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的CT 扫描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
2021-01-10杨帆宁学云
杨帆,宁学云
(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河北 迁安)
0 引言
原发性肝癌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多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且死亡率较高,在我国高发与东南沿海地区,男性比女性患病率高,其中属于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约有50%~90%,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暂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①肝硬化;②病毒性肝炎;③黄曲霉素;④化学致癌物;⑤环境等。现医学上对原发性肝癌的检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肝癌血清标记检测,测定血清甲胎蛋白、血液酶和标记物检查其他肿瘤。另一种是影像学检查,检查方式有超声、CT、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以及选择性腹空动脉检查等,非常有利于病情的发展、判断及预后。本文主要对CT 扫描仪的检查结果进行研究[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2017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到我院医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 例并采用CT 西门子64 排扫描仪进行检查,其中57 例为男性,23 例为女性,最小年龄为36 岁,最大83 岁,平均(54.64±4.69)岁。
纳入标准:(1)无精神疾病;(2)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对80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西门子炫速双源CT 扫描仪,具体如下:①要求患者进行检查前的6 h 禁食。②进行检查前的30 min 患者口服2%的泛影葡胺,其作用是为了促使患者肠胃道充盈。③采用的扫描方式是先平扫后增强,然后高压注射器经患者前臂,静脉滴注碘海醇300 mg/mL 剂量。④扫描速率的为3 mL/s,图像重建层厚、层间隔的螺距为5 mm 和1.153 mm。⑤采取2 mm 薄层进行扫描,然后分析肝内病灶检出数量及CT 的基本表现[3]。
1.3 观察指标
病理证实后由两位影像科医师对CT 图像进行病灶数量、大小的观察、影像学分型及病理特征分析的评价和记录。
2 结果
本组80 例患者经西门子炫速双源CT 扫描仪检查确诊的患者有78 例,结合病理检查正实,正确率为97.5%,共检查出病灶43 个,肿瘤直径大约为1.63~12.41 cm,平均(6.31±2.25)cm。影像学分型:其中有38 例为结节型,21 例为巨块型,12 例为弥漫型,9 例为小癌型。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的死亡率位居第三,仅次于胃、食道癌,有些部分地区的农村则占居第二,病情发展迅速,一旦确定临床症状后,若未采取有效处理,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约半年。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原发性肝癌从病理组织学上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或者两者同时出现,大体分型为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小肝癌等,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肝痛、乏力、纳差、消瘦、发热、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血中的肿瘤标志物AFP 呈阳性等。肝癌的特征有:①肝肿大;②脾肿大;③引起肝细胞黄疸;④腹水草黄色或血性;⑤肝区血管杂音等[3]。
CT 扫描在临床中已经广泛用于肝脏疾患的诊断,CT 扫描根据实际病情采用:①CT 平扫,病灶数目单发、多发,分布在左叶最多,其次是右叶,尾叶最少,圆形或者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密度分布不均匀,唯一特征是肿瘤多位于肝边缘部。②CT 增强(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明显强化动脉期,病灶伴有液化坏死时,强化表现为不均匀,门脉期病灶呈低密度,显示血管受侵情况等,平衡期肝瘤和肝实质密度下降均匀,两者的对比减小,病灶呈现低密度或者等密度。采用西门子炫速双源CT 扫描仪能够连续、快速完成容积扫描,增加了扫描速度和扫面层次,同时缩短了扫描时间,所见检查扫描的图像清晰可见,有较强的易读性,可以准确定位。病灶的大小、数目和分布情况可以通过CT 平扫显示出来,扫描后图像看不出清楚时可以进行增强扫描,观察到肝脏周围和病灶转移及周围器官关系,可以鉴别诊断出肝脏转移瘤、肝血管瘤、肝细胞腺瘤、肝脓肿、炎性假瘤、局灶性结节增生,并且还能有助于较小的病灶诊断和鉴别诊断,比其他检查方式更有利于病灶内部、周边血液动力学情况及肝内管道结构的改变情况的发现和观察[4]。
综上所述,采用西门子炫速双源CT 扫描仪可以直接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能够全面了解病灶的大小、位置和周围结构的关系,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和预后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临床的诊断提供依据,对于疾病早期诊断治疗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