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1-01-10龚文婧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藏品海洋公众

龚文婧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北京 100044)

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组建的自然资源部,不仅是“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主体,也是推动和传扬自然资源文化、保护和保存自然资源遗产、提供自然资源科研和教育公共产品的主体。作为自然资源文化展示与传播窗口的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理应坚持博物馆的社会定位,承担起融合推广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文化的职责。

1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发展现状

1.1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界定

2007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维也纳全体大会通过了修改后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其中对博物馆的定义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1]。

对于自然资源类博物馆,是从事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自然资源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非营利性机构,人们参观自然资源类博物馆,是为了通过探索藏品,学习自然资源知识,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进行学习和娱乐,其非营利的组织形式和为公众服务的义务与所有博物馆都是共通的。

1.2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原则、属性和使命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2],结合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特点,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保护、诠释和推广自然资源文化遗产,为社会及其发展承担管理、保护自然资源藏品的责任,提供让公众欣赏、了解和推广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的机会,为其他公共机构和公众利益提供服务。

博物馆的第一属性是为公众服务[3],作为解释和传递文化价值观的主要机构,博物馆必须向公众解释其宗旨和核心价值。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应承担起向公众解释集约节约利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两统一”等自然资源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并期望公众能够帮助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履行其宗旨、实现其价值。

博物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公众的利益,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重要使命就是为用户提供学习自然资源知识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是在博物馆内提供一系列正式教学的机会,也可以是让用户通过陈列、展览、数据库和藏品等,将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有效学习自然资源知识机会的同时,也应当允许公众更多地参与到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管理和策展中。例如:帮助管理藏品;协助开展日常行政工作和各项活动;参加博物馆的线上推广等。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应该鼓励公众参与者主动探索和发现博物馆的藏品和服务,一边满足公众对自然资源知识文化的需要,一边引导公众主动探索创建符合大众喜爱的自然资源知识体系和推广模式。

1.3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主要类型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按照涉及自然资源类型,主要包括地质类、海洋类、林草类、测绘类等不同要素类型。

1.3.1 地质博物馆

主要代表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16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直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博物馆规模庞大、标本齐全、设施先进,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地质类博物馆,承担着保护珍贵化石、矿石、文物,开展藏品科学研究的任务。

1.3.2 海洋博物馆

主要代表是国家海洋博物馆,位于天津滨海新区,2014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5月对公众开放。藏品主要包括海洋地质变迁标本和古生物化石、海洋文明相关藏品、国防海防教育藏品等,发挥着海洋文物收藏、海洋文明研究、海洋文化交流传播的作用。

1.3.3 森林博物馆

主要代表是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以林型(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有关的藏品和展示作为馆藏基石,讲述森林与人类的关系,展现林业发展历史,展示森林文化内涵,是我国森林文化传播与展示的新窗口。

此外,考虑到自然资源各要素种类的多样性,自然资源类博物馆中还包括各地城市规划建设展示(博物)馆、测绘(地图)博物馆、水利博物馆等。

1.4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各类自然资源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人与自然互相依存的观念在我国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积极参观并参与各类自然资源博物馆的活动,也促进了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建设、陈列和设施的进一步完善。2019年10月1日,国内首家以自然资源为主建设的省级博物馆——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开馆,该博物馆的重新命名,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也是国内首个以实现生物多样性、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全要素融合展示为目的而建设的博物馆[4]。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的开馆,在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融合发展上迈出了第一步。

2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协同发展中融合不足

自然资源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归根结底,所有自然资源都是人类生活的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5]。自然资源类中各类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的系统。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发展的现状表明,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大多不是将本馆涉及的资源门类放在自然资源领域中进行系统考虑,而是在各自具体的资源领域进行深耕,缺少协同发展方面的融合,也缺少对自然资源整体的考虑和阐述。例如,大多数海洋博物馆中专注于陈列海洋生物、海洋考古、海洋地质相关的展品,部分也会涉及海洋文化、文明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往往缺少海洋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定位的阐述,缺少海洋与其他自然资源互相关系的展示,以及如何将海洋的保护利用与其他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统筹进行考虑的说明。

2.2 教育服务理念与时俱进不够

博物馆具有公共性,为普通大众服务是博物馆建立的基本宗旨。博物馆理论认为,博物馆对于学生来说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对于所有社会公众来说是终生教育的大学堂。经常参观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的活动是欧美诸国民众已形成的习惯。近年来,以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为代表,一大批历史文化类“网红”博物馆引领了社会文化中博物馆主流话语权,参观游览博物馆的习惯在我国也逐渐风靡起来。在各类自然资源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承担了大量科普、研究和教育社会公众(尤其是学生群体)的职能,但是这些职能的实现,现在往往还需要观众到博物馆中来才能实现,还不能做到通过藏品外借、提供出版物或开展公益(学校)讲座等形式,来落实自然资源文化服务社会的价值。同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相比,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在利用最新的数字化手段推进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的实现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2.3 社会影响力有待提升

如何吸引观众,一直是博物馆事业发展中一个关键的命题。要达到教育服务社会公众的目的,博物馆就必须在市场上有效地推广自己,提升对社会的影响力。在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方面,自然资源类博物馆与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相比还是明显不足的。以每日接待观众人数为例,故宫博物院每日接待的参观人数约为3万人,国家海洋博物馆每日接待参观人数预约上限为8 000人,而地质博物馆的每日接待参观人数预约上限仅为500人。如果说日接待量的差异是由博物馆的参观设施、服务供给容量、藏品数量等决定的,那么从“线上”这一不太受上述因素制约的角度来看,差距则更为巨大。仍以故宫博物院、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例,根据百度指数分析工具,上述3家博物馆在30日内的日均搜索次数,分别为1 752次、567次和255次,30日内资讯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35 980、649和200①资讯指数:以百度智能分发和推荐内容数据为基础,将网民的阅读、评论、转发、点赞、不喜欢等行为的数量加权求和得出的指数,数据来源:百度指数,http://index.baidu.com/v2/index.html#/。。可见,在“线上”,自然资源类博物馆仍与行业顶尖的博物馆存在巨大差异。从接待量和网民关注度两个角度来看,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亟须提高。

3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线上”融合路径分析

自然资源类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要和大众的愿望接轨,融合发展是其必经之路。融合是指融为一体、协同一致,是自然资源管理中解决问题的新方式,也是自然资源类博物馆未来建设发展、讲好自然资源故事的新趋势。就像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一样,各类自然资源博物馆在单一馆址上转型发展,扩展藏品范围,实现自然资源在本馆内的“物理”融合是重要的发展路径之一。同时,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三维动态演示、跨库检索、云计算、大数据、高清直播等新技术的应用,给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在馆际间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路径。

3.1 打破自然资源门类壁垒,增强要素间融合

公众通常通过陈列来评价博物馆。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融合,需要建立在充分翔实的陈列展品基础上,需要建立在讲清不同自然资源要素间系统关系的基础上。各类自然资源博物馆,应当首先在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系统中确定本馆的定位,从自然资源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出发,扩大展品范围和陈列的种类,策划新的陈列和展览。任何一家自然资源类博物馆,都应在讲清自然资源不同要素间系统关系的基础上,立足本馆的资源领域,并延伸向其他自然资源领域,彻底打破当前互不相关联的自然资源类博物馆间的壁垒,形成多元展示的局面。

3.2 引入多元治理主体,实现文化“善治”

文化治理理论认为,涉及公共文化事务的各个利益方,都有义务参与推动建立共同治理公共文化事务的制度框架,形成共同治理结构,实现公共文化事务的“善治”[6]。从各国博物馆治理的实践来看,社会公众参与博物馆的治理,与政府主管单位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博物馆治理的关键性制度安排。各级、各类自然资源类博物馆,应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在博物馆展品布置、讲座活动安排、导览材料制作等方面的主动性,请公众和社区居民参与博物馆的陈列和讲座等核心活动中,吸引观众参与到自然资源文化实践中去,扩大和形成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多元治理主体格局。

3.3 应用网络技术,建设数字自然资源博物馆

网络媒体为博物馆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只需运用简单的网络技术,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博物馆都可以建立网站,在互联网上发布地址和藏品信息,宣传自己的服务。在互联网上,新技术带来的博物馆与观众的交流互动,具有巨大的潜力。利用这些新技术,博物馆能够大量地吸引网络用户,扩大博物馆的受众。网站和社交网络的作用在于它们大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影响范围,这就带来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将不同自然类博物馆的优势藏品资源优化整合起来,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打造时刻都在线的数字自然资源博物馆,系统完整地策划自然资源数字展览,讲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故事,真正实现自然资源管理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目标。

3.4 拓展产业链,打造自然资源文化“线上”服务平台

“线上”的数字自然资源博物馆可以依托不同类型自然资源博物馆中的海量藏品,进一步探索开发数字自然资源博物馆App应用,发布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参与游戏、电影、动漫制作等方式,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打造自然资源文化“线上”服务平台[7]。通过这个平台,凝聚所有类型自然资源博物馆的展览力量和优质资源,分析每一个访问者的诉求,个性化地为访问者推荐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数字展览,扩大自然资源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完善自然资源文化“线上”服务平台的网络社区功能,发挥网络社区不限地域、即时沟通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工作中。

4 结束语

长期以来,自然资源领域的工作者通过实践、传承和追求逐渐形成了自然资源文化这一精神力量。作为自然资源文化重要传播和传承载体的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理应起到促进自然资源文化建设、拓展自然资源文化视野、丰富自然资源文化内涵的作用。在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通过自然资源类博物馆的“线上”融合,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发展理念,培养社会公众严格保护和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藏品海洋公众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