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研究
2021-01-10吴先武徐军
吴先武 徐军
在实行文化兴国的新时代,我国学校传统武术教育具有开拓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武术新领地、助力文化兴国等意义;传统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边缘化的表征是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缺失、武术文化教育不足和武术教育方式异化等;究其原因,主要与缺乏文化自信、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重竞技轻传统文化的行政理念等有关。本文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转变武术教育的观念、推进学校武术教育治理现代化等措施,解决边缘化问题,为学校其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
中共十九大重申文化兴国的战略,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传统武术是一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社会文化再生产的一个社会机构或机制。现阶段我国学校传统武术教育陷入了边缘化的困境,影响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创新,影响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这个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实行优秀文化兴国的新时代,我国学校为什么要进行传统武术教育?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的表征是什么?导致传统武术边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脱学校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的困境?这是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学校实行传统武术教育的意义
1.1 开拓传统武术传承与创新的新领地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城镇化建设,农业社会逐步向工业化、信息化现代社会转型,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依附农耕文明的传统武术乡土社会受到不断的冲击,逐渐被断裂、解构,加剧了农村村落的空巢化或空心化趋势,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创新陷入了困境。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部分传统武术宗族的习武者从事了新行业,留守农村的青少年大部分不愿传承传统武术,留守农村的老拳师慢慢驾鹤西去,令人可惜的是他们同时带走了一个个优秀拳种。学校成为一个特殊的场域,是青少年的主要聚集地,开拓了传统武术传承与创新主要的新领地。我国学校通过传统武术教育,传承传统武术,扩大传统武术人口,从娃娃开始抓起,潜移默化地培育青少年习练传统武术的终身习惯;在文化兴国的新时代,在接受新优秀文化的同时,创新武术,发展武术等。
1.2 助力文化兴国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奋发向上的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蕴含丰富多样的拳理文化、人生哲理、仪式文化、表演文化和服装文化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武术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注重养成教育,激励人突破自我,崇尚身心和谐教育,由术而悟“法”“道”,要求学拳先学礼、学拳以德为先,能够培育人民良好的道德和尚武品质、培养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沉积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和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根”之一等。在新时代,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学校通过传统武术教育,强健青少年的体魄,以武化文,激活青少年身心体验,培育青少年“精气神”,促进青少年领悟传统文化,以武教化青少年,以武促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凝聚青少年的民族向心力,提升青少年良好的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武术管理、教育和产业等人才,以文兴邦。
2 我国学校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的表征
2.1 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的缺失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选用的教材内容经历了两个过程,一个是教材选编法,另一个是竞技武术教材化。1961年前,我国学校武术开始采用教材选编法,武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以国学形式出现在学校教育体系,将武术与体育并行,单独设立教材,采用的内容是对传统武术改造、整理的标准化竞技武术内容。1961 年教育部在颁发的第二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并入体育课,沿用竞技武术内容。1978年制定《十年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对武术去技击进行了纠正,随后竞技武术散打成为学校教育内容。二十一世纪初,学校武术教育采用推行段位制武术,段位制武术内容是对传统武术按照竞技武术标准改造的竞技武术。因此,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内容在学校武术教育里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2.2 武术文化养成教育的不足
学校武术教育采用体育技能考核的量化评价,学校武术教育评价向竞技化、標准化、表演化等方向发展。武术套路选用体操得分类评价,向“新、难、美、高”方向发展;武术散打采用标准化、竞技化搏击动作,借鉴西方搏击项目的得分量化指标和击倒为评价。学生学会的技术动作是否标准、难度系数是否高、是否创新等成为评价学校武术教育效果的结果评价,即使这些技术动作严重脱离拳种本源也无所谓,忽视武术技击蕴含的传统文化和育人价值。但是,武术异于西方偏重技能“操作性知识”的体育,作为我国的一门传统文化课程,是一门偏重文武兼修的“认知性知识”,注重术道融合和德艺兼修。学校缺乏武术文化育人的过程教育评价,把异化的技能评价作为老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升学选拔等结果评价,把注重以武化文、文化教育过程的传统武术推向了学校教育的边缘。
2.3 武术教育方式的异化
打练结合教育方式是我国传统武术独特的教育方式,是外塑形体和内塑文化涵养的内外兼修教育方式。技击是武术本质特征的体现,是武术的特有外在表现形式,“练”是在“打”过程中,通过顿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注入的过程,是武术“精气神”凝聚的过程。然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采用西方注重体育训练的教育方式,搁置武术教育的项目特征,忽视练习者身体本体感受器的刺激与体验,忽视学生在技击过程中以武化文的文化体悟和养成教育,舍弃了身体的自我养成是武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偏离了武术教育的文化育人目标;学生接受体育化训练教育方式,机械地复制技术动作,很难领悟“武”之精髓,体会不到“武”之乐趣,感到枯燥、难学、易忘等。学校采用体育化训练教育方式,重视学生技术的训练和技能的提升,轻视学生传统武术身体文化的养成,导致偏重学生文武兼修教育方式的传统武术在学校里的边缘化。
3 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的原因
3.1 缺乏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的文化清醒的自觉、坚定的认同和传承与创新。新中国成立前,饱受外国压迫与欺凌,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认为传统武术是封建迷信旧文化,对传统武术进行批判与压制,引进西方体育理念,采用中体西用的方式,改造传统武术,去技击,改造成“树立优美形象”的竞技武术。竞技武术失去了传统武术攻防技击的文化载体,失去了武术的个性。在1949年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对旧文化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方向改造的意见。在1952年国家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委员会提出了 的武术改造政策。国家组织专家,在1957年,初步完成对传统武术竞技化的改造。国家引进西方体育教育理念,对学校传统武术教育进行批判和改造,改造成体育化训练的教育方式。在1961年《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并入体育课,教学内容采用竞技武术内容,教学学习评价借鉴西方的量化评价模式,教学采用体育化方式等。因而,文化不自信,选取西方体育理念,导致学校武术教育“捆绑”和“寄生”在西方体育教育的藩篱中,传统武术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位置。
3.2 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
我国历史上一直就有重文轻武的观念。左丘明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汪洙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我国许多人秉承这种观念,甚至包括部分武术教育者,贬低体育,轻视传统武术。为了学而优则仕,为了文化课的学习,为了文化升学率,许多学校不开设传统武术课,没有配置传统武术老师,甚至也没有配置武术老师;有的学校虽然开了传统武术课,传统武术师资薄弱,人数少水平低,部分学校传统武术老师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没有传统武术课本和器械,随意占用武术课堂时间,阻止或限制学生参与校园传统武术活动。许多家长不支持自己的小孩学习传统武术,担心学习传统武术而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担心学习传统武术而打架。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导致学习传统武术的学生逐步减少,导致传统武术在学校开展不力,传统武术教育逐步被边缘化。
3.3 重竞技轻传统的行政理念
新中国建立初,为了通过竞技体育创造了良好的国际政治效应,采用行政方式,舍本逐末,开始重视竞技体育教育,轻视传统武术教育,抹杀了自己本源性传统武术文化教育,按照西方竞技体育理念,把传统武术改造成竞技武术,通过竞技武术比赛和表演,打破封锁局面,促进国际武术文化交流,带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破除“东亚病夫”称号,在国际树立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扩大国家影响力等。在新时代,各级行政部门、学校负责人和老师思想僵化,忽视传统文化兴国的战略,没有落实国家相应的改革,行政化倾向严重,为了政绩或业绩,沿用重竞技轻传统的行政理念,忽视传统武术教育,行政部门把竞技武术在世界各地传播、赛事文化交流和进入奥运会作为政绩,学校负责人向上级单位输送的人才作为政绩,武术老师把培养的竞技武术人才作为业绩,扭曲了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导致传统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的边缘化。
4 解决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的对策
4.1 坚定文化自信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民族之前途,应在其自己文化之复兴。”在国家文化兴国的战略指导下,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一个方面应对传统武术及其学校教育的自觉和认同,另一个方面应对传统武术积极进行传承与创新。在第一个方面,我国学校武术教育辨别武术和西方体育的根本性差异,认识武术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职责,认可武术文化教育的使命大于武术技术教育,脱离体育教育序列,回归国学范畴,保障传统武术进入校园,确立传统武术的学科意识,确定传统武术教育内容,坚持打练结合教育方式,强化过程文化教育评价,突出技击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养成教育,实行身体体验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在另一个方面,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审视和舍弃传统武术封建、迷信和拳种封闭等文化,挖掘、整理和创新优秀的传统武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发各个拳种的文化价值、参与的内容和形式等。
4.2 转变武术教育的观念
转变竞技武术教育为传统武术教育观念,践行文化兴国新的历史使命。重点从两个方面进行转变。第一个方面,转变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为文武并重的观念。现代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正确认识传统武术教育解决青少年意志薄弱、缺乏上进心、伦理道德教育缺乏、家国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实际意义,认识传统武术教育不仅对青少年健身健体教育,同时也进行武化教化,坚守文武并重的观念,培养文武双全、人格健全的人才。第二个方面,转变重竞技轻传统为重视传统武术教育的行政观念。政府部门和学校领导人、老师应该立足于国家文化兴国、传统武术供给與不平等不平衡需求的基本矛盾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等,改变鄙视传统武术的观念,坚守民族文化立场,改变重视自己利益的狭隘观念,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改变只重视技术技能而忽略学生身心提升的评价体系,改变只重视竞技武术特长生而忽略全体学生对传统武术需求的观念,重视传统武术对学生身心兼备的教育。
4.3 推进学校武术教育治理现代化
按照党中央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重新制定学校武术教育制度,逐步确保传统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建立学校传统武术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政府部门进行职能转变、权力下放,回到宏观管理和监督位置,负责传统武术教育政策法律的制定和监督学校传统武术进入校园,特别是制定和落实传统武术进入校园的奖励处罚法律规章制度,退出具体办理传统武术教育的位置。国家教育机构和体育机构制定和完善校园的传统武术人才培养制度、传统武术校园资源保障制度、传统武术竞赛制度、校园传统武术教学、竞赛、考核、选拔、升学等制度,制定购买传统武术教育公共服务制度等。学校负责传统武术教学大纲的制定、学校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打练结合教育方式的选定、校园传统武术评价体系等。国家强化学生、老师、当地学校和传统武术社会团体传统武术教育的主体性,激活这些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政府、学校、老师和学生等协同治理体系等。通过学校武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扭转学校传统武术教育边缘化的局面。
5 结语
传统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新中国成立初被批判为旧文化,传统武术在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中沉寂,被蒙尘,被边缘化了;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号召,传统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开始发亮。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苗族武术进入贵州省高校校园、课堂、教材现状及对策研究”(2021zc041)。
(作者单位:1.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湖北省南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