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

2021-01-10安琪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6期
关键词:教师培养综合素质

摘要: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得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他们被中国文化的吸引,汉语教学也随之兴起。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近几年发展势头猛增,汉语教师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能力也受到重视。过去人们认为只要会说汉语就能教汉语,但是这样的汉语教师缺少系统训练,缺少基本的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素养,难以真正完成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本文从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及意识等方面,浅析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师;教师培养;综合素质

重视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助于消除外国人对中国人、中国文化的误解,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播中华文化,充分展示中国的大国形象,从而响应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政策1。重视汉语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科研能力增长,同样会推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反过来又会继续推进对外汉语教师能力的培养,实现双赢价值。

随着社会发展,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研究型”培养模式

以传统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对外汉语培养方向为依托,来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要求汉语教师拥有系统的语言学知识、扎实的语言学功底、熟悉并能根据实际运用第二语言教学法,除此之外,汉语教师还应具有语言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能力2。

2. “应用型”培养模式

通过设立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培养和培训汉语教师资源,尤其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教师人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要求汉语教师能熟练运用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做到外语水平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强3。

3. “传播型”培养模式

基于以上两种培养模式,王琼武提出了“传播型”模式,即对善于传播中国文化的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式为:开辟国内汉语教育市场和海外汉语教育市场的渠道;实现教师资源自由高效流动;建立国际汉语教师信息交流平台,规范国际汉语教师资源市场,逐步实现供需直接对接;树立国际汉语教师综合素质观4。

首先,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知识体系,对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等有深刻的理性认识5,这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与跨学科背景教学的汉语教师的不同,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能够从语言本质不同上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辨别与划分,教学具有针对性。其次,对外汉语教师应对汉语本体知识了解并熟悉,包括汉语基本语言要素的理论与教学方法,能从汉语的特点出发,对不同语系母语背景下的学生教学有基本的专业认识;再次,必须掌握基础的教学法知识,能够根据学生的国别背景判定教学实际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汉语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有效;再次,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减少学生学习时不必要的情感过滤,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信心和效率,并且学习对象不同,学习心理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儿童和成人的学习心理的不同;最后,掌握基本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拘泥于书本形式,能用各种方式方法来教授汉语知识。针对目前国际对汉语教师的需求,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 系统的文化知识

国际汉语教师应是具有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跨文化实践者,作为文化信息输出方,除了掌握较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了解和包容异域文化之外,更应该有自觉、明确、主动的中华文化传播意识、使命感和责任感,并能够将这种意识、使命和责任转化为实际行动6。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应该了解熟悉中国的文化,能够阐释中国文化,还应掌握一项传统文化技能,例如书法、剪纸、古筝等等。

2. 文化传播者意识

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教授语言知识,也应在教学中体现文化知识,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而且汉语词汇中有许多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词汇,例如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可以向学生讲述中国的“熊猫外交”;“梅兰竹菊”四君子,每个都有自己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例如梅花代表品格高尚,古人还把梅花的五瓣比喻为五福,即寿、福、康宁、好德和善终7,兰花是高洁、贤德之意,竹是淡泊、清高、自持、正直的象征,菊花含有怀念、哀挽之意;成语、歇后语和俗语等等,都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成语故事来传达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意味着汉语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教学,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教师,更是汉语教师,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

3. 跨文化交际意识

在《国家汉语教师标准》8中,标准4就是文化与交际,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其中对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了详细要求。在教師培训过程中,注意汉语教师意识的转变,不能只注重培育汉语教师教授语言知识的能力,并且多提供机会给尚在求学阶段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积累经验。而且跨文化交际意识还应包括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求同存异意识9。

求同存异意识要求我们能够接受不同国家不同价值观对于事物的看法,在具有多元共生、平等对话意识的同时,更应该具有求同存异意识,这体现了我们“海纳百川”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在交往过程中找出双方文化的相同之处或者相似之处,寻求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契合点。

4. 教学创新意识

创新是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基础要求,在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上也应该秉持着创新的理念,在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反馈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改进,以适应现在不同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编写国别化、专业化的教材,教学方式多重多样,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创造新方法,都是教学创新意识的体现,对外汉语教师不能只是在前人的经验上走老路,要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有时候一点教学小技巧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涉及的不仅是国家的政策指导,更要教师自己在平常的学习与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创新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展示汉语的独特魅力,让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传播。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知识扎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汉语教师,并不断培养自己文化传播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教学创新意识,出色完成语言知识和文化的教学与传播任务。

参考文献

①马国彦:《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考察:问题与对策》,《对外汉语研究》,2013年12月31日

②王琼武:《基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汉语师资培养研究》,《林区教学》,2016年第12期

③张晓妤,孙琳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研究》,《科技风》,2019年8月

④计道宏:《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浅议》,《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6月第23卷第1期

⑤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393页

⑥李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6月第27卷增刊

作者简介:安琪(1992-04),女,山东省淄博市,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教学法;

注释:

张晓妤,孙琳琳:《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研究》,《科技风》,2019年8月

2 马国彦:《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考察:问题与对策》,《对外汉语研究》,2013年12月31日

3 马国彦:《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考察:问题与对策》,《对外汉语研究》,2013年12月31日

4 王琼武:《基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汉语师资培养研究》,《林区教学》,2016年第12期

5 计道宏:《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浅议》,《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6月第23卷第1期

6 马国彦:《国际漢语教师培养模式考察:问题与对策》,《对外汉语研究》,2013年12月31日

7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393页

8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www.hanban.org,2020年1月1日

9 李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6月第27卷增刊

猜你喜欢

教师培养综合素质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略谈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提升办公室秘书综合素质,助力企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