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1-01-10秦小鹏
秦小鹏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改革带来重大机遇。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有效地丰富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使思政教育可以迸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了解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实施的必要性,针对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优化策略,旨在为更好地提高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水平。
为了更好地去贯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越来越多的高校,目前正在积极推行思政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并且开始与高校体育相结合,打造一种协同育人的路径。其中,体育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课程,在与思想政治课程相关联时,更能够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精神品质、良好习惯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影响,更能够充分发挥出两者的功能效用。
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及关联性
1.1 必要性分析
首先,是积极推进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一种必然的需求。经过大量调查分析得知,体育课程中一直会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许多高校体育教学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体能的提升,却忽视了一系列理论基础的学习以及蕴含的深刻人文精神的把握。导致体育课程的魅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使得体育教学模式始终停留在学生被动学习的一个基础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体育教学与思政课程相结合时,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引导其探索更为有益的体育精神内涵。其次,是积极贯彻全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一种客观现实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所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曾深刻地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意义和具体要求,也为新时期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而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融入思政课程时,能够将德育寓于体育之中,更好的去帮助学生做到全面的发展,这也是积极贯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工作中的重要体现。
1.2 关联性分析
首先,两者的育人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同。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基础性的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学习掌握基本运动技能,锻炼体魄的同时也有着锤炼意志、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的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与思政课程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将体育与德育相结合,更能够发挥出两者的最大价值。其次,体育课程中会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由于体育学科本身就会有着十分独特的人文精神以及德育资源,因此,在各个专项体育课程中都会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规划意识、社会责任等元素,在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思政元素,实际上也是最好的融合点,能够有效对接思政课程,形成德育、体育的双协同育人教学模式。
2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难点分析
第一点是高校思政教育与具体学科之间融入的难度较大。由于课程思政基于本质的角度,仍然属于一种课程,在思政知识传播过程中,要时刻与课程作为基础,一旦课程不复存在,思政知识怎样传授也将成为一纸空谈。基于这一角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是需要格外明确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彼此之间融合的难点,如何根据学科的特点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何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观念来为学生呈现出高质量的思政体育课程。但实际上,许多高校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对于这两者结合的概念认知不够清晰,教学中经常会出現部分主次等情况,导致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第二点是思政课程与高校体育的结合,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教师也将成为相关工作实施的中桥梁所在。与以往的教学内容而言,教师若想在新时期更好地做到协同育人,务必要具备极强的思政道德理论素养。这样才能够在新时期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并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然而,实际上仍有许多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专业素质较为突出,但是将思政统筹在一起时会导致教学工作不够理想。第三点是许多高校学生对于思政和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由于学生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主体所在,若是对于学习缺乏客观正确的理解认知时,会严重打消其学习积极性。再加上目前许多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相对固定,分为选修、必修这两大模块,体育考核模式较为僵化。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使得学生对于体育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够高,积极性较差,若是自身很难感受到思政与体育知识对于自身发展重要性,是更会严重打消其学习的效率。
3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优化策略
3.1 构建双育课程评价体系
由于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过于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等方面的练习,却很少会涉及关于德育教育内容和评价,直接导致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无法得到明显的提升。而为了更好地去实现体育课程的思政改革,需要构建体育德育这两方面的课程效果评价体系。例如,高校的教育部门需要站在具有更高战略性的角度进行全面考虑,并且督促相关部门去建立双育人课程效果评价机制,不仅要细化评价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其评价条例来开展教学活动。除此之外,还需要将效果评价的结果作为衡量高校体育教师个人业绩的指标之一,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适当的增加思想、政治、团队合作、精神品质等一系列体育思政内容的评价条件时,更能够有效促进体育思政课程的热情度和积极性,也能够有效解决体育成绩过于看重身体素质、技术成绩,而却忽视了评价考核这一问题。
3.2 深入挖掘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内涵
一直以来,体育课程都会被人们看成是一种更加偏向于技能的课程,却忽视了体育课程内在的传统文化,道义精神。因此,在以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因为过于注重学生体能的锻炼,而缺失了体育理论教学和对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等方面的引导,导致以往的体育课程中应有的德育价值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更是需要挖掘高校体育课程中更加具有深层次的人文内涵,从中探寻项目背后隐藏的思政元素。例如,在武术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更多武术动作技能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精神的同时,也可以进行体育礼仪的介绍、运动规则以及武术的由来,让学生在彼此之间互动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不服输等一系列良好的品德。思政课程与高校体育课程相融合,实质上也是实践与理论的融合,更是体育与德育的融合。是一种新时期文武并举的新型课堂,有着技术教学和身体的练习,根据单元教学计划去穿插一系列具有特色的主题理论课程,启发学生心智,使得课堂教师不再是单独一人,或是可以与多个思政教师共同授课,根据实际的需求来适当的调整课程内容。以排球选修课为例,可以在前半部分进行专项的排球训练,后半部分进行女排精神的讲解,了解我国女排背后的故事和一系列新闻热点等等,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体育背后的一系列故事和文化,更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排球项目的了解和喜爱。
3.3 优化双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力量
在新时期,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则务必要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第一点,要注重培养当前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由于体育课程教师,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呈现出一种双育课程,则需要确保自身的知识能够不断的更新,日常也要加大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学校也要在校党委领导下,通过课程、思政会议、讲座或是教学专题报告等形式来不断地学习国家课程思政的一系列政策和会议文件。第二点,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的力度,要做到体育学院与其他学科形成一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特别是与人文社会学科而言,更是需要时刻与自身的专业知识相绑定,及时把握最新的理论前沿动态。这样才能够在做到体育促进健康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团队合作意识,也能够不断的挖掘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其更好地与高校的体育课程相结合。还要实现课程价值引领,也需要体育教师能够不断对思政课程知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加强理解,才能够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践行者。
4 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结合,已经成为了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创新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而这作为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落实的,而是需要不断的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确保教师能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实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这样才能够挖掘体育课程中更多的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做到全方位的育人,更好地发挥出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功能。
本文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文化自信’培养问题的解决路径与策略研究”编号US20211Y。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