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和日镇牧民群众优化生存成本产业升级对策研究

2021-01-10沈燕萍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农牧区产业升级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脱贫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消费支出由生存成本向生活成本演变的过程。长期以来,这部分消费支出的成本主要由国家以精准扶贫等形式,通过各个口径增加贫困户收入得以弥补。生存成本结构随之变化,反映出前后差异及其磨合的困境,也反映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自觉成长,挖掘弥补生存成本的原动力。本文以青海省黄南州泽库县和日镇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为例,在分析生存成本补偿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牧区禀赋资源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其发展的核心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农牧区;产业升级;生存成本优化

和日镇易地扶贫搬迁用5年的时间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通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定点安置城镇化等措施,跨越式实现其可持续生存目的。搬迁后,就老人、孩子而言,最大、最直观的受益就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无论就医还是教育,都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和日镇贫困村信息化建设通宽带户数从无到有并保持稳定,2016年起各贫困村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的实施,都有了手机上网户。2016年至2020年,和日镇的司么村手机上网户数为162户、羊旗村为140户、吉龙村为205户。随着生存成本比重的重新组合,相应的生活质量改善和消费水平提高,是消费支出由生存成本向生活成本结构性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的不仅仅是一条上升的消费支出趋势线,也是国家长期以来以扶贫为主的方式弥补这一生存支出成本、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过程。

但贫困户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各种收入还不足以实现资本积累。绝大多数牧民家庭还是采取老人小孩与年轻人分别在定居点和牧区生活的模式,他们没有太多适合城镇化的条件,缺乏对其他产业的认识和产业升级的思路。易地扶贫搬迁后的部分农牧民思想游离于传统产业生活模式和城镇模式之间,部分定居者说得最多的就是“实在不行就回去養牛、放羊”,他们没有太多适合城镇化发展的生存技能,来支付到城镇居住后上升的消费支出。即便有的农牧民群众经过了技能培训,但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用人单位也没有合适的岗位。这些贫困户享受国家提供的医疗、教育、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帮扶措施,以此来实现收支平衡。一方面,说明他们对国家精准扶贫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说明要改变这一现状的必要性。经济是基础,贫困户以及贫困地区应自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后产业升级的措施,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以提高就业能力、教育质量,拓宽经济来源,优化生存成本结构,增强生存成本补偿能力。

一、易地扶贫搬迁后收入与生存成本结构性变化

(一)和日镇易地扶贫搬迁状况

和日镇是典型的纯牧业区,这里的牧民群众习惯于单一养殖的自给自足生活模式,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因病、因残、因灾和缺土地、缺技术、缺劳动力、缺资金以及自身发展力不足而致贫的重点贫困村有6个,分别是吉龙村、司么村、羊旗村、叶贡村、直干木村、智合茂村。这些村通过2017年到2019年的易地搬迁,分批集中安置实现脱贫。

2017年和2018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户中羊旗村有98.46%、吉龙村有93.51%、智合茂村有87.5%。2017年到2019年,吉龙村和智合茂村、司么村和叶贡村、羊旗村和直干木村分别通过异地搬迁搬入城镇。当传统生活模式转化为现代城镇化定居生活模式后,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加大了搬迁群众的生存成本支出。

(二)易地扶贫搬迁后收入结构变化

智合茂村于2018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013年,该村人均年收入中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占0.14%,人均生产经营性支出占42.12%,人均务工收入到2016年均为零,人均财产性收入占20.53%,人均转移性收入占79.33%。2015年,该村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占19.21%,人均生产经营性支出占50.45%,人均转移性收入占63.27%。易地扶贫搬迁后,该村不断适应城镇化生存模式,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2019年,该村人均生产经营性收入占26.03%,人均生产经营性支出占1.51%,人均务工收入占28.45%,人均财产性收入占3.26%,人均转移性收入占42.26%。2020年,人均务工收入占31.09%,人均生产经营性支出占0.12%,人均财产性收入占2.59%,人均转移性收入占39.84%。

(三)易地扶贫搬迁后生存成本支出结构发生变化

不同途径来源的收入是生存成本支出的基础,生存成本是衡量收入获取的底线。绝大多数牧民即便是易地扶贫搬迁后,依然依赖草场带来的可持续性收入以弥补生存成本的支出。以牧户生产所需草场支出为例,一般1头牛平均1年需要1公顷草场的草料,相当于12只羊1年的草料。6公顷草场1年能放牧6头牛,草场租金按照每公顷120元计算,年租金为8640元,售出牛羊的收入远高出生存成本的支出。

易地扶贫搬迁后,牧民群众的生存成本支出结构发生了变化。就衣食住行支出而言,老人和孩子基本生活费用的支出会少一些,通常衣服、鞋子等物品每年也就买1-2次,1个人平均600元;酥油、糌粑、奶酪、牛奶以及肉类、蔬菜等食品,每人每年2000元左右;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购买饮料以及水果等,每人每年平均2000元;一般家庭常规用药平均800元。

居住方面,除了买房外,主要是房子日常维修费用,基本支出是每年500元左右;水费每年200元左右;电费每年大概600元;生活用品家具及室内装饰品每年大概支出200元;家庭日用杂品每个家庭每年1000元左右;追求品牌的女孩子,消费支出每年大概支出3000-5000元。

交通、通信和教育娱乐支出方面,交通费用按照2个人往返1趟西宁计算,平均每家每年支出2000元左右;常规的私家车辆养护,按每年换1次机油,每次400多元,2年换1次坐垫计算,平均每家每年500元左右;通信按每家每户2部手机计算,每年大概需要花费900元的话费。

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方面,大学生、高中生花费多。1个高中生,每个月需要200元左右的支出。

二、优化生存成本结构对策

(一)加大教育支出,优化生存成本结构

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更多的是现代化与公共设施的结合,农牧区更多的是传统与原生态环境的结合。两者比较,在于为了生活消耗的资源不仅存在数量的不同,还存在结构差异,收入来源及需求也不同。由于牧民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在适应城镇化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就业选择的困境。牧民搬迁到安置点后,牧民过上城镇化生活,从事非牧生产,接触很多新生事物。但文化程度和技能没有足够的储备以适应和接受现代城镇化环境,满足城镇生存结构性配比需求,就业矛盾激升。为此,政府应制定鼓励引导个体优化生存成本结构的相关政策,培养成本效益意识,引导牧民群众对技能教育培训的重视,保障牧民群众切实掌握实用的技能。其次,在家庭生存成本不变的前提下,调整支出结构,更多倾向教育,以此优化教育成本在生存成本中的占比,为提高家庭受教育程度提供经济基础。

(二)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优化生存成本结构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牧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涉及牧民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但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成本固有结构与城镇化生存成本结构存在差异,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牧民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优化家庭生存成本支出提供经济基础,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三)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优化生存成本结构

目前,和日镇的特色产业主要是石雕产业,但是,只有部分群众依托传承的技艺和少数村民经过培训以提高这一技能获取收益来源,市场需求渠道需要拓宽。所以,契合禀赋资源来实现产业升级是解决诸多问题的重要途径。将旅游景点和各村的特色产业嵌入其中,结合现代科技元素,增强和日镇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提高产业扶持资金的收益,提高禀赋资源对产业的效用和贡献。

(四)提升语言能力,优化生存成本结构

和日镇牧民主要以藏族为主,截至2020年,11个行政村中,东科日村、尕叶合村、吉龙村、司么村、智合茂村、叶贡村中藏族群众均占各村人口总数的100%,其他村均在99%以上。语言单一的局限性限制了牧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范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目前各村都有了会讲普通话的村民,不仅可以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的牧民适应城镇化,还增加了牧民与游客间必不可少的交流,在市场经济中不仅可以传播地区文化,还可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基金项目:2021年度经济与管理学院一流学科建设课题(JG202102)“和日鎮牧民优化生存成本产业升级对策调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MZ125)“基于战略管理核心能力理论之青藏地区精准扶贫路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明雄,余剑平,毕普云.新常态下海南省城镇居民生存成本研究[J].新东方,2016,06.

[2]高连奎.那些隐藏在幸福方程式中的密码[N].上海证券报,2013年10月18日A07版.

[3]姚斌.最低生存成本在经济发展初期的阻碍作用——针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模型在低收入国家中适用性的调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

(作者简介:沈燕萍,江苏无锡人。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会专业教授,硕导。研究方向:财审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农牧区产业升级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调查
我国生产性物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策略分析
濉溪县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
商贸流通业集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河北省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