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尘肺病的16 排螺旋CT 诊断及临床意义探讨

2021-01-10金贞花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4期
关键词:密集度尘肺病阴影

金贞花

(吉林省延边州第二人民医院,吉林 延吉)

0 引言

尘肺病又称肺尘埃沉着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的生产性粉尘(灰尘)在肺内潴留,产生毒性破坏肺泡巨噬细胞,激活成纤维细胞,从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瘢痕)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尘肺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2]。为探讨尘肺病的16 排螺旋CT 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现将来我院诊治的30 例尘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抽取的来我院诊治的30 例尘肺病患者均有明确的粉尘接触史,接触粉尘时间7~21 年,平均15.5 年,其中男24 例,女6 例;年龄51~68 岁,平均60 岁;从事职业为煤矿工人、冶金加工、机械加工、建材行业等的砂轮、清砂、造型、铸造、粉碎、坑道作业等;主要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劳动时胸闷、气急、吐痰、咳嗽等。

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16 层螺旋CT 机进行常规平扫,扫描前对患者进行吸气后屏气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双手上举抱头,扫描参数管电压130 kV,管电流40~70 mAs,原始层厚0.625 mm,矩阵512×512,重建层厚、间隔均为0.5 mm,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嘱咐患者吸气后屏住呼吸,在患者1次屏气期间完成扫描,将所获得的数据传输至影像工作站进行分析诊断。

3 结果

(1)13 例患者双肺可见弥漫分布的类圆形小结节阴影,结节最大径约为2~3 mm,其内密度较低(且呈由内到外逐渐变低征象),边缘不规则,肺外围可见增多的小血管或者细线网状影,可与附近的小结节相连。

(2)9 例患者双肺可见弥漫分布的类圆形小结节阴影,结节最大径约为3~9 mm,其内密度相对较高(其中3 例部分结节内可见钙化灶),边缘锐利,肺外围可见增多的小血管或者细线网状影,可与附近的小结节相连。

(3)6 例肺内可见大阴影,1 例单发,5 例多发,位于双肺上叶后段、下叶背段或后基底段,大阴影内密度较高,其中3例部分病灶内有多发沙粒样高密度灶,大阴影周围可见多发纤维索条影。

(4)2 例患者双肺纹理紊乱,肺血管影模糊不清,双肺内可见多发的大、小混合阴影,多发纤维索条影和肺间质纤维化。

(5)19 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肺气肿征象。

(6)24 例患者肺门及(或)纵膈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最大径约为15~20 mm,其中8 例患者的部分淋巴结内可见钙化灶。

(7)19 例患者出现胸膜损伤,其中11 例可见大的胸膜斑块。

(8)按尘肺的诊断分期标准,Ⅰ期13 例、Ⅱ期9 例、Ⅲ期8 例(尘肺的诊断分期标准:Ⅰ期为小阴影的密集度为1 级,分布范围至少达2 个肺区;Ⅱ期为小阴影的密集度为2 级,分布范围超过4 个肺区或者为小阴影的密集度为3 级,分布范围达4 个肺区;Ⅲ期为有大阴影出现,10 mm<最大径<20 mm 或者为小阴影的密集度为3 级,分布范围超过4 个肺区,且有小阴影发生聚集征象或者为小阴影的密集度为3 级,分布范围超过4 个肺区,且有大阴影)(小阴影的密集度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小阴影数量,可分为4 级,0 级无阴影或有甚少阴影,1 级有一定量的阴影,2 级有较多量的阴影,3 级有很多量的阴影)。

4 讨论

目前,临床对于尘肺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影像学检查,主要检查方法有数字化X 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检查等[3],其中DR 检查作为首选及常规检查方法,具有检查迅速,操作简便,价格低廉,诊断准确率较高等优势。但是,由于DR 空间分辨率低,在尘肺病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肺部病灶的细微特征,难以发现肺内的微小阴影,对于早期尘肺病的诊断准确率不高[4]。

近年来,随着CT 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层螺旋CT 尤其是16 排螺旋CT 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在各个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均显示出诸多优势,赢得了临床医师的青睐。16 排螺旋CT 在尘肺病诊断中的优势主要有:(1)检查无创伤性,是活体肺部无创伤成像技术中最灵敏的检查方式[5];(2)扫描速度快,可在患者的一次屏气中完成全肺的扫描,消除了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避免了由于呼吸不均所造成的细微病变的丢失;(3)可容积扫描,且重建是采用线性内插运算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层面遗漏及平均容积伪影的影响,有助于发现微小的结节病灶,还能够明确小结节病灶的分布范围、数目及结节的内部特征[6];(4)空间分辨率高,能够在肺小叶水平上清晰地显示出肺部的微细结构,有助于充分显示出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小叶间隔内结节、蜂窝状阴影等肺间质纤维化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5)可进行多层薄层扫描,获取原始数据后可利用螺旋CT 机自带的后期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在尘肺病的诊断中主要重建方式有MIP、MPR、最小密度投影和冠状面成像,其中MIP 技术是选取最大密度象素后进行的总合投影,有助于清晰地显示出血管与微小阴影,并明确两者的关系,最小密度投影有助于明确有无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改变,MPR 可从不同方向观察病灶,有助于明确病灶的性质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冠状面成像有助于更好地观察正常肺部解剖、病灶的病理改变细节、肺部组织密度差及小阴影与肺小叶结构的解剖关系[7];(6)显示野广,16 排螺旋胸部CT 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尘肺病的肺部有无出现肺结核、气胸、肺不张、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肺癌等并发症,如有并发症,可显示并发症的病变情况,例如当并发肺结核时,可清晰地显示出肺部组织有无出现渗出、增殖、纤维化、钙化,空洞等情况,并发气胸时能够客观地反映出肺组织压缩的情况,并发肺不张时,能够清晰、准确地显示出段及段以上支气管的走形、受压情况,并发支气管扩张时,能够清晰、准确地显示出支气管扩张呈现出的囊状、杵状、柱状扩张情况,并发肺部感染时,可观察肺部的炎性改变部位、程度及范围,有无支气管气相等,并发肺癌时能够明确肿块的位置、大小、边缘,密度以及肺门、纵膈有无肿大淋巴结等情况,能够为临床判断病灶的性质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8];(7)可人为调整扫描的放射剂量,使用低剂量扫描,有利于尘肺病的筛查及随诊复查;(8)可针对感兴趣区薄层扫描,有助于观察小病灶的内部特征,还能够为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信息。

尘肺病的基本影像学表现:(1)圆形小阴影,最常见,是指肺野内直径或者宽度≤10 mm 的阴影,小阴影的形态可规则或不规则,小阴影明显增多时可呈聚集征象,但未形成大阴影;(2)不规则性阴影,呈网状或蜂窝状;(3)大阴影,直径>10 mm,边界清楚,周围多伴有明确的肺气肿征象,多分布于双肺的上中肺野,不受肺叶及叶间裂的限制,呈对称性,“八字征”是矽肺的典型表现;(4)胸膜斑,除肺尖部或肋膈角以外的局限性胸膜增厚>3 mm,多见于侧胸壁,可钙化,是石棉肺的主要特征性表现之一;(5)其他,主要有肺门增大、增浓;淋巴结钙化,多呈蛋壳状;肺气肿;肺纹理早期增多增粗,晚期扭曲、中断、减少。

综上所述,16 排螺旋CT 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尘肺病病变的多种形态学改变及并发症的影像学改变,诊断准确性高,能够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密集度尘肺病阴影
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组建
一例尘肺病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体会
痛泻要方加味汤治疗尘肺病验案2则
某大口径火炮系列杀爆弹地面密集度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让光“驱走”阴影
带弹序的弹幕武器立靶密集度测试
阴影魔怪
累积海冰密集度及其在认识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