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融入
2021-01-10王晓婧
王晓婧
摘要:《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其隐性教育,即对学生在专业认同、价值追求、科学思维、社会责任感、职业精神等思政要素方面有所渗透与体现。在新冠疫情时期,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课堂,是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文章就《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在疫情背景下如何利用案例进行思政要素的融入进行了探讨。基于当前新冠疫情中涌现出的诸多先进人物和事迹,通过将这些案例与微生物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与精练,开展案例式教学,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引发学生的共鸣,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主动思考各案例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信念,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新冠疫情;课程思政;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10215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1]。思政课程是必修课,但仅靠几十课时的思政课就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远远不够的,素质人文精神的教育还必须要求专业课程的辅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4]。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守渠”与“种田”任务、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期许为高校课堂教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因此,如何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的教学中去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当前专业课程老师面临的一大挑战。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体,使后者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5]。就其本质而言,课程思政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现内涵式提升与发展的途径,解决专业兴趣、专业认同、科学思维、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即隐性教育。尤其是对本专业价值的认同与追求,不存在没有价值追求的知识和技能——专业认同感[6]。课程思政最大的特点是融入性与渗透性,如何摒弃生搬硬套,将其中的思政要素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然地消化吸收成了最重要的问题[7]。
1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侧重于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人们的生活与食品息息相关,食品安全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三聚氰胺、孔雀石绿、瘦肉精、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疾呼食品行业道德的回归。作为一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授业者,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合格的从事食品行业的食品加工、食品检验、食品监督等专业技能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食品行业职业道德的人:遵纪守法,诚信待人,严于律己,科学严谨,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加强诚信道德教育[8]。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其隐性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综合素质会有很大帮助。
2 疫情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
目前有关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融入正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很多本行业的教育工作者在此方向做了一些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方法[9]。例如,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被经常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将其中著名的学者及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入课程[10-11]。在某种程度上,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微生物学课程中思政要素的融入,取得了一定的思政教育目的。但案例引入的过程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息的时效性、教学设计等,对能否引发学生的共鸣很关键,这个是需要教学者持续改进的地方。针对这个问题的改进,可以在教学中引用经典案例的同时,补充时效性高、更具震撼力的同类案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程中所体现的正确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更深入人心,能够引发学生共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是微生物学科在社会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全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在与疫情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人物、感人事件及其所体现的爱国精神都无时无刻不在鼓舞着人们。以这些典型事件作为案例进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入,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情”心理,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吸引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3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融入
3.1 从病毒引入防疫中的先進事迹——爱国主义教育
说到微生物的发展史,就会不可避免地涉及中国关于微生物的探索与实践。我国之所以成为免疫学的起源之地,是因为早在唐代,我国就率先使用鼻痘法预防天花,到17世纪才逐渐传到欧洲,比Jenner使用牛痘苗预防天花早了800年,这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睿智与胆识。在此案例引入的同时既可以宣传中国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的伟大成就,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谈到病毒的知识点,就要讲到冠状病毒,自然而然地引入2020年全民万众一心抗新冠病毒的感人事迹。如钟南山院士,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再一次将他推到了大战的最前线,他临危不乱,显示出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高度的责任感,带领团队,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体现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在人人惊恐、躲在家里自保的时候,有这样一群人却逆人流而动!全国各地一批批的医务工作者自愿报名奔赴武汉,他们和病魔抗争,和死神搏斗!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让学生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真实与伟大。他们以自己的奉献精神和专业能力,保证了抗疫工作的顺利进行,守护了千千万万民众的健康和幸福。每天也都会有许多捐款捐物资的新闻出现,这说明中国人民都在努力为国家作贡献,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疫情。通过当下典型的事迹,学生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并且坚信在国家的科学防控部署下,在钢铁般坚毅的白衣勇士的捍卫下,中华儿女一定能所向披靡,战胜新冠!
与此同时,还要向学生强调,要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只有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强大的业务本领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由此鼓励学生要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为将来给祖国作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从病毒的防治引入疫苗——辩证思维
预防病毒,最常用的就是接种疫苗,病毒对人类危害巨大,但大部分疫苗本质上也是病毒。疫苗是病毒经过人工减毒、灭活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失去了致病性,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人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疫苗的相关知识点渗透了利与弊的辩证思维,主动思考有利的一面,想出变害为利的方法。另外,噬菌体对发酵业的危害巨大,但是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将噬菌体应用于治疗疾病方面,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解释,使学生在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3 从食物中毒引入疫情期间的食品安全事件——诚信教育、责任感教育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依靠政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更主要的是食品从业人员道德的约束和公民责任意识。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食品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到专业本领的同时,也树立食品安全意识责任感[1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食品的监管问题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但是再严厉的防控也难免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一些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依然不断发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这些恶性事件大多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3]。
在讲述某种病原微生物时,先给学生播放由该种微生物引发食物中毒的视频报道。“酸汤子”事件,进口冷冻水产类食品的检测阳性等,这些事故部分由于缺乏“全面和适当”的食品检验而引起。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学习情绪得到感染,亲身感受到了食品微生物检验在社会发展和稳定中的重要地位,使他们端正了学习目的,增强了爱国主义热情,坚定了为保障人们健康而奋斗的信念。
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为了广大民众的安全、健康着想,就要求食品从业者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三心”,即良心、爱心、责任心。在讲解细菌性、真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感染等案例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反省;讲解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测定时,激发他们的责任心。
3.4 从杀菌消毒引入病毒的防控——科学防治、知法守法
讲到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时,不可避免提到生活中食品的腐败变质及预防措施,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温度的控制:高温杀菌与低温冷冻等。在武汉出现疫情暴发的征兆时,我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针对食品行业的监管达到了史上最严,各级向公民普及病毒防治知识,杀菌消毒,生熟分开,尽量少食生食等,都与病毒的防控息息相关。本次疫情中,党和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了及时有效的隔离,取得了极好的控制效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赞誉,也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是医院或社区隔离。隔离能起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作用,是防治传染病快速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了解针对不同传播途径隔离措施的原理,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灭菌和消毒等重要概念,掌握灭菌和消毒的常用方法。与此同时,通过列举一些在疫情控制隔离中的正面和反面事例,让学生知晓公民责任、法律意识在疫情控制中的重要性。强调如果没有良好的责任感,不遵纪守法,人人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那么即使政府采取再多的措施也无法有效控制病毒的散播。本次疫情中正是由于绝大多数民众能严格遵守政府规定进行居家隔离,才使病毒没有在武汉以外地区形成大范围传染。但也有极个别人不配合防疫工作或故意隐瞒疫区旅行史,造成多名密切接触者被隔离观察的典型负面案例。这些违规者的所作所为是自私的,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对国家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当然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在案例的引入过程中,进一步强调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起个人的社会责任,其行为必须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告诫学生知法守法,自觉地成为法律法规的遵守者和宣传员。
4 结 语
在食品微生物教學中渗透思想教育,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是融知识、技能、态度、目标为一体的具体表现。案例教学是专业课程思政要素融入最常用,同时也是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中引入具有时效性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情”心理,引发学生的共鸣,同时吸引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应把握好本专业学科的教学特点,积极挖掘内在德育因素,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探索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EB/OL].(2020-05-28)[2021-01-05].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 匡江红,张云,顾莹.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18(1):119-122.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 刘磊.课程思政实现路径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4):110-112.
[5]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6]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7] 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2(4):99-103.
[8] 郑学斌,胥振国,仰玲玲,等.浅谈如何把思政融入食品专业教学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61-62.
[9] ZHANG Meiling, JIA Caifeng, DU Zhenyu. Application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crobiology[J]. Journal of Biology,2019,36(4):102-104.
[10] 張庆华,宋增福,张旭杰,等.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思政案例:汤飞凡和沙眼衣原体[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70-72.
[11] 陈卫民,林雁冰.微生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实践探讨:以病毒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41-43.
[12] 黄群,麻成金,李洪雄,等.高校食品专业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165-166.
[13] 李丽.微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卫生职业教育,2005(10):33.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of Food Microbiology Courses under COVID-19
Wang Xiaojing
( 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6 )
Abstract: The course of "Food Microbiology" not only teaches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theory courses, bu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its implicit education. The implicit education i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value pursuit, scientific think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oth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Permeated and embodied. During the epidemic period,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task facing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use case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pidemic situ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Food Microbiology". Based on the many advanced figures and deeds that have emerged in the current epidemic, through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se cases with microbiology experti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ase-based teaching, i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and arouse students’ resonance. To better guide students while learning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ctively think about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significance of each case and internalize it into their own values and beliefs, and help them shape the correct world outlook,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Key words: food microbiology, COVID- 19,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mplicit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