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报道的困境与策略分析
2021-01-10饶富英
摘要: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新媒体日益成为媒体传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也相应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民生新闻作为传统电视新闻的重要部分,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获得长足發展,也成为各传统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浙江电视台民生频道《1818黄金眼》节目为例,试图通过探讨分析其发展策略,为我国民生类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民生新闻;传播策略;《1818黄金眼》
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拉开了中国新闻电视的帷幕。在短短几年内,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各地开花,成为了每个省市的电视台不可缺少的栏目之一。但近年来,在新媒体以及各类因素的影响下,民生新闻新闻电视也开始“掉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在此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如何突出重围,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一、陷入低谷的民生新闻节目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写而来的的新闻。这类新闻主要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空间,从冷暖痛痒到喜怒哀乐,皆有所涉猎。民生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灵活多变,十分注重新闻事件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时效性。总体而言,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受众群体多为平民百姓,新闻内容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随着互联网深耕传媒领域,新媒体日益崛起,传统媒体逐渐脱离受众市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立足于老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如今渐渐走入了一条“死胡同”。
1.1 流量至上,失去初心
在过去,民生新闻电视台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运营理念,将一些百姓无法言说的困难投映到荧屏上来,鼓励更多的人通过新闻报道的渠道来解决问题,从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然而随着民生新闻节目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不少节目开始以吸引大众的眼球、追求高收视率作为节目的出发点,与最初的运营理念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一些“低俗化”的民生节目开始出现,部门媒体网罗发生在各地的色情、暴力、犯罪等报道,并进行恶意剪辑以吸引观众,不但使媒体失去了原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教化”功能。
除此之外,部分电视台为了节目效果和获取流量,更是专门制定剧本进行拍摄,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节目的初衷,还极大地破坏了观众对节目的信任与良好印象。海南广播电视台的相关负责人叶丽锋在面对此种情况时也曾表示:“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民生新闻内容丧失了新闻应有的真实、严肃性,报道内容热衷于抓眼球,暴力、丑闻以及贫困等成为了民生新闻报道的主体。”
1.2 内容琐碎,报道肤浅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进生活”的三贴近原则,是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应当遵从的指导思想,对于民生新闻也同样如此。这也就要求从事民生新闻的工作者在报道时要接地气,真正深入到普通群众的生活中去。但部分民生新闻媒体对这一原则的理解不够到位,将目光聚焦在了大众的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中,报道的也多为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缺乏一定的新闻价值。
此种报道浮于表面,毫无意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首先民众并不“喜闻乐见”,不但拉低了民生新闻的品味,也浪费了观众们宝贵的时间,使得民生新闻进一步为受众所嗤之以鼻。不仅如此,此举更让一些有价值的民生新闻无法被发掘,使得应该被报道的新闻无处可报道,让大众错失了对有价值新闻的关注,浪费了公共资源。
1.3短视频分流受众
除了帮扶类节目自身所显现出的问题外,大量视频媒体的诞生进一步使这类节目陷入了发展瓶颈。近些年来,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不断兴起,许多人在记录下社会上的纠纷后选择通过这些平台求助和维权,由于其时效性强、视频短且内容详实,与固定时间的民生新闻节目相比,短视频更容易吸引观众的眼球。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这些平台逐步取代了电视节目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在新媒体时代打下了属于短视频平台的“一片天”。
处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只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发声便可快速地解决问题。而在电视时代,从揭露问题到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相对漫长,大众的耐心有限,更倾向于以一种便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民生新闻节目对人们的吸引力因此不断下降。正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军教授在《让民生新闻栏目更具竞争力》一文中所提到的:“各种新闻及咨询交流的APP(软件)在极大地方面人们交流与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使得民生类新闻节目处于被动竞争的地位。同质化、琐碎化、浅层化等民生新闻栏目的弊端也逐步显现。”
相较于十年前,如今的民生新闻节目比起从前那般“众星捧月”,目前更像是一盘“残羹冷炙”。收视率不断急速下降,栏目的影响力也在开始减小。CSM媒介研究数据显示,在2019年上半年的电视收视市场中,生活服务类节目人均收视总量为1240分钟,同比2018年上半年下滑了12.9%。以羌湖台的《生活传真》节目为例,近两年其平均收视率由3.96下降至5.06,到现在更是降低至1.0以下,民生新闻节目的严峻形势由此可见一斑。在面对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中,民生新闻节目亟需寻找一条出路。
二、《1818黄金眼》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策略
在民生新闻节目近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民生节目早已被其他内容所取代,但也不乏一些“老牌”节目发展至今。《1818黄金眼》是浙江卫视的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它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为栏目宗旨,旨在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由于节目的帮助性强、内容有趣,《1818黄金眼》在豆瓣上的评分一度高达9.5分,远远超过同类的民生新闻节目。
于2004年开播,《1818黄金眼》到目前为止已经播出了有十六个年头,作为“浙江省日播时间最长的民生新闻节目”,其发展方式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
2.1多平台传播,受众范围广
早在2012年,《1818黄金眼》便紧跟潮流注册了微博账号。前期虽未发布太多有关节目的信息,但后续它更新及时、内容丰富,在微博上迅速拢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批粉丝。其采访的一些案例也频频登上微博热搜,#发际线男孩小吴##皮衣撕起來跟纸一样#等,都在微博上掀起讨论狂潮并成功出圈。目前,《1818黄金眼》的官方微博粉丝已达1014万,其以文字+视频的方式,吸引了一群活跃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受众,受众可以通过微博表达自己对社会民生事件的想法与建议。
不仅如此,2018年7月,《1818黄金眼》还入驻了B站、抖音等视频平台,在扩大自身影响力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群新媒体受众。与其他平台不同,B站是中国Z时代群体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用户画像偏年轻化,而《1818黄金眼》的入驻,不但意味着开启了新的传播途径,其受众圈层也实现了进一步下沉。2019年1月,《1818黄金眼》与B站共同出品了一部名为《bilibili@ 黄金眼》的纪录片,以年轻群体喜爱的表情包、鬼畜等形式将多条民生新闻串联在一起,颇受B站用户的喜爱。此举不但挖掘了年轻群体对民生新闻的兴趣,也进一步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2.2 画风接地气,内容严谨
一直以来,《1818黄金眼》以“用心维权”为报道方向,报道的事件贴近百姓的生活、内容新颖。其标题也常常具有趣味性,“爷爷给孙子买了一个‘呆瓜’机器人”“天德池里丢东西,工作人员玩起‘说唱’”……这些标题生动有趣,极易吸引人们的目光。杭州网友@守护u天曾表示:“《1818》是我从小看到大的节目,每日饭后必看”。由于“剧情狗血”,《1818黄金眼》甚至一度被网友戏称为“每日快乐源泉”。
不难看出,在互联网语境下,节目在画风上作出了明显的改变。除了标题具有趣味性外,其选择的事件本身也具有搞笑的属性,而节目组在剪辑以及拍摄的过程中,也会适时加入一些喜剧色彩,更进一步让节目具有可观性。在节目里,记者可以耐心地和一个完全没有逻辑的侵权方进行平等对话;在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调查中,1818更是坚守传统媒体的求证精神,秉承着严谨负责的新闻操守,这与其搞笑的切入角度相对比,让节目形成了一种反差的喜剧效果。
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下,《1818黄金眼》的发展方式为现存的民生新闻节目做了一个成功的示范:紧跟时代潮流,通过新旧媒体融合的形式让传统的电视媒体“破圈”。因此,面对民生新闻节目所面临的问题,民生新闻节目需要从融媒体角度出发,在挽留旧观众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去为自己赢得一些新粉丝。
三、民生新闻的发展之道
3.1 走出“小胡同”,打造个人品牌
面对发展窘境,《1818黄金眼》的传播策略为民生新闻节目脱离困境提供了一定的方法。但面对观众提出的质疑和声讨,节目自身更应该要树立“品牌意识”的观念,创新其呈现形式,避免节目的单一和无趣。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节目《呱啦》,同样是民生新闻节目,却以山东方言为主要语言,摆脱了空乏的新闻和枯燥的报道,实现了新闻、文艺一体化,更好地表现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与诉求。
同时,日常琐事是每档民生新闻节目所关注的主要内容,但是如果一味地热衷于日常琐事,则会使题材过于狭窄,难以吸引到观众的眼球。在施拉姆所总结的传播的四大功能当中,“媒介承担着教育的功能”,因此民生新闻节目应该拒绝低俗化的报道,将内容扩大至社会、政府举措等各个方面,在为民众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节目的深度。
3.2 做好“大民生”,走进年轻人
年轻群体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在有意“迎合”00后。2016年,腾讯大数据便统计出,在移动互联网中00后占比超过20%,并且在迅速增长。而到了2020年,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00后人群的互联网渗透率已接近95%,远超80后、90后。
在年轻人成为互联网主流用户的当下,如何将“小民生”做成“大民生”,成为了当下的民生新闻应该思考的问题。随着年轻群体在网络中占据愈发重要的位置,民生新闻也应当主动向这一群体靠拢。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年轻群体无论是在审美还是在价值观上都对内容呈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民生节目回归新闻价值,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内容更好地与年轻用户的视角相结合,进而发挥新闻的传播功能,也成为了当下民生新闻节目改革的重要命题。
四、结语
伴随着大众媒体的式微,近年来民生新闻的影响力有所衰减,但新媒体环境又给民生新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如此环境下,有媒体脱颖而出,却也有媒体随之落下了帷幕,民生新闻若想要在同质化的报道中突出重围,必须要通过改革,让民生新闻重新焕发其生命力与感染力,真正打造属于大众“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节目。
在报道过程中,民生新闻也不能失去其人文关怀,要立足于基层群体,通过报道揭露出社会所存在的普遍现状,要在报道中体现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展现新闻报道的意义所在。同样,随着新媒体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节目更应该通过多平台传播、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等方式扩大受众圈层,让报道被更多人所看到。自媒体时代下,个性化与创新仍是电视节目不可忽视的重要发展途径,只有民生新闻节目自身实力“足够强硬”,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李英飒.浅析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以《小莉帮忙》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0):90-92.
[2]韩万春,张军.城市电视台:让民生新闻栏目更具竞争力[J].今传媒,2018,26(06):88-91.
[3]冯珉硕.民生新闻栏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围策略——以《1818黄金眼》为例[J].今传媒,2021,29(12):56-59.
[4]李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新闻传播,2011(10):63.
[5]庄杰.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8):204-206.
作者简介:饶富英(2000.10-),女,汉族,福建龙岩人,本科学历,西南科技大学大三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