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儿童安全感的现状调查与教育启示

2021-01-10祁道林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安全感流动儿童现状调查

【摘要】本文以广西三所幼儿园为例,针对流动儿童安全感现状展开调查分析,论述培养流动儿童安全感的策略,建议教师、家长加强家园共育,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同时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幼儿安全感的发展氛围,以此提升流动儿童安全感。

【关键词】流动儿童 普通儿童 安全感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3-0011-04

流动儿童,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主要是指户籍登记在乡村,随务工父母到输入地的城区、镇区(同住),并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少年儿童。本文的流动儿童是指进城务工流动人口中随迁子女3~6岁的在园幼儿。近年来,流动儿童入园率持续提高,流动儿童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和学习,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其家庭功能基本齐备。但是家庭在进城的过程中,来自新环境的各种因素会对流动儿童心理安全感的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幼儿安全感是指幼儿受自身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具体时空下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安全状态的体验和判断,主要表现为心理确定感、归属感以及满足感。安全感的缺失不仅影响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且会制约其认知发展,影响其行为活动与心理健康水平。流动儿童的安全感水平越低,越容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倾向和人际敏感性。由此,本研究以广西三所幼儿园中的流动儿童和城市普通儿童(有本地户籍,并跟随父母常住于户籍所在地,以下简称“普通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安全感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安全感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且流动儿童中女孩的安全感水平低于男孩。然而以往的这些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缺乏对3~6岁流动儿童安全感的量化研究。随着3~6岁流动儿童群体逐渐庞大,以及安全感对儿童心智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性,有必要对该群体的安全感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行研究。此外,以往关于流动儿童和普通儿童安全感水平差异的研究,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如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安全感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儿童,但也有部分流动儿童的安全感水平显著高于城市普通儿童。上述研究是基于东南沿海和中部较发达城市流动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调查,那么,欠发达省份城市中流动儿童和普通儿童差异性表现如何,需要有更多的探索。由于前人对流动儿童和普通儿童安全感差异研究的结果不一致,在此不对流动儿童和普通儿童安全感和各维度发展水平做具体假设。以下只对流动儿童安全感和各维度发展水平在性别、年级和年龄做如下假设:(1)女孩安全感和各维度发展水平均显著低于男孩;(2)流动儿童安全感和各维度发展水平随年级上升而上升,年级差异显著;(3)流动儿童安全感和各维度发展水平均与其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南宁市、柳州市和桂林市的三所幼儿园选取655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流动儿童302名,普通儿童353名,并分发由洪艳丽编制的《3~6岁幼儿安全感量表》的教师报告版和家长报告版。幼儿所在班级的带班教师填写教师报告版,幼儿家长填写家长报告版,获得有效教师问卷695份(占比96.1%)、有效家长问卷674份(占比93.2%),经匹配,有效问卷是655份。经统计整理,本研究中流动儿童和普通儿童的主要人口学特征如下(见表1和表2)。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洪艳丽编制的《3~6岁幼儿安全感量表》,该量表分为教师报告版和家长报告版,前者包含11道题(分别属于师幼安全感和能力感2个维度),后者包含28道题(分为亲子安全感、师幼安全感、怯生感、公共安全感、能力感和独立感6个维度),两版量表均采用5点计分方式(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总分越低,表明安全感水平越高。鉴于被试的带班教师比较了解幼儿的师幼安全感和能力感,被试家长比较熟悉幼儿的独立感、能力感、亲子安全感、怯生感和公共安全感,在计分时,分别采用带班教师填写的师幼安全感数据,家长填写的幼儿独立感、亲子安全感、怯生感和公共安全感的数据,以及带班教师和家长填写的被试能力感的数据均值。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显示,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家长卷和教师卷的α系数分别是0.91和0.94,各维度α系数在0.86~0.89之间。

(三)研究程序

主试由本课题组主要成员担任,课题组成员先和各园长沟通,经同意后对问卷填写方式和要求进行解说,并在幼儿园家长会上由各带班教师统一发放问卷,说明填写要求,请家长认真填写,并在家长会结束后交给教师。教师卷则由各班带班教师填写每名幼儿的问卷,时间在一周之内,填完后和家长卷一起交给主试。

(四)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本研究运用SPSS 20.0录入和分析数据。

三、研究结果

(一)流动儿童和普通儿童安全感差异分析

笔者对655份有效問卷的安全感量表总体得分进行统计发现,流动儿童安全感总分(M=63.91,[SD]=16.37)显著低于普通儿童安全感总分(M=69.68,[SD]=15.44)(如表3),即流动儿童安全感水平高于普通儿童安全感水平。另外,流动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安全感分维度上差异显著,说明了流动儿童的亲子安全感、师幼安全感、怯生感、公共安全感、能力感和独立感发展水平均高于普通儿童。

(二)流动儿童安全感发展特点分析

1.流动儿童安全感各维度分与总分的性别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见表4),在亲子安全感、师幼安全感、怯生感、能力感维度以及安全感总分上,男孩得分均值均大于女孩得分均值,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公共安全感和独立感维度上,女孩得分均值均大于男孩得分均值,但是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流动儿童安全感的总分及各维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性。

2.流动儿童安全感各维度分与总分的年级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见表5,见下页),在亲子安全感维度分数上,小班大于中班和大班;在师幼安全感维度分数上,小班大于中班,小班大于大班;在独立感维度分数上,小班大于大班,中班大于大班。在安全感总分上(见表6,见下页),小班大于大班。

3.流动儿童安全感各维度分、总分与幼儿年龄的关系

由流动儿童安全感各维度分、总分与幼儿年龄作相关分析(见表6)可知,除怯生感和能力感之外,流动儿童亲子安全感、师幼安全感、公共安全感、独立感和安全感总分均与流动儿童的年龄呈负相关,即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亲子安全感、师幼安全感、公共安全感、独立感总的发展水平都在上升。另外,在流动儿童安全感的子维度中,所有子维度均呈现两两显著性正相关。还有流动儿童安全感子维度均与其安全感总分呈现显著性正相关。其中,流动儿童能力感与其整体安全感相关性最大。

四、分析与讨论

(一)流動儿童安全感的现状分析

本次研究显示,流动儿童安全感总分低于普通儿童,即流动儿童安全感发展水平高于普通儿童,这与韩瀛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在于,三所幼儿园都是本市较好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素质相对较高,拥有更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正如莫源秋提出的幼儿教师有宽容、仁慈之心,经常向幼儿表达关爱,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教师保持愉快的心情,正确对待处于心理不安状态中的幼儿,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幼儿在园的心理安全感。另外,流动儿童的父母虽然属于外来务工人员,但在本市都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也有固定的住所,父母受过中等程度的教育,易于接受科学的育儿理念,如严慈相济、施爱有度等,在家庭教育中以引导为主,积极鼓励幼儿表达和探索,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外在的恐惧源。这些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照顾到了幼儿的心理需求,也有助于提高幼儿心理安全感发展水平。

(二)流动儿童安全感总分和各维度与幼儿性别的关系

以往研究发现,普通儿童安全感存在性别差异。而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安全感总分及各维度分在性别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当前家长观念进步有关,家长逐渐认可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并不会因子女性别不同而区别对待。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也对幼儿一视同仁,因此流动儿童在安全感上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三)流动儿童安全感总分和各维度与其年级、年龄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幼儿安全感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随着年级的上升,其安全感总体水平提升,且大班流动儿童安全感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小班流动儿童,亲子安全感、师幼安全感和独立感水平也相应提升。一方面,随着流动儿童年级的增加,幼儿与父母的关系日渐亲密,亲子安全感相应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幼儿与教师,以及幼儿与同伴相处时间增长,三者间友好的情感交流有助于促进师幼安全感的发展,这与肖婷研究中发现的幼儿教师评价行为,与幼儿安全感呈现统计学上的显著相关一致。此外,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意识增强,当幼儿得到家人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时,他们的独立感就会相应地有所发展;而随着以上安全感维度发展水平的提升,流动儿童总体安全感发展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升。

以往一些研究发现,幼儿安全感不存在年龄差异,但是本研究显示随着流动儿童年龄增长,其亲子安全感、师幼安全感、公共安全感和独立安全感水平,以及安全感总体水平都在提升,这与肖婷研究中发现的小班幼儿安全感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相一致。这是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幼儿与父母的关系日渐亲密,亲子安全感也相应提升。还有随着流动儿童年龄的增长,师幼相处时间的延长,师幼间良好的交流也促进了师幼安全感的发展。另外,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幼儿对外界更加熟悉,应对问题的方法也越多,这也提升了幼儿的公共安全感水平;幼儿独立意识增强,独立感也在增强,这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全感各维度中幼儿独立感和公共安全感之间相关度最大,幼儿能力感和整体安全感相关度最大。前者可能是因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感在发展,那么,在面对公共生活时,内在的这种独立感会让他们更顺利地应对外界问题;后者可能是因为有些家长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经常鼓励与表扬孩子,孩子会从中获取自信与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但有些家长不懂得赏识教育,对孩子一味苛责使其自卑与怯懦,乃至失去了自信心,这种现象值得教师深思。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对流动儿童安全感调查的结论如下:(1)流动儿童安全感及各维度发展水平(师幼安全感、怯生感、公共安全感、能力感、独立感)均高于城市普通儿童;(2)流动儿童安全感和各维度发展水平均不存在性别差异性;(3)流动儿童安全感发展水平随年级上升而不断增强,在亲子安全感、师幼安全感和独立感维度上,年级差异显著;(4)流动儿童安全感、亲子安全感、师幼安全感、公共安全感、独立感发展水平与幼儿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基于以上讨论,针对流动儿童安全感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随迁幼儿家长应加强育儿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提升育儿能力。通过调查发现,85%的随迁幼儿家长是80或90后,这一代人至少受过初中或以上程度的教育,熟悉手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应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科学育儿知识或信息的渠道趋于多样化,幼儿家长要加强育儿知识的学习、获取信息并非难事,难就难在于不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采取放任自流或专制、专断的教养方式,犯错而不自知。因此,幼儿家长有必要改变错误的育儿观念,拓宽涉猎科学育儿知识的渠道,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育儿能力。另外,幼儿能力感强不等于能力就强,能力感是指自我效能感,幼儿的自我效能感高,则自信心强。因此,家长可以通过日常小事让幼儿亲力亲为,并从中培养其自理与自立能力,增强其自我效能,最终促进其安全感的发展。

其次,幼儿教师应加强家园共育,使其形式多样化且有针对性,提升家园共育的实效性。在育儿理念与策略上,幼儿教育需要家园合力共为,教师应重视家园共育,使幼儿教育的效果显著增强。另外,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自身工作繁重,在家园共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内心根本不重视,这些都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安全感的发展。

最后,呼吁全社会要营造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育儿不仅要育其身,更要育其心。这就要社会各界多方联合和参与,如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加强对幼儿安全感培养的科学研究与有效落实;各类媒体对科学育儿知识进行宣传,扩大家长接受此类信息的渠道等。此外,还要有政府参与以及政策保障,有效解决随迁幼儿入园的问题,为该类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章珺.流动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2]赵欣乐.父亲参与教养与3~6岁幼儿安全感的相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3]华红艳.安全感缺失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晋中学院学报,2014(5).

[4]石军红,常向东.在沪农民工子女安全感与抑郁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0).

[5]赖运成.流动儿童安全感及其与人际敏感性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3).

[6]师保国,徐玲,许晶晶.流动儿童幸福感、安全感及其与社会排斥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6).

[7]肖雨,金宇,郭丽.青春期流动儿童安全感与家庭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11).

注:本文系2018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外来务工人员幼儿安全感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广西为例”(项目编号:2018KY11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祁道林(1979— ),女,汉族,安徽颍上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现就职于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安全感流动儿童现状调查
让产权“安全感”来得更实在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