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赤水河:“英雄河畔”的多彩画卷
2021-01-10张涛吴艇牟锋
张涛 吴艇 牟锋
初冬时节,漫步赤水河畔,河水波光潋滟,两岸叠翠流金。
80多年前,这里见证了红军战史上的传奇——四渡赤水、乌蒙山回旋战。从此,赤水河作为“英雄河”载入中国革命史。
近年来,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饱含“红色基因”的河流,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体修复,昔日矿坑层层披绿
“神秘的赤水河呦,悄悄在流淌,风情万种一路芬芳……”蜿蜒流淌的赤水河,全长524公里,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云贵川3省16个县(市、区),其中贵州境内约236公里。赤水河属于长江上游重要的支流,流域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历史文化厚重,是连接云贵川三省的经济动脉和人文纽带,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周文介绍,为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贵州先后制定并实施了赤水河流域生态红线划定、水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河长制等改革方案,强化流域环境监管力度。各部门立足职能,发挥行业优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破碎的土地连成片,高山陡坡上的李子、蜜柚等特色水果卖出了好价钱,昔日的灰色矿坑层层披绿……眼前的一幕幕生动地发生在赤水河畔的遵义市。
2018年以来,在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统筹部署下,遵义市自然资源局先后在赤水河流域实施了乌蒙山“兴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乌蒙山山区山水林田湖草重大生态与修复工程和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基础上,遵义市进一步优化赤水河流域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全面清理、整顿违法建设项目,对重点行业的排污行为进行了规范整治。
按照统一规划,赤水河沿线有序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竹、退耕还草绿化工程,有效增加了林地140公顷、旱地65公顷、水田1.33公顷,恢复成其他地类39.89公顷。
得益于一系列工程的实施,两年来赤水河流域生态、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为沿线产业转型发展、拓宽群众增收路径夯实了基础。
攥指成拳,三省携手跨区域护水
“赤水河流经三省,保护好赤水河不能各自为战,需要云贵川攥指成拳。”行走在郁郁葱葱的赤水河畔,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杜国模感慨地说。
“助推共识共担,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17年在中国赤水河流域保护治理发展协作推进会上发布的《仁怀宣言》,标志着云贵川三省开启了全流域跨区域协作联动。此后,民革中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云贵川三省政协围绕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连续4年举办协作推进会议,先后审议通过了《毕节共识》《泸州共识》《昭通共识》,全力促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围绕完善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贵州省毕节市、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泸州市等市县加强合作,建立了赤水河流域市、县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开展联合视察,促进各项共识机制落地见效。
2018年初,云贵川三省以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以改善赤水河生态环境质量为目的,共同签署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三省按照1∶5∶4的比例建立规模为2亿元的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并按照“权责对等,合理补偿”的原则,分段设立补偿权重,为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水质改善等提供重要资金保障。赤水河流域也由此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首个建立跨省横向生态补偿的河流。
今年7月1日,云贵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并通过的《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正式生效,赤水河拥有了可靠的法治保障。
借助三省“攥指成拳”的合力,贵州将赤水河作为全省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保护赤水河,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的共识,融入流域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赤水市每个乡镇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力争不让一滴污水流入赤水河。”赤水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毕节市七星关区处于赤水河上游生态区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对赤水河下游水质具有重要影响。
“我们将赤水河上游支流流经的新庄村、渭河村等村庄两侧500米内及重要水源点区域划定为养殖禁区,同时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运处理,关闭周边矿山工厂,禁捕野生鱼,并建立了河长制,加大监督力度。”七星关区林口镇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为保护好这条长江流域一级支流中唯一无水坝的“原生态河”,这些年贵州探索建立了重点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和上下级纵向补偿的交叉补偿机制。
仁怀市建立三级河长制度,明确由市长任赤水河流域仁怀段“总河长”,镇村两级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本辖区河流、溪沟的“河长”,实行每周巡查保洁制度,从制度上有效覆盖赤水河流域(仁怀段)的75条河流、溪沟。
2020年监测数据显示,赤水河贵州段16个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出境斷面水质维持在Ⅱ类以上,高于国家标准。
生态富民,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
从仁怀市茅台镇出发,沿着赤水河谷旅游公路一路下行到赤水市,沿途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近年来,依托赤水河独特的地域环境,沿线各城市念好“山”字经,做足“水”文章,绘出一幅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的多彩画卷。
赤水市拥有132.8万亩竹林,茫茫竹海让一方山水富有灵气,也涌动着无限生机。
“竹林可造生态纸、压制板材做家具,竹笋可做成各种食品。”在赤水生态食品工业园区生产现场,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力争把竹子资源“吃干榨净”,让每一根竹子产生最大效益。
记者了解到,目前赤水市竹笋、晒醋、石斛等生态产业齐头并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2.85%,城市居民清洁能源使用率达80%,空气环境质量常年保持优良水平,居全国前列,实现了发展经济、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多赢。
赤水河流经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全长9千米,为保护流域生态,清水镇先后投入资金2200余万元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治理等项目,全镇绿化率达到了72%,并形成了李子1万亩、柑橘1.27万亩和刺梨1250亩的特色产业布局。
流域沿线的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习水县土城镇是赤水河畔的千年古镇。近年来,该镇将赤水河流域的酒文化、航运文化与红色文化充分结合起来,打造了四渡赤水纪念馆、贵州航运博物馆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参观游览,促进了土城镇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年,依托赤水河秀美风光,土城古镇群众做起了旅游的生意,虽然疫情带来一些影响,但总体看人气依然很旺。
“现在我们切身体会到生态好了,还真能当饭吃。”李文杰说,为保护赤水河,镇里转型发展吃了不少苦,然而苦尽甘来,河岸变美、河水变清,长远发展底气更足了。
“保护好一河两岸青山,就能保住我们的发展。”遵义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宋祖禹说。他告诉记者,为推动赤水河流域旅游业发展,遵义市沿赤水河修建的154公里旅游公路,一端连着茅台镇,另一端连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的赤水市,将“四渡赤水”红色文化、酱酒文化、盐运文化等旅游元素串珠成链。沿线12个驿站、13个景观台和房车露营地,为游客提供了人性化的服务。如今这些景点成为热门网红打卡点,为当地群众开辟出新的致富道路。
遵义市管辖的县级市仁怀,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2019年,仁怀市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均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省首个“双千亿”县级市。
“赤水河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贵州省委主要负责人说。事实证明,只要找对路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便能相得益彰。(摘编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11月29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