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课外科技活动课,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
2021-01-10严文敏
严文敏
摘要:创新教育是促进创新思维的生力军,也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势不可挡。本文以课外科技活动课为抓手,着力青少年基础教育阶段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超越了教学的时空界限。文章通过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组建课外科技兴趣班,点燃科技创新火花;打开学生慧眼,发现创新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启发创新思维;搭建参赛平台,展示创新成果等八个环节的开展,完成了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同时,学校还从校内外的融合进行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梦想和科学态度。努力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紧紧地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提高青少年对周围世界的科学认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课外活动课;科技活动;创新思维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是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民族禀赋。青少年是我们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成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培养未来所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成为了时代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
创造性思维(即创新思维)是指人们在对原有客观事物认知的基础上,借助与发散、想象、直觉等思维方式,实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或非理性认识的新飞跃过程。创新思维强调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思维的跳跃性,因此也被称为横向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体现在个体的信息基础越宽广(即知识储备越丰富),其认识的新颖性,思维中的新视觉,新思路和新成果的机会更多。为了有效的培养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人才,我校坚持“以课外科技活动课为载体,实现了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校内外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梦想和科学态度。努力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加强青少年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创新。
一、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热情
在科学教育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创新意识的树立和发展的前提。学校建有全长80多米的科技文化艺术长廊、还有人工智能教室、科技活动室和科技陈列室。将古今中外的科技创新名家格言,创新成果实例展现于长廊橱窗。名家的引领让学生倍感科学的氛围和前进的方向,辉煌的科技创新荣誉墙和身边科技创新达人的展现,更让学生深悟榜样的力量,切實感受到“科技就在身边,创新无处不在”的境地。其次是通过网络搜索大量的前言创新科技和科学知识,对学生们进行学习和认识,大大的开阔了学生视野。学校还通过将专家请进来和带学生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的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以及每期一次的常规科技创新讲座和科普知识讲座,真正实现了播撒科学的种子,激发着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组建课外科技兴趣班,点燃科技创新火花
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将有共同爱好的团队结合起来的力量更是如虎添翼。在课堂教学之余,组建课外科技兴趣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一群有着不同专业和特长的老师(主要是物理、化学、生物),组成了共同爱好的科技创新团队。通过资源的整合,引领学生们将感兴趣的事物和质疑进行大胆的设想和实践,将课堂内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充分实现了理论和实际的统一,碰撞出创新的问题和思考。近几年来,我校师生进行了大量的探究和创作,联系生活实际,创造出许多可喜的成绩,在县、市、省甚至国家级的科技创新活动赛事中都得到了展示和认可。在“中国移动‘和教育’第二十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我校王建义老师辅导的学生陈玉良的创意智造作品获国家级一等奖,真正实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启学生慧眼,发现创新思维的空间
“保留一双发现的眼睛,才能发现美丽的世界”。创新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理论的活动。包括发现发明,创意设计等。观察是获得新发现的基本手段,任何发明都是以观察所获得的事实为基础。开班第一课的内容就可以借鉴“中国科普”中的十张检测眼力的神奇图片,将学生引入发现崭新的世界,让他们通过一张张神奇的图片去发现、探索和思考,从而实现开启学生慧眼,打造创新思维空间。不断学习借鉴,拓展创新。有很多事物的内部世界都十分复杂,单纯的从表面很难窥其内涵。通过观察劈成两半展示横截面的截面照,让学生充分认识了39种物体的内部世界竟是如此的神奇和科学。如,蝙蝠内部的骨架结构,打火机的内部构造原理,兔子洞穴内部的隐蔽性和科学性等,让学生们眼前一亮,原来每一件事物都是如此的神奇和富有乐趣,激发了学生乐学、好动、善思和不断创新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启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一切探究活动的来源。为了改善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是取之不尽之才。同学们在看书时,经常会将头埋得很低,大大降低了视力;办公室人员经常进行电脑打字,颈椎严重受损;根据这些生活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们就有了许多改善视力和保护颈椎的创新设计,并成功地制作出一款新型的“护眼书架”。爱护环境,变废为宝的理念激发了学生更多创新制作,如洗洁精桶制成的“迷你工具箱”,废旧雨伞架制作的“多功能伸缩挂钩”等。关注生活,创新无处不在。
问题是从“好奇”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时时注意呵护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处于兴奋状态,积极的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行动。往往是一个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已经产生。因为善于关注生活,学生们发现了《切开苹果保鲜的妙方探究》;因为留心校园,学生找到了《红叶之谜》的创新探究;关注社会,学生们完成了《“小票杀手”——关于双酚A的毒性小研究》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众多的创新发明和研究都离不开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小活动,创新设计新作品
“动手动脑,心灵手巧”。在活动课中,我们开展了许多科学小实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爱上课外科技活动课,爱上创新探究。如“观察泡泡的颜色”,“穿不爆的气球”,“两根吸管喝水”等活动,让学生们记忆犹新,兴趣无限。进行动手小制作,熟能生巧。用乒乓球和硬币制作的可爱不倒翁,废旧光盘制作的笑脸,制作心仪的叶脉书签,独一无二的树叶粘贴画等,学生们在活动中大胆设计,细心操作,不断失败,从头再来。享受着科学的乐趣慢慢的熟能生巧,巧出成新,最后成功的完成了小手拼出大世界的创新作品。有了知识的积累和动手操作的经历和经验,学生们就能放眼世界,关注生活,创新思维和设计得到了培养和提升。经过不断的启发和引领,学生们每年都有很多科技创新作品产生。如作品“环保速干晾晒架”就是从学生寝室诞生的,“二合一水箱”则是男同学的专属作品等。动手动脑,心灵手巧。创新思维和方法随处可见,改变一种角度,总结出一套使用方法。如“加一加”,“剪一剪”,“扩一扩”,“缩一缩”,“仿一仿”,“变一变”等等。
六、融合教材,进行课堂内外拓展和延伸
教材中的谚语和成语,是经历前人生活经验的总结而成,具有较
强的时代性和科学性。真理是相对性的,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前人的思维结果会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因素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科学实验和探究,也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同样的结果,也可有不同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以审视的角度去认识已有的知识,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去发展和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实验设计和检验,不仅实现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不断促进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学生们在学习生物学“骨成分和特性”的验证实验时,将教材中的稀盐酸拓展为生活中的碳酸饮料和醋酸饮料,达到了同样验证无机盐溶解于酸性溶液的结果,从而告诫青少年少喝碳酸饮料的缘由。这不仅实现了創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还指导了健康的生活。又如学习“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时,学生设计的《影响霉菌生长的多种因素探究》中,有效的得出影响霉菌生长的因素除了温度、湿度外,不同材质、接种地点和产品生产工艺等的相关因素,进而养成创新思维,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方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生活。
七、为学生创建参赛平台,有效的展示创新成果
“比赛是学生展示自我创新成果的舞台,奖状是学生找到自信的有力武器”。学校每年一届的科技创新大赛,为学生搭建了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学生们的创新设计和作品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既是自我的成功,也是相互学习的机会。一山更比一山高,只有不断学习和借鉴,才能进步和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思维通过实践,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在各大赛事中不断的撞击和提升,很好的实现了青少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八、总结创新成果,编写校本教材,指导创新教学
理论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适合于自己学生发展的才是最好的经验。每期的教学结束,我们都将及时总结本期得失,回顾本期活动的精彩瞬间,对学生的活动表现作出学期考评,肯定其优秀成果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系统,延续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参与动力。并将每期课外活动课开展的成功课题和经验之谈纳入校本教材的编写,用自己的经验指导本校学生的教学,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有益于科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益于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的新思路,新体验和新规律,有效的实现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长期培养。
长期的科技教育工作让我真正的体会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而是一个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贯穿于我们的各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可以逐步提高。科技创新教育的关键不是获得了多少发明,而是培养了多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让创新思维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科技教育[J],中国科技教育杂志社.
[3]创新能力与自我的发展[M],教育出版社.
[4]青少年的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探讨[C].
[5]陈开燕.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与途径[J],2007,(2):39.
[6]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S].
[7]翟立.第27届贵州省全国青少年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主题解读[S].
[8]吕朝前.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N],科学导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