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测向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推广探究
2021-01-10梁嘉敏
梁嘉敏
无线电测向运动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应用无线电相关知识以及测向技术等内容展开的课程形式,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养以及野外生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有着重要的培育效果。本文即通过分析无线电测向运动课程的基本形式与应用价值,进而提出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教学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以此进一步丰富高校的体育课程,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无线电测向是指利用无线电测向机接收一定范围内的无线电台电波,进而根据“摩尔斯电码”找到电台方向与位置。在体育课程中,则要设定规定时间内完成的目标,以此实现体能运动与智能培育的有效结合。该运动对场地与范围要求较低,甚至需要对参赛者进行保密,参赛者需要依据自身对无线电技术的掌握,通过对无线电信号的听辨、方向把握、地图识别、短途冲刺等能力协同支持,实现以体力与智力的同步训练。随着该运动项目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在诸多学校中建立相关课程,并表现出充分的科技、体育、趣味、神秘属性,对于学生起到良好的兴趣引导效果。
1 无线电测向运动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概述
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无线电测向运动的应用设计需要建立符合其课程性质的教学模式,一般教师应将其归纳为“设置问题——解决问题——重设问题——再解问题”的基本流程,由此将体能训练、技能练习以及野外实践等进行有效融合,形成综合训练的课程结构。具体来说,则需要教师改变传统体育课程的基本形式,通过设置隐藏电台、流动电台、假电台等方式为学生设置问题,以此提高学生辨析和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无线电测向运动具有良好的融合属性,将“测向”与“奔跑”相结合,对学生们的要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训练或比赛时,学生既需要借助测向机快速获取隐藏电台的信息,又要根据位置信息快速建立行进路线,进而通过奔跑尽快完成比赛。在这样的运动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体能有着双重要求,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在实际课程开展时,学生个体参赛时必须按照既定规则与时间完成寻找隐藏电台的任务,而团体赛中则需要学生成员根据体能的不同分配搜索区,通过高度协同性与任务科学分配提升课程训练效果,进而对学生的体力与交际能力也有重要的锻炼效果。
2 无线电测向运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2.1 强化学生的有氧耐力运动能力
无线电测向运动属于有氧运动项目,一般在校内开展时采用短距离项目,台序总直线距离达到1-3千米,运动员需要实际奔跑的距离达到2-4千米,电台间距要控制在30-200米之间。由此可以保证学生在该项运动中既需要通过长距离的奔跑以锻炼耐力,又要具备冲刺的速度,以训练爆发力,进而对于学生有氧运动水平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此外,无线电测向运动的时长限制一般为40分钟,刚好达到一节课的时间,在运动强度与密度上可以有效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能水平与体育课程的训练要求。
2.2 促进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发展
在常规体育课程中,学生的活动区域局限于田径场地、体育馆、室外球场等,学生参与运动的环境比较单一。但是无线电测向运动对环境的要求更加开放,无论是校园、森林、公园还是野外,只要拥有较大的空旷树木与草地区域,就可以满足需求。而由于环境的多变性与综合性,也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供了训练空间,在学生面对不同的环境时,可以有效达到平衡、弹跳、应急、分析等体能与思维的协同发展。尤其在比赛过程中,还能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竞争意识,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可以具备适应各类环境的能力。
2.3 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无线电测向运动具有比赛的性质,在每轮比赛过程中,需要学生尽快完成任务,从而在竞争中获胜。因此在这样的运动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突出的体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学生只有具备对抗心理压力的能力,才能在运动中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与思维意识,在运用测向机搜索到频率信息时,能够更快地作出正确判断和反应,并在思维的高速运转下建立或调整运行线路,由此才能更快找到目标。与此同时,在无线电测向运动中,由于还设置了假台、流动电台等干扰因素,学生很可能在比赛中出现找错或找漏等问题,在出现失误时学生的情绪波动更大,容易出现急躁、错乱等心理状态,而这样的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在遇到失误时的心理调整能力,能够保持沉稳的态度与高度的自信,形成良好的抗打击能力。
3 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3.1 教学思路
无线电测向运动体育课程的设计应当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着重培育学生的竞技能力,建立以理论、技能、竞赛为一体的课程结构,有序培养学生的测向技能、运动机能、独立思维、竞赛水平、思想意志等,由此构建完善的体育课程与无线电课程融合教学体系,让学生在理论指导、技能实践中获得综合素养的成长,具备面对各种大赛竞争的心理素质。
3.2 教学目标
对于无线电测向运动体育课程,教师在教学时也要设计三维目标,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技能与情感三个层面的能力。首先,要建立认知目标。无线电测向运动可以选择郊区、校园、森林、城市公园等不同的区域进行开展。在认知目标建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从无线电测向角度出发,要求学生能掌握其原理与基本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则要从竞技运动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运动、锻炼、健康的认知水平,并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由此了解无线电测向运动的运动价值。
其次,要建立技能目标。无线电测向体育课程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运动项目,但是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各项技能,包括无线电相关知识、测向技术、识图能力、野外运动技能等,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不同技能的协同发展。通过对运动形式或课程设计的优化,分别建立以培育学生野外生存能力、无线电测向技能、定向越野、竞赛心理品质等专题课程,以此有效提升学生不同方向的技能應用能力。
其三,要建立情感目标。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对无线电测向运动的兴趣基础,保证其以正确的观念对待无线电与体育课程的融合意义,并能够保持正确的三观,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能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明确规则意识,在竞技运动中既要有遵守规则的心,也要有勇于拼搏的心,由此建立顽强而积极的意志和品格。
3.3 课程内容
无线电测向运动具有回归自然、户外运动的主题属性,对于场地的要求不高,而且无论哪一种场地,在无线电的辅助下,学生都能保持较高的安全性,不会发生迷路、丢失等危险。在高校中推广该运动,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其课程体系与内容,通过建立标准距离测向、快速测向、定向猎狐、短距离测向等模块,以保证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成长。
首先,要推动定向越野与无线电测向的有效结合。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必须把握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定向猎狐与标准距离测向都具有定向越野的要求,其中标准距离测向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无线电测试确定找台顺序,其中六个电台设置相同的发报频率,每个电台必须在一分钟之内完成大概方向的测算,并在地图上进行合理标注。在无信号后的五分钟内,学生需要进行定向越野,在第二轮信号开始发送后,学生则需要一边越野运动,一边通过测向修正方向,进而找到隐藏电台。定向猎狐则有所不同,需要学生先进行识图,根据地图要求进行定向越野,进入电台所在地直径一百米的圆形区域内,在进入该区域后电台才会发送信号,而学生则需要通过测向技术快速找到电台的准确位置。
其次,要注重培育学生快、准、稳的三项运动素养。教师应当在不同课程模块中设计不同的项目,并根据项目差异推动学生各项操作技能与运动素养的发展。因此在无线电测向运动课程设计中,教师还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第一,在短距离测向竞赛中,电台要采取不同频率的连续发信方式,保证场地内学生可以同时接收到电台信号,因此学生必须按照规定顺序先完成调谐工作,然后进行测向,进而确定位置找到电台。针对学生表现则要建立多元评价标准,既要看学生的实际操作速度,又要看学生实际找到的台数,还要确保其顺序正确。在快速测向课程中,则需要教师在区域范围内设置不同的区域或板块,比如快速区、竞赛通道、慢速区等。学生需要由起点出发后先进入慢速区,找到该区域的隐藏电台后,确定竞赛通道并找到控制台,进而进入快速区,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全部的隐藏电台。在该项目中,教师要将慢速台与快速台进行依次排序,每个电台保持12秒的信号发射时长,并采取循环发射的方式,由此就需要学生在12秒内确定其方向和位置,这对于学生集中精力,达到快准稳的程度有着良好的训练效果。
其三,要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提炼与整合。无线电测向运动课程兼具无线电与体能运动两方面的训练效果,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训练方式。但是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把握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效果。在理论层面,教师要让学生建立无线电起源、无线电信号传播特征、无线电测向原理、读图识图、野外安全常识等方面的认知,在技能方面,则要学生把握好起点测向、途中测向、单双向技术、特殊情况处理、定向越野、快速调台、无信号找台等实践操作能力,进而在项目设计中,将两方面内容进行融合,形成以信号捕捉、跟踪摆脱、路线分配、体能分配、冲刺技术于一体的高效训练机制。
4 结语
总之,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无线电测向运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学校与教师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无线电测向运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进而能够意识到该项目与体育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则要全面推动无线电测向运动体育課程的合理建设,从学生能力、课时限制、课程属性等角度出发,通过对教学思路、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不断优化,进而实现全面推广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州南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