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品德内化:基于自我意识心理机制
2021-01-10宋璐李平
宋璐 李平
摘要高校德育工作关乎人才培养质量,更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内化是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心理机制实现。在德育过程中,需要从品德培养的内在机制着手,促使自我调节系统、自我导向系统、自我功能系统等自我意识子系统有序运转。同时不断改善德育工作的外部条件,发挥高校教师的德育育人功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家校联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 大学生 品德 内化 自我意识 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9.022
Moral Character Intern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Self-consciousness
SONG Lu[1], LI Ping[2]
([1]School of Nurs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2]FirstSchoolofClinicMedicine,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Guangdong510006)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ntern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which canberealized through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of"self-consciousness". In the processofmoral education, we need to start from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elf-regulation system, self guidance system and self function system, which are the subsystems of self-consc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weshould constantlyimprovetheexternalconditionsofmoraleducation, implementthemoraleducationfunc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trengthen the linkage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and create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moral character; internalization; self-consciousnes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育人先育德,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为高校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把德育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准确掌握青年大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机制,持之以恒的强化大学生品德教育,是高校有效开展、高水平开展德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1内化是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途径
品德通常是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从根本上说,是个体在内心中对道德规范和原则的认同和践履,[1]也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品德是人格的重要内涵,也是决定个体之间人格差异的核心内容。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需要着力于使学生从精神层面发自内心的认可高尚的道德理念,主动将其内化为自有品格,同时以自律为主,以他律为辅,在行为层面积极践行高尚的道德理念。
“内化”是心理学领域的概念,是指主体把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个体与所处环境有规则的相互联系,将现实的或想象的环境特性转化为内在的规则和特性的过程。[2]内化在思维发展、道德发展研究中常有论述。品德内化即在后天的生活和实践中,个体经过社会学习、模仿等方式,顺应并习得社会中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形成其自身的道德需要,塑造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3]大学生品德培养的过程,也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优秀的价值思想、高尚的道德理念等通过一定的方法、渠道、手段传递、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逐步转化为观察分析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内化”为其自身品格的过程。在内化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即为“自我意识”。
2“自我意识”心理机制对品德内化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对人格(包括道德)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还可以反映人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结构上看,通常由自我调节系统、自我导向系统、自我功能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品德内化的前提是自我意识各个子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品德内化的关键是自我意识各个子系统有效发挥作用。
2.1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调节系统又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辨析、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四个部分。首先,自我认知系统可以使个体认识自我、环境以及自我和环境的关系。在自我品德认知方面,表现在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品德水平,并对社会赋予大学生群体的品德要求有清晰、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价值体系就是社会需要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并践行的品德要求。其次,自我辨析系统是个体能够分清“他”和“我”,分清对和错。自我辨析系统功能正常的个体,具有是非观念,大局意识,不会盲从于小众思想,能够主动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精髓,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要使自我辨析系统发挥作用,就要帮助大学生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用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再者,自我监督系统能够对品德信念的形成、践行过程进行监控,个体可以及时觉察自身思想、行为是否在道德规则范畴内。要帮助大学生形成“躬身自省”“见贤思齐”的良好习惯,促使个体不断提升道德水平。最后,自我控制系统能够确保个体用道德的标准约束自身言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自我调节系统是品德内化的先决条件,在品德内化的过程中占据首要地位。
2.2自我导向系统
自我导向系统决定着个体的追求和发展方向,既包括需要、动机和兴趣等动力倾向性因素,也包括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等思想观念构成的追求方向因素。当代大学生多为“00后”,出生在国富民强、资源丰富的时代,对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有着较高的需求,且需求类型十分多样。部分大学生受“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出现扭曲的动机和不良的品德行为倾向。在德育工作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需要,有理有节的寻求满足,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端正行为动机,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倡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自身发展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并实现自我价值。
2.3自我功能系统
自我功能系统主要包括人格特征因素,如气质、性格、态度、意志、情绪、理智和能力等,自我功能系统的良好运转,可以使高尚道德的内化自然而然的发生。该系统各因素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需要通过较长时期潜移默化地进行培育。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自我功能系统,培育健康人格,既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内涵。在日常教育中,要积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人格、了解人格,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帮助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养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将德育和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达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目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品质。
在道德内化过程中,以上三个子系统共同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形成心理机制。品德需要自我修养,也需要环境浸润,要提升大学生品德内化水平,不仅要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意识系统,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坚实的保障。
3大学生品德内化的外在保障
3.1充分發挥高校教师的德育育人功能
教师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德育是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活动,[4]教师在教学、管理和科研中直接面对广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也会对学校的风气产生影响。要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思想和信念教育,积极推动高校教师自觉提升品德修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用高尚的品行感召学生,用坚定的信念影响学生。加大对师德的考核力度、对教师教书育人本领的监督力度,建设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的新时代教师队伍,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人才质量不断提升提供了师资保障。
3.2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由于大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具有局限性,思想尚不够成熟,信念尚不够坚定,以致在学习和生活中受诱惑、犯错误、走弯路,只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青年大学生找到主心骨。在今后的育人工作中,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品德培养和内化,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一方面,高校要牢牢守住思政课主渠道,发挥主阵地正本溯源的作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心、入脑;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积极利用教学楼走廊、宣传栏、文化展板和校史展览馆等文化建设主体,弘扬先进思想。[5]
3.3家校联动形成德育合力
德育是一项工程,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品德教育方面还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严重制约了德育资源的整合与教育合力的形成。[6]家庭是人格培养的“工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品德深受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带有深刻的成长痕迹和家庭烙印。大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并非只是高校的职责,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参与、支持和良好示范。然而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常常出现父母缺失、学校唱独角戏的现象,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学校和家庭都是德育阵地,教师和家长都是德育的实施者,家校双方需统一认识,共同担负起品德教化的责任,方能使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3.4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德育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需要健康、公正、客观的舆论环境。家庭、学校、媒介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三大力量,其中媒介已成为唯一不间断的社会化主体,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信息爆炸式发展的网络时代,各类媒体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减少炒作、追逐流量的运营方式,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媒体及媒体人的监管,尤其是网络自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为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黎开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4):83-86.
[2]李维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3]刘亦工.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及其特征[J].伦理学研究,2007(3): 42-45.
[4]李有库.高校德育应注重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69-71.
[5]汪立夏,李曦.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17-20.
[6]周敏锐,石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反思:困境,根源与路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