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低学段语文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021-01-10陈茜茜
陈茜茜
摘 要: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应当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由此看来,教师更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发展活动中,去自我体验、感悟和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定目标,学生是否能发挥最大想象潜能,取决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将想象力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培养想象力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的学期学生拿到手中的是一本薄薄的、崭新的教科书,如何使这本教科书从空白变得丰富多彩,对此,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应当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由此看来,教师更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发展活动中,去自我体验、感悟和提升。有心理研究表明,学龄前期的儿童,其想象力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课堂阅读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定目标,学生是否能发挥最大想象潜能,取决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将想象力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如何在课堂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独立字词,展开想象
在文本阅读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将整篇课文进行解剖,并择取重要文段进行讲解,往往在学生没有理解透彻文章内容的情况下,将重点内容全盘托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自主的思维力。其实,在阅读时,教师可以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解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关键字词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悟的。
如二年级上册课文《妈妈睡了》,学生在通读全文后或许只能说出“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并不能深入去理解作者和妈妈之间的爱。因此,可以抓住“美丽”和“温柔”这两个关键词,独立开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生活中你认为什么事物是美丽的、温柔的?这时,许多学生都有所领悟,开始纷纷回答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再回归文本,通过一系列的外貌描写,学生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观察妈妈时的细致入微以及孩子对妈妈深深的爱意。通过简单地引导学生去想象自我经历,并将这种情感带进文中,就更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
二、运用语言,丰富想象
语言,既包括我們日常所用的口头语言,也包括肢体语言。首先,谈谈口头语言。虽然新课标提出21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当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但综合小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更多地还是需要依靠教师的讲解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在用口头语言分析课文的时候,能运用一定的语言特性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语言”走,从想象中去体会文本内容。如在儿童诗《彩色的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彩色梦境的样子。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想象力的发展还不够全面,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文本内容中,不能够独立想象诗外的画面。这时,教师需要适时地进行一些引导,特别是这一句“我的彩色梦境,有水果香,有季节风,还有紫葡萄的叮咛,在溪水里流动……”。教师在范读时,一边用较为轻柔的语调勾起学生的情绪,同时播放轻音乐,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遐想,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最后,再展示与文本相关的图片,填补学生想象的空白,促使学生将整个画面串联起来,体味彩色梦境的丰富多彩。当然,口头语言教学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明确语言属性,靠自己的语言感染力去征服学生。
其次,是肢体语言。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并且这些场景是学生从未经历过的,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发挥想象呢,肢体语言在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成语故事《狐假虎威》一课中,文本通过描写狐狸和老虎一系列的动作、神态、对话来体现狐狸的狡猾,这时如果单纯依靠口头语言叫学生去想象,可能效果不那么明显。但教师如果能在口头表达的基础上搭配肢体动作,把文中内容以真实场景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他们形成直观印象。接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分角色演一演,其他学生朗读相关文段,并在脑海里想象故事情节,看看演示的同学与自己想象的画面是否符合,借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填补空白,激发想象
小学二年级的课文,大体上读懂并不是难事,但如果要让学生完全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得从细微的地方下功夫。许多教师认为课文没有重点提及的便不是重点内容,然而实际上,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恰恰有一些句子,虽然短小却包含了很多的内容,而这些往往能够成为我们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其中最特殊的莫过于古诗词阅读了。古诗词的最大特点便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时一句话便是一幅画面。如在《悯农(其一)》的学习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句话从字面上可以翻译为四海之内并没有闲置荒芜的田地,可是仍有农夫饿死。如果提问学生“既然田地没有空出来的,就应该能收获很多粮食,为什么这里要说农民都饿死了呢?”相信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没有办法理解的,这时教师可以就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将丰收的场景和农夫饿死的画面进行对比。在诗句里并没有提及农夫饿死的原因,我们可以对这个空白处进行填补。引导学生:粮食很多,农民辛苦劳作却吃不到,那粮食会到哪里去?学生都能够回答被拿走了,被抢走了。接着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谁才能抢走农民的粮食?学生也会回答动物、有钱人等等。此时教师便可将诗人写下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娓娓道来。学生通过对比就能够了解到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而也能够理解诗句的内涵。
总之,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式和渠道还很多,如:续写故事、观看插图说话等等。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的学科特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开拓精神,增强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三桂小学,广东 佛山 5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