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助力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
2021-01-10张进
张进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应从提问开始。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从而推动学生集中精力、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有效提问的内涵为出发点,提出了有效提问的方法和策略,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科学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高效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在我国小学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启发了教师必须努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方式,推动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是很有必要的。
一、调动学生参与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提问,首先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舒适的课堂环境,学生愿意在课堂上思考和学习。相反,当课堂学习气氛不佳时,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活动没有积极性,就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认同,设法拉近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感到师生平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从而帮助学生积极思考,推动学生勇于提问。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数学中《认识厘米和米》这节课程的内容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山坡、公路的图片,通过投影仪展示,并询问学生如何测量山坡的高度?学生对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愿意在这样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同时,山坡、公路等生活常见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思考后,学生主动回答问题。通过这种形式,形成良性互动,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二、设置课程悬念
小学数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设置具有悬念性的课堂问题,通过这样的形式来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并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讲解人教版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包含黄金分割知识的艺术作品的图片,如《维特鲁威人》和《蒙娜丽莎》。让学生观看这些艺术图片,为学生设置悬念。学生们对观看这些艺术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又问学生们:为什么这些艺术图片如此舒适,让人觉得很有观赏性?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讨论,并给予肯定的回答。有人回答说画家的绘画水平很高,也有人说颜色很美。我由此引出了课堂教学知识“比例”,指出黄金分割率使这些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从而实现提有效提问。
三、掌握提问技巧
有效提问是一种技术性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注意一些技巧,包括时间安排、提问方法等。简言之,就是在合理的时间内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直接解释和灌输,缺乏对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的思考,缺乏抓住提问机会的经验,缺乏提问技能,无法进行有效提问,这也导致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把握合理的时机,有效地向学生提问,把握时机。
例如,在讲解《视图的产生与应用》这节课程的知识时,在向学生讲解了视图的一些形式和内容之后,我会适当地给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然后请学生给出一些视图在某一领域的应用例子,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向学生解释知识并给出一些例子,比如长方体、正方体在不同角度的视图、以及小学语文课程中《画杨桃》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等等。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抓住这个适当的机会向学生提问,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在情境中提问
教师设置教学情境的合理性,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进行有效提问。在情境中开展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而数学是一门需要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科,培养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开展思考,许多数学问题也是结合情境来设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合理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时,在我為学生讲解制作立体模型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动手制作立体模型,在学生的制作遇到障碍时,让学生思考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在模型制作这一情境中有效提问,帮助学生提高了数学实践操作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准确认识这种方法的积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有效提问,找到合适的策略和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实现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世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J].学周刊,2021(30):113-114.
[2]李荣宜.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6):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