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曲调对古诗词吟诵腔调的影响

2021-01-10李朝溧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曲调

【摘要】本文论述中国传统音乐曲调对古诗词吟诵腔调的影响,主要从戏曲音乐曲调、传统五声调式、民歌曲调、宗教音乐四种音乐类型的曲调入手分析,为古诗词吟诵教学提供一些方法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曲调 吟诵腔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3-0049-03

吟诵是一门带有音乐性的有声语言艺术,是吟咏和诵读的结合体。吟咏有曲调、有音阶,像唱歌一样地读;诵读没有曲调,没有音阶,只是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读或念,强调情感充沛、语音语调清晰准确,可以说吟诵是居于读与唱之间的一种读书方式。这种方式自古流传,多用于古诗词的朗读。吟诵古诗词时,因有音调的高低、疾徐、长短等变化,逐渐出现“吟诵腔调”一说。吟诵腔调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中国传统音乐曲调是比较明显的一种影响因素。目前,古诗词吟诵已逐步推廣到大中小学校园,师生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学习吟诵,深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本文重点论述戏曲音乐曲调、传统五声调式、民歌曲调、宗教音乐曲调等中国传统音乐曲调对吟诵腔调的影响,为古诗词吟诵教学提供更多借鉴。

一、戏曲音乐曲调对吟诵腔调的影响

戏曲音乐是戏曲化的音乐,具有特色化的曲调。不同地方的戏曲音乐曲调风格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如京剧铿锵悠扬、字正腔圆,昆曲优雅细腻、唱腔绵长,桂剧诙谐轻快、方言味浓。古诗词是一种有特殊格式及韵律的文体,如果用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来读,难以展示古诗词的韵律,所以采用吟诵的方式读古诗词可以体现其本质。在古诗词推广和流传的过程中,其吟诵腔调很大程度上受到戏曲音乐曲调的影响,或者说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戏曲音乐的曲调。归结而言,戏曲音乐曲调对古诗词吟诵腔调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吟诵旋律戏曲化

中国戏曲历久弥新、种类繁多,多达360余种,对古诗词吟诵腔调影响相对较大的有昆曲、京剧、粤剧、川剧等。例如,吟诵古诗词时,将吟诵的旋律昆曲化,有利于做到有谱可依、有谱可传唱。但吟诵又不完全引用昆曲的旋律,需要注意字词的平仄、押韵及入声字等。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押平声灰韵,韵母为“ai”,入声字是带滞涩、哽咽情绪的“急”“百”等字,表达的是凄凉的意境。因此,在选择昆曲旋律时,应更多选择散板词调,在入声字上做短节奏的处理,一般使用八分节奏,但在平声字上则需重点处理,多使用前复倚音,使诵读音调带有一定的夸张性,使旋律表现出明显的昆曲化。

(二)吟诵形式戏曲化

戏曲音乐多采用唱腔或念白的表现形式,有时介于唱念之间,均可用器乐伴奏。古诗词吟诵在听觉上与戏曲的唱念效果类似,可以说是借鉴了戏曲的表现形式获得的效果。经过吟诵式处理的古诗词朗读音调,也称为“吟诵腔”。吟诵腔是一种相对接近自然嗓音的唱法,就是人们常说的“大白嗓”。但有时为了让听众更赏心悦目,许多名家会运用声乐技巧进行诗歌吟诵,以更突出吟诵的音韵。如《牡丹亭·惊梦》里有“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等几句诗词,吟诵时可以亦唱亦念白,充分凸显吟诵与戏曲音乐相交融的效果。在读项羽《垓下歌》时,可以使用京剧《霸王别姬》中的腔调来吟诵,在唱念做打中将诗词的豪气、深情、自信以及叹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传统五声调式对吟诵腔调的影响

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和民间音乐创作,又称为“中国调式”或“民族调式”。“宫1(Do)、商2(Re)、角3(Mi)、徵5(So)、羽6(La)”是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音阶。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对吟诵腔调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大家熟知的“南京六合鲜花调”“唐调”“华调”等吟诵腔调,使用的就是变式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以“南京六合鲜花调”为例,其是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之宫调式,通常使用散拍子节奏,依每一首古诗按平起和仄起,或是出声字和入声字等规则来确定吟诵的基本节奏。平起古诗吟诵节奏原则上用“2442”节奏型,而仄起古诗吟诵节奏原则上用“4224”节奏型。“2442”节奏型中,第一个“2”表示诗词第一句的第2个字用的是时值相对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或附点四分音符;第二个“4”表示诗词第二句的第4个字用的是时值相对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或附点四分音符。

如白居易的《池上》,是一首平起的五言绝句,吟诵适宜采用“2442”节奏,即第一句的第2个字,第二、第三句的第4个字,第四句的第2个字在吟唱时停留时间相对久一点,约记二分音符。而入声字“白、不、迹、一”吟诵时需短促,约记八分音符(吟诵节奏如图1)。吟诵时声音要开朗明亮,以生动地表现孩童的童真童趣以及清晰表达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仄起七言绝句,故音律节奏是“4224”,吟诵时适当拉长节奏的平声字有“啼、枫、愁、苏、山、声”等;入声字“月、落、客”吟诵时节奏要短促,一般用八分音符节奏即可;韵字“天、眠、船”吟诵时节奏需相对延长,一般使用二分音符或附点四分音符,同时“眠、船”的音符前需加前倚音(吟诵节奏如图2)。采用这样的音律节奏吟诵该诗,能够自然真切地表达诗人孤独忧愁的心境。

三、民歌曲调对吟诵腔调的影响

“民歌”即“民间歌谣”,是我国56个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以劳作或生活实践为题材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一般以口头传唱形式流传。中国古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民歌选集,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民歌的开端。《国风》则是《诗经》中的精华,也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国风》的创作背景与民歌相同,均能反映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古人吟诵《诗经》时,受当时民歌曲调的影响,更多使用吟唱调。如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会看到学童、书生、教书先生摇头晃脑地吟诵诗词,吟诵时拉长声音像唱歌似的。笔者认为,民歌曲调对吟诵腔调最大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有些诗词的吟诵腔调直接就使用民歌的曲调。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引言中写道,“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直接体现他受巴渝一带的民歌影响,用民歌俚调来填写、传唱《竹枝词》。故后人在吟诵诗词时,应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的出处及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民族(地方)的民歌曲调作为吟诵腔调。

第二,民歌音调特色对吟诵腔调产生影响。不同民族(地方)的民歌其音调特色各有不同,如演唱音符的长短不同、强弱比对不同。这些差异的出现,与各民族(地方)劳动人民的劳作或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如陕北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豪放粗犷、不拘一格;廣西壮族民歌则语调平和、音律清新自然,具有浓厚、淳朴的民族特点。故在指导学生吟诵不同地区(民族)的诗歌时,要善于借鉴当地民歌的音调特色,使吟诵腔调能展现民族文化特色,同时贴合当地的文化内涵。

四、宗教音乐对吟诵腔调的影响

佛教、道教两大宗教与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其中这两大宗教的音乐对我国古诗词吟诵腔调的形成影响尤为深远。佛教的佛经是采用歌唱的方式进行吟诵的,音乐的音律起伏不大,但有明显的节奏感,有时也会用乐器来伴奏,常见的是以木鱼或者钟声进行伴奏及控制节奏的快慢;道教音乐的旋律也较为平缓,不太具有波动性,通常用于营造道教活动氛围。宗教音乐对古诗词吟诵腔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宗教音乐诵经之法影响着古诗词吟咏韵文。比如佛教倡导的是一种通俗化的音乐,重在表现音律的微小起伏,声音通过气息的支持处理出强弱变化。在古诗词吟诵中,许多名家也善用这样的方法,如唐寅的《画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是一首仄起七言绝句,旋律节奏为“4224”。在吟诵第一个字音之前需先准备好气息,读时“头”字轻轻发出;“冠”字是平声字,需延长音;“不用裁”语音稍加强,“裁”字是韵字,需唱延长音。整首诗用平稳的气息引导声音,声音要灵巧轻松,以充分表现出一只红冠白毛的大公鸡引吭高歌的情景。

二是宗教音乐诵经之腔调直接影响吟诵腔调。比如道教音乐在传唱过程中,形成了“步虚、颂、赞、偈”等几种形式,每种形式有每种形式的曲调。道教音乐对古诗词吟诵腔调的影响,首先在于吟诵时神、态均需自然,内里要平心静气,情感要真挚虔诚。如古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贾岛以平易清新的笔墨,一问一答完成诗歌的创作。吟诵该诗时,需神态自然,细细品味诗歌朴实无华的语言背后包含的深刻意蕴。其次在于借鉴宗教音乐表现的律动。道教音乐常通过运用切分节奏,加入钟、磬、鼓等打击乐器来丰富旋律的动感,使律动更加明显。在中小学传承经典诗词的吟诵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切分节奏增强诗词的律动感,如随着切分节奏摇头晃脑、舞之蹈之,也可以加入拍手、击鼓、挥棒、敲木鱼、打拍板等动作;还可创新加入奥尔夫声势律动,丰富古诗词吟诵的新鲜元素。吟诵律动比较随意,可以视当时场景、诗中内容而定,主要起到和观众交流的作用。如李白的《静夜思》,这是一首乐府诗,吟诵时可以按照古体诗来吟诵,加入拍手或拍桌、摇头晃脑、做手势等动作,更能体现吟诵的效果,同时生动展现一个人站在月光下抬头望岳、低头轻叹、无比思念故乡的情形。

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对吟诵腔调的影响甚大,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引导着吟诵腔调的变化。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下,古诗词吟诵还比较重即兴变化,主要因为古诗词吟诵的承传方式大多是口授心传,大多没有固定的乐谱,即使有乐谱,也更多是以散拍子为主,节奏即兴化,留有发挥余地。故古诗词吟诵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更多文人墨客研之、习之;古诗词吟诵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需要更多人传承它、发扬它,从中感受吟诵之美以及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广西考试招生和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经典诗文吟诵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18ZJY2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朝溧(1986— ),女,汉族,广西桂林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南宁市中兴小学,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曲调
扫除凝滞 独下论断——吴梅《南北词简谱》的曲调句式研究谫论
Wake up, Bunny
I Eat Turkey
布谷鸟
浅析基于中西音乐文化差异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音乐提升师范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研究
浅析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