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海洋意识教育探究

2021-01-10赵娟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海洋意识活动

赵娟

(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1)

0 引言

海洋是人类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海洋的依赖,海洋是全球沿岸国及使用国人民的共同空间,也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战略发展途径[1-2]。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膨胀,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人类对生存资源的竞争,以求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重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对海洋事业进行布局,向海洋寻找资源,挖掘资源,这就需要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以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发展海洋事业是促进经济贸易、开发海洋资源、确保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人类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重要方式。

我国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我国拥有辽阔的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国家发展优势的潜力很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和世界发展潮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我国不仅是海洋大国,还要做海洋强国。海洋强国建设要从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合作、国防建设、国民素质等多方面入手,本研究仅对国民素质中的海洋意识教育这个领域进行初步探究,以证明其对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举措,来实现国民海洋意识的提升,以加快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步伐。

1 海洋意识教育的概念

关于海洋意识,学术上尚无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提出海洋意识是人类在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环境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及途径的认识[3]。这其中包含了人与海的关系,人类如何开发利用海洋以及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内容。也有学者认为海洋意识教育分为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保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合作意识等方面的教育[4]。相对来说,这就是个内容很综合的概念。海洋意识就是认识海洋并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意识,海洋意识教育就是对人们进行认识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发展海洋等方面的教育。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就需要将海洋意识普及于民、根治于民、实践于民、发展于民。

2 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大国,古代中国属于典型陆地农耕文化国家。人们长时间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广阔的陆地上,我国是个陆地意识极强的东方大国。我国古代虽然有海上丝绸之路,海洋贸易繁荣一时,还拥有千年古港广州、泉州、宁波,但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制度,还曾一度闭关锁国,造成了当时一定程度的落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重陆轻海”的思想占主流地位,认为海洋只是陆地的延伸,严重阻碍了国人认识“海那边”的世界,海洋意识也无从形成。

我国除了拥有约960万km2的陆地面积,还拥有300万km2余的主张管辖海域,海岸线长达18 000 km余。共青团中央曾经对中国某大城市的部分大学生做过抽样调查,有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的版图只有960万km2的陆域国土,能够明确地说出我国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km2余的学生不超过10%。在对另一个城市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中,能够说出我国四大岛屿的学生仅有7.2%,其中更有约31%的学生一个都不知道。对“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争几个小岛是否有意义”问题的回答中竟然近23.4%的学生认为没有意义[5]。

大学生作为我国国民中知识素质较高的人群,对于海洋基础常识的认识都是这种情况,更何况众多的普通民众呢?只知陆地国土,对海洋国土没有清晰的认识,就是海洋意识薄弱的表现。民众对基础性常识认识的薄弱就会造成理论研究的断层,从而无法形成全民族的共识。可见,要建设海洋强国,加强对国民的海洋意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3 我国国民海洋意识调查的现状

2018年5月,《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研究报告(2017)》在北京大学发布。该报告显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2017年的平均得分有近八成省份达到了及格水平[6]。该报告在2016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优化升级了国民海洋意识的测算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调查数据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意识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评估。

结果显示,北京位列第一,上海位列第二、海南位列第三;陕西在内陆省份中表现比较突出,位列第九;天津、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沿海省、市排名进入前十;沿海省、自治区广西和河北得分相对较低,分别位列第十八和第十九;内陆省份西藏、新疆、贵州、云南、青海、甘肃、内蒙古排名落后,不到及格线,其余省份均达到及格线以上[7]。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民众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呈现从沿海地区往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部分内陆地区表现不错;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发展指数得分整体上偏低,海洋意识教育提升的空间和潜力较大,我国的海洋意识教育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4 加强海洋意识教育的举措建议

4.1 从基础教育入手是海洋意识教育的立足点

加强国民海洋意识,首先要从基础教育入手,增加基础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编写一些海洋教材教辅,制订海洋宣传活动计划。毕竟基础教育是海洋意识教育的立足点。国家海洋局出台的《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重点,增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修订中小学的课程标准,充实海洋领域教育的相关内容。推动海洋知识教育与中小学有关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在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中安排海洋知识相关内容。依托现有的资源,加快建设全国海洋意识的教育基地,依托涉海机构搭建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每年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政府有关部门、社区、学校等组织带领中小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海洋宣传教育活动,以此来弘扬我国的海洋文化,增强孩子们的海洋意识。例如:开展中小学海洋夏令营及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展现知识性和趣味性。通过带领孩子们做模型、科学实验、画渔民画等方式对其进行国土教育、科学教育、艺术修养等素质教育培养,一点一滴让孩子们形成习惯。孩子们乐在其中,玩耍的同时学习了海洋知识,增强了海洋意识。

历年来有关宣传部门组织了海洋知识进内陆、进校园的各种活动。2015年4月,海洋出版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中学启动了海洋知识进内陆的试点活动。2018年12月,中国海洋学会组织海洋专家走进河北隆尧一中,为孩子们上了生动有趣的海洋知识讲座。在此基础上,在全国中小学还设立了一批海洋知识教育示范学校,巩固海洋意识基础教育成果,进一步加强了推广宣传。北京的向东小学作为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参与了中国海洋学会组织的海洋科普进校园活动。

4.2 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石

我国海洋高等教育涉及海洋资源、经济、生态、环境、权益等诸多专业领域,近些年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建成了很多海洋类高等院校,为我国海洋事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1959年3月,山东海洋学院在青岛诞生,这是我国第一所独立的海洋高校,也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湛江水产学院、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多所海洋院校的基础上先后建成了多所海洋类大学[8]。除了越来越多海洋类大学的成立,很多大学也开设了海洋类专业,如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和山东大学等。海洋类大学及海洋类专业的开设,为培养我国海洋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平台。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海洋意识的教育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国民海洋意识的发展,将影响国家海洋宏观政策的走向[9]。我国应大力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做好海洋基础专业教材和海洋通识教材,加强“蓝色国土”教育,提升海洋意识[10]。各学校要有意识地进行海洋通识教育,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并在所在省份进行区域性的海洋意识教育,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对海洋专业人才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每年举办的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海洋文化创意大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海洋民俗、非遗传承等海洋文化知识的宣传,宣传了海洋意识教育,增加了学生的文化自信。部分学校还鼓励学生建立各种海洋社团、志愿者组织,用海洋意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不但要成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还要成为我国海洋意识教育的成功范例。海洋高等教育培养的海洋领域优秀人才,是保证海洋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进我国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石。

4.3 推广海洋意识教育宣传活动,形成社会宣传环境

2008年,国家海洋局决定启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定于7月18日在组委会的统一部署下,每年组织不同主题的大型海洋宣传活动。通过此活动希望进行连续的、大规模的、多角度的宣传,作为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通过多家宣传媒体报道,构建海洋意识宣传平台,传播海洋知识,传承海洋文化,引起舆论关注,形成社会热点,让大家认识海洋、关注海洋、保护海洋,以提高大众的海洋意识。全国海洋宣传日每年设不同的主会场,如青岛市、珠海市等。活动期间,海洋系统各单位所在地也会响应号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海洋宣传日活动,举办各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自2010年起,我国于每年6月8日举办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对推广社会海洋意识教育起到了显著的宣传效果,形成了品牌宣传活动。除了海洋宣传日的一系列活动,我国多地每年还会举办自己传统的海洋节活动,例如,山东青岛的青岛国际海洋节、浙江象山的开渔节、浙江舟山的海洋文化节、福建厦门的国际海洋周等,以及相关的海洋旅游推广活动,都将海洋意识教育融入其中。此类活动不仅为发扬海洋文化、推广海洋意识教育起到了宣传作用,还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加强了文化交流。每年的年度海洋人物评选,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海洋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反映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光荣历程。此外,还有年度海洋大事评选、海洋文化长廊建设等活动都为我国海洋意识教育做出了贡献。

每年相关单位还会组建海洋意识宣传志愿者队伍,进行海洋支教、教育扶贫、海洋文化推广等,这都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有关部门开展的“海洋知识进内陆”等活动,以海南、贵州、新疆等内地偏远地区为试点,对内陆群众进行海洋知识宣传推广,向内陆地区学校捐赠海洋图书制品等。志愿者团队还会帮助一些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进行海洋展览,做海洋知识专题宣讲等。如此多角度、多形式的活动形成了社会宣传环境,有利于国民海洋意识的提升。

5 结语

近年来,从总体上看,我国国民海洋意识正稳步增强,内陆部分地区虽然表现突出,但依然存在着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特点。因此,我国海洋意识教育工作仍不能松懈,要巩固发展沿海地区的海洋意识宣传成果,继续加强内陆地区的海洋意识教育力度,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因地制宜地不断改善我国海洋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从基础教育入手,以高等教育为基石,进行全民的海洋意识教育至关重要。国民海洋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海洋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提升海洋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有利于加强我国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海洋实力和竞争力,从而加快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步伐。

猜你喜欢

海洋意识活动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爱的海洋
意识不会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