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三昧”书屋,提升核心素养

2021-01-10杨紫英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杨紫英

摘  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作为一种出声阅读,是诗歌教学一种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本文以“三昧”诵读法,对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作了一定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诵读

古典诗歌教学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诵读作为一种出声阅读,是诗歌教学一种最直接、最根本的方法。笔者把诗歌诵读分为三个层次,成为“三昧”书屋。

一、“一昧”字面理解诵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疏通词句,达到积累和运用语言,夯实语文核心素养之基的目的。

(一)读准字音

古典诗歌历史悠久,有着大量生僻字、多音字和异读字。如《行香子》中“水满陂塘”的“陂”读“bēi”,是生僻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中的“强”,是多音字,是“勉强”之意,故读“qiǎng”。通假异读,《望岳》中“荡胸生曾云”的“曾”同“层”,念“céng”。破音异读,是用改变字的常用读音来表示词性或意义变化的一种办法。如《使之塞上》中“萧关逢候骑”中的“骑”是名词,读“jì”,是“骑兵”的意思。古音异读,是指古代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等,要保留古音。如《木兰诗》中“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可汗”是我国北方部族首领,读“kèhán”。

(二)理解词句

诵读诗歌,也要读注释,以达到疏通词句的目的,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白发生”的“可怜”不是“同情”,而是“可惜”。同时还应关注特殊句式。如《短歌行》中“何以解忧?”是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以何解忧?”。

二、“二昧”审美体验诵读

此诵读要求教师给予学生一些诵读符号以技巧的指导,使学生通过诵读,把诗歌的乐感、手法和意境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并体悟其美感,为走进作者心灵的情韵体悟打通道路,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音乐之美

诗歌的音乐美往往体现在节奏美和音韵美上。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时候要注意凸显体现其音韵和諧,富有乐感的美感。

1.把握节奏

诗歌的节奏,一般用“/”划分。一般古体四言诗按“二二”划分并诵读,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五言诗常见有两种:“二二一”和“二一二”。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二一”、“二二一二”和“二二三”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也有前后两句的不对称停顿,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两种节奏交错,产生了隽永的美感效应。词和曲的节奏较自由,可侧重语意停顿。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感受音韵

诗歌音韵包括押韵、平仄、开闭口音以及双声、叠韵、叠词和拟声词的使用。

古体诗中押韵较宽松,中途可换韵。如《式微》第一章中“微”“归”押“ei”,“故”“露”押“u”,第二章中“躬”“中”押“ong”,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诗歌的平仄就是声调,基本对应普通话阴平、阳平和上声、去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诵读时平声舒展,而仄声短促,读出起伏跌宕。

开口音,口形较大,如a、e、o,多表达激昂情绪;闭口音,口形较小,如i、u,多传递凄情绪。诵读《沁园春.雪》上阕首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光”“封”“飘”用了开口呼“a”“e”,读好开口音,感受诗歌豪放雄浑的基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韵脚“啼”“溪”“西”皆为闭口呼的“i”,诵读注意闭口音,营造诗歌孤寂凄凉的气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雎鸠”用了双声,“窈窕”用了叠韵,而“关关”既是叠词也是模拟水鸟鸣声的拟声词。音韵参差变化,节奏和谐优美。

(二)手法之美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比等。诵读时候注意凸其在描景刻物,表情达意中美感。如《赠从弟》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用了对比,诵读时前句标渐强符号“➚”,后句标渐弱符号“➘”,语调前低后高,突出风的怒号凛冽与松的耐寒坚劲。

(三)意境之美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诵读诗歌的过程,需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抽象凝固的语言符号解冻为形象可感的实景(眼前之景)或虚景(想象之景),并借助一定的诵读技巧,传递诗歌的意境美。

三、“三昧”情韵体悟诵读

笔者认为让学生充分体悟诗人的情思和诗歌的韵味,可以采用带入共情和浸润创情的诵读方法,以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美的创造潜能,提升核心素养。

(一)带入共情

共情,也称同感、投情,即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对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背景有一定了解,然后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历,唤醒内心与诗人相似的情感体验,想象自己就是诗人或诗人在诗中塑造的形象,诵读时注意一些诵读技巧,还加入一些身体语言。

笔者教《行路难》时,让学生在课前大致了解李白大起大落的生平经历,再在课堂上让学生试想自己就是李白而进行诵读,并说明诵读理由。

(二)浸润创情

浸润创造就是把握作者的情感的基础上,充分浸润到文本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行诗歌的深层次、创造性的诵读,从而个性化,创新化地解读诗歌。

比如在学生把握《夜雨寄北》别后相思的诗歌内容上,笔者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作者除了思念之情外,还会有哪些情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情感体悟,把这首诗歌的后两句读出不同的情感,诵读时结合内容说明理由,必要配合身体语言。

诵读是学生和诗歌对话的媒介,是学生和诗人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古典诗歌字面理解、审美体验和情韵体悟这三个层次“三昧”诵读,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把握诗外在形式、内容意境和情思韵味,让他们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三昧”诗屋,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建平.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语文俱乐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