等进行镇痛。叮嘱患者保持自己呼吸道的通畅,给予患者心电监护。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患者出现症状以后,其认知与行为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开展积极心理暗示训练,让患者对以前所发生自己感到幸福、满足与自豪的事情。认真倾听与接受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描述,强化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以此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鼓励与安慰,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放松训练:指导患者通过腹式呼吸与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进行肌肉放松。感恩训练:在患者出院前的两天,引导患者写一封感恩信。感谢的可以是病房的医疗工作者,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自己认为最应当感谢的一位朋友[2]。延续训练,叮嘱患者出院后的三个月时间内都需要自己进行积极心理训练,自己完成三个愉快的活动,或者和其他人一起完成,活动的目标要具备针对性。叮嘱患者保持自己心态的乐观。
(三)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统计,比如:心绞痛、心衰及卒中等,以及针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随访与统计。
(四)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运用SPSS22.0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通过护理后,观察组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二)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通过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三、讨论
冠心病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大多是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发的血管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这种疾病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其病情较为严重且复杂,如果示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诸如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衰或卒中等。通过相关的研究报告显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恰当的积极心理學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的预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一般情况下,冠心病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况。护理人员需为患者提供积极心理学护理,从而使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多给予患者鼓励与安慰,从而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自信心提高;进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更有利于其预后[3]。
总而言之,采用积极心理学护理有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凡.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冠心病PCI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10):93-96.
[2]胡妙玲.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结合积极心理暗示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0,23(10):16-18.
[3]宋书磊.同理心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疾病认知及并发症的影响[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9,15(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