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意愿与创业胜任素养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1-01-10舒莉芬
摘 要:大学生群体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程的生力军,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是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促使高校育人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好对接的重要需求。本文在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胜任素养导向下的创业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胜任能力素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胜任素养;培养路径
本文索引:舒莉芬.创业意愿与创业胜任素养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商论,2021(24):-184.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12(b)--03
以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提高大学生创业胜任素养为出发点,开展大学生创业能力路径探索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做出分析,并在明确大学生创业胜任素养要素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进行持续优化。
1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
1.1 创业特质
创业特质是指对创业主体内心活动所做出的反应,深受创业主体个人性格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创业主体在开展创业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人格特点与心理特点,构成包含创业主体所具有的个人背景、内在品质、外在行为能力等。如创业主体所具有的创新能力、成就需求、风险承担能力、领袖气质、专业背景、创业经验等,都属于创业特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大学生群体来看,大学生群体选择开展创业实践,意味着大学生群体需要通过创业来创造社会价值,并在此过程中满足自身需求,也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具有承担创业风险的心理准备,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及运用创业资源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对成就的渴望、风险承担能力及创新能力,共同构成了对大学生创业特质进行衡量的指标体系。其中,对成就的渴望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开展创业的动机与动力,一般而言,对成就的渴望程度往往会与大学生开展创业的积极性具有正比关系。风险承担能力在大学生创业特质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学生群体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法律环境、政策支撑等仍旧具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与此同时,我国大学生群体普遍欠缺创业实践及社会阅历,因此,大学生群体选择开展创业,必然会对他们的决策能力、抗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创新性在大学生创业特质中也不容忽视,体现为学生应用自身创意、使用新的方式对创业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社会问题解决方案、市场问题解决方案的探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创业认知
创业认知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学生对创业工作的了解程度与理解深度、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决策判断能力。从前者来看,学生是否能够创业的概念、创业关键要素、创业知识准备及创业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创业流程等做出全面的解释,直接影响着学生所具有的创业意愿。如当学生仅将创业作为获得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而忽略创业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及为自身带来的社会效能时,学生将难以产生强烈的、持久的创业意愿;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到创业为自身所带来的成就感并享受其中时,学生所具有的创业意愿往往能够得到更好的激发。从后者来看,如果说创业特质更为关注创业主体所具有的人格心理特征,那么创业认知就与创业主体所面临的环境具有紧密的关系。具体而言,成功的创业者在创业特质方面往往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创业认知层面会存在一定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创业主体所面临的创业环境及所具有的创业资源都呈现出了不确定性。在不同的创业情境下,不同的创业主体会使用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开展决策判断。由此可见,不同创业主体在创业认知方面所存在的异质性及创业主体创业认知的独特性,主要来自不同创业情景所带来的影响。也正因如此,在大学生群体开展创业实踐的过程中,创业认知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创业主体与其他创业主体存在区别的原因,也能反映出大学生创业主体所具备的行为决策方式。当学生具备较高的决策判断能力时,往往能够更好地发现与抓住创业机遇,对于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创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1.3 创业态度
创业态度是指社会个体对创业所具有的看法及喜好程度,当社会个体所具有的创业态度较为强烈时,社会个体更容易促使自身社会身份向创业者转变。Phillip(2002)认为,创业态度包含外生态度与内生态度,其中,外生态度主要强调外部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内生态度则主要是社会个体所具有的观点与想法。具体而言,内生态度包含社会个体希望通过创业对自身想法进行检验、享受挑战过程、获得成就感、实现个人愿望、获得权力地位等;外生态度则体现为希望获得社会认可、希望获得财富、希望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等。对内生态度为创业意愿所产生的影响做出分析,有利于明确大学生的创业态度培养方向,因此,内生态度是探索大学生创业能力策略的重要依据。从内生态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来看,内生态度与大学生所具有的理想信念呈现出紧密的关系,而这种信念越坚定,学生所表现出的创业意愿越明显,在创业实践中也愿意付出更多的成本与努力,因此,内生态度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正向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学生所具有的创业态度在学生创业特质与创业意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即创业态度既具有独立性,又是学生人格特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学生创业特质之间存在着重合点。因此,良好的创业特质与创业态度之间能够发挥相互推动的作用,通过对创业特质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两者同样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创业态度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1.4 创业环境
从大学生创业实践来看,创业环境包含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及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来看,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培训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当政府所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呈现出较大的支持力度与吸引力时,大学生在政策引导下更容易产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而融资渠道对学生创业资金的支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对创业持有鼓励态度及对失败持有宽容态度的社会环境等,也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当中,因此,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是十分关键的。从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来看,高校是否重视开展创业教育、高校创业课程是否完善、高校是否经常举办创业大赛及高校能否为大学生提供跟踪式创业指导等,对大学生所具有的创业能力、创业信心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更高的创业能力与创业信心有利于激发学生开展创业的意愿,因此,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在大学生创业意愿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激发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中,社会与高校不仅需要重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培养学生所具有的内在品质,还需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与良好的氛围,从而促使大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创业倾向及创业行为。
2 大学生创业胜任素养导向下的创业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创业研究视角的不断丰富及胜任特征理论的日趋完善,基于胜任特征的视角探索创业者所具备的特质和个性成为研究创业机理的新思路,对创业者胜任特征的热烈讨论和研究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反映。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创业特质、创业认知及创业态度既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又是大学生创业胜任素养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大学生创业胜任素养模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创业特质、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态度。在这三个方面中又包含几种关键性的要素,其中,创业特质中的风险管控能力、创业实践能力中的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创业态度中的创业韧性及创业毅力等,都对大学生创业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将以上内容作为教育重点。在此基础之上,高校还需要重视引导大学生深化对创业环境的认知,强化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从而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愿及创业成效的协同提高提供助力。
第一,从学生创业特质的培养工作来看,激发学生成就需求、提高学生风险承担能力及创新能力,是学生创业特质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创业活动对于实现个人价值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产生依托创业获得成就的动机。与此同时,高校需要推进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具有的主阵地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另外,高校需要在创业基础课程中将创业风险的识别与控制作为重点内容,促使学生对风险识别与控制理论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把握。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创客空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助力。
第二,从学生创业认知的培养工作来看,引导学生对创业活动产生深入认知及提高学生的决策判断能力,是学生创业认知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这不仅要求高校做好创业课程建设工作,促使学生更为系统地了解创业及其价值,还要求高校能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创业实践能力积累丰富创业实践经验,从而为学生决策判断能力的提高提供支撑。如高校可以依托沙盘模拟引导学生参与创业模拟活动,重点引导学生使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挖掘创业中的机遇,识别创业中的风险,从而为决策判断工作提供依据。另外,高校需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在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学生决策判断能力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类成功案例、失败案例等,促使学生对创业过程中的机遇挖掘与风险识别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从学生创业态度的培养工作来看,良好的内生创业态度对于学生创业韧性与创业毅力的提高产生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为此,在创业教育中,高校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取向和正确的创业动机。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纠正学生过于功利化的创业取向,促使学生认识到创业活动在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实现自身人生价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开展创业的内在动机,确保学生能够在创业实践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并展现出更强的毅力。
第四,从提高学生对创业环境的了解方面来看,引导大学生了解创业政策、融资环境等,对于促进大学生做好创业准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高校,都需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政策的宣传,促使大学生群体对创业政策做出深入了解,让大学生抓住创业政策为自身创业实践带来的机遇,有效减少创业实践中所面临的阻力,为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激发及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在实践过程中,高校有必要在学生毕业季设置创业形势教育课程,邀请专家学者进入高校开展主题讲座,推动宣传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宣传教育工作所具有的吸引力与专业性,从而为大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自身在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提供支撑。
第五,从高校对学生创业的支持来看,依托创业形势教育课程对创业环境开展宣传教育,是高校对学生开展创业支持的重要方式,但是,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支持远远不止于此。具体而言,高校需要对创业课程体系进行完善,通过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方式,为创业理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平台。与此同时,高校需要重视与社会企业开展协作,为创业实践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另外,高校需要将创业意愿培养工作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整个育人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与学习需求的差异性,合理选择与设置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进行持续调整。在此基础之上,高校还要建立创业大学生档案,依托互联网、新媒体等与开展创业的大学生保持线上互动,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诊断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在创业实践中面临的各类问题,促使大学生所开展的创业活动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
3 结语
综上所述,创业特质、创业认知、创业态度及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与大学生创业胜任素养存在较高的重合性。为此,高校有必要以激发学生创业意愿、提高学生创业胜任素养为出发点,将创业特质教育、创业认知教育、创业态度教育作为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并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自身创业所提供支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所提供的支持,从而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提高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云飞,张兄武,付保川.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6):141-146.
[2]白洁仙.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估模型构建[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0(12):89-90+96.
[3]楊继宇,金添.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11):170-172.
[4]程玮.大学生创业能力结构模型的修正与测评指标体系建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3):97-103.
[5]李琳璐.研究型大学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1,25(2):74-84.
基金項目:201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青年项目“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创业胜任力特征模型研究”(JY162012)。
作者简介:舒莉芬(1983-),女,汉族,江西奉新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营销管理、教育管理。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ichun University
SHU Lifen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new force in advancing the process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is not only the need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ducation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important to achieve the need for a good connection between college education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this article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training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Keywords: competence literacy;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training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