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关税管制的贸易效应研究
——以大豆为例
2021-01-09
(中国计量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一、引言
受农产品进口关税管制政策的影响,2019年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大豆与2016年相比下降了约50%,仅仅只有1816万吨。这是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采取反制措施的必然结果。在贸易摩擦和关税管制政策的多重冲击下,中国大豆贸易地理结构正发生大幅度调整。依据数据资料显示,自1996年开始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重要进口国,长期以来对美国农产品贸易均为逆差,并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美国政府自2016年以来多次以知识产权保护、贸易平衡和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例如,对钢铁加征25%关税、对铝制品加征10%关税。不仅如此,还对中国的跨国企业设置投资限制。由于将中国确定为“战略竞争对手”,美国政府多次对中国启用反补贴、反倾销和301调查等手段。美国政府以所谓的“双边贸易失衡、不平等竞争、侵害知识产权和威胁国家安全”等名义发起的单边保护措施,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对外贸易利益和经济安全。
面对美国的贸易攻势,中国采取“对等反击”措施,即对美国输华商品加征关税。大豆成为关税管制的重点产品。受该政策的冲击,中国自美国的大豆进口量和进口额迅速下降。从数量看,2016年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在中国进口大豆总数量中的占比为41%,而2018年该比值跌至19%。从金额看,2016年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大豆额在中国大豆进口总额中的占比为40%,2018年该比值跌为17%。与此同时,中国自巴西进口的大豆规模迅速上升。从数量看,2016年中国自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在中国进口大豆总数量中的占比为45%,而2018年该比值升至75%。从金额看,2016年中国自巴西进口的大豆额在中国大豆进口总额中的占比为40%,2018年该比值快速升至66%。此外,中国自俄罗斯和加拿大进口的大豆规模也显著提升。由此可见,中国实施的关税管制措施显著地影响到了大豆的贸易地理结构。
中国针对大豆实施关税管制政策是应对美国贸易摩擦的重要举措。显然,关税管制政策冲击了大豆的原有进出口贸易地理结构,打破了中美两国基于比较优势而形成的贸易进出口模式。关税管制政策如何影响到中国的大豆进口贸易地理结构,该政策对美国能够造成多大的冲击和损失,哪些国家能够抓住机会扩大对中国的大豆出口贸易,全球大豆贸易的未来走势如何?
二、文献综述
关税对农产品的进出口影响巨大。国内外学者围绕“农产品关税”命题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是关税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具体包括对农民收入或福利的影响、对进出口量的影响和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等;二是关税与农产品价格和农户收益的关系,包括关税是否影响到农产品实际价格以及农业收益;三是研究农产品关税结构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模式的内在关系。
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存在正面和负面两种效应。从正面效应看,农产品关税减让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进口国消费者福利 (卢秋艳,2008;Hanani et al.,2014)。从负面效应看,农产品关税削减对进口国的农户福利及农产品价格产生负面影响,容易诱发国内外价格联动反应并提高对外依存度(刘杜若、邓明,2020:卞莉、倪娴,2019)。
加征农产品进口关税会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从积极层面看,一国对农产品加征关税有利于收取垄断租金和增加财政收入(曹容宁、顾忠盈,2019)、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发展(Davids et al.,2015)、在贸易摩擦中对外国实施有效反制 (李天祥等,2019;李巍、赵莉,2020)。此外,一国向某国加征农产品进口关税也可能给第三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收益(史沛然,2020),促进国内农业的发展,削弱对方国家的生产者福利(林海、任慧,2020)。从消极层面看,加征农产品进口关税会抬高进口国的农产品价格水平,损害消费者福利,限制进口国的消费需求(Syropoulos、Constantinos,2002)。
综上,削减农产品关税和加征农产品关税都对经济社会产生复杂的冲击效应。国内外已有研究利用“关税均衡”或者“边际成本”等理论分析关税调整对贸易流量和贸易额的影响,但是,围绕关税政策对农产品贸易地理结构冲击的研究仍然较少。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学者们在农业问题上集中分析中美两国农业遭受的影响,以及对第三国农业造成的冲击,而较少探讨中国作为进口大国,实施农产品进口关税政策对世界农产品贸易地理格局的长期冲击效应。
三、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背景及历程
(一)中国大豆进口概况
大豆是食用油的主要来源作物之一。2019年中国大豆产量1965万吨,出口11.7万吨,消费10534万吨、进口8851万吨,进口大豆数量在国内大豆消费总量中的占比高达84%。可见,中国的大豆消费存在很高的进口依赖性。2012年之前,美国一直是中国大豆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自2013年开始,巴西成为中国大豆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见图1)。
中国大豆进口规模多年持续增加。2018年中国大豆进口总数量比2017年增加226万吨。但是,2018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额比2017年减少11亿美元。这说明中国进口大豆的价格出现下降。近年来,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仍然比较集中。2018年以前,中国99%的大豆进口来源于图1所示5个国家,存在非常高的进口地理集中度。巴西和美国是中国最重要的大豆进口来源地。2018年,中国从五国的大豆进口额占大豆总进口额的比重下降至89%。这说明中国的大豆进口贸易集中度有所下降。
图1 中国大豆进口的前五大来源国
(二)中国加征大豆关税背景
1996年以前,中国对大豆实行进口配额制。随着国内大豆需求的迅速增长,中国取消了大豆进口配额制,将关税由11.4%下调为3%。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政府将中国从“合作伙伴国家”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采取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全面挑起贸易摩擦。中国的大豆贸易约占全球大豆贸易60%的份额,是绝对的“进口大国”。美国是全球大豆的“出口大国”,尤其是对中国持续多年大量出口。在美国针对中国输美产品不断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为了有效反制美国的不平等关税管制措施,中国政府决定对来自美国的大豆征收特别关税。
(三)中国加征大豆关税历程
2018年4月中国首次宣布运用关税政策反制美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14类产品加征25%关税。此后,中国于2019年9月和12月公布暂停征收关税的管制措施(见表1)。
表1 中国加征大豆进口关税的历程
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进口关税,是应对美国贸易摩擦的重要反制手段之一。该政策随着两国谈判局势的演进而不断UN Comtrade进行调整。中国加征大豆进口关税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制衡战略,对本国及全球的大豆贸易地理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笔者接下来从理论和经验检验两个层面予以剖析。
四、关税管制的贸易效应的理论探讨
(一)理论基础
关税局部均衡模型在剖析关税的贸易效应时区分“贸易大国”和“贸易小国”。在研究国际贸易时,“大国”和“小国”的划分标准主要取决于贸易量及其在世界市场的影响力。自2000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大豆最大进口国。依据关税贸易理论,中国作为大豆进口贸易大国,加征大豆进口关税的预期结果包括:国内市场的大豆价格上涨,美国大豆出口价格下降,加征的关税由美国出口商和中国进口商或消费者共同承担。但是,受贸易摩擦的影响,美国即使降低价格,中国也会减少美国大豆的进口。短期内中国的大豆需求曲线是不变的,为了满足国内大豆的消费需求,中国必须寻求新的大豆进口来源地,从而冲击到全球大豆贸易地理结构。
(二)大豆关税的贸易效应分类
加征大豆进口关税会带来“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当前,大豆关税管制政策既会对中国和美国产生影响,也会对其他大豆生产国和消费国产生影响,由此产生“转移”和“创造”两种效应。
1.贸易转移效应。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为了实施对等反制,中国会逐步减少从美国的大豆进口量,并增加从其他大豆盛产国的进口规模,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加征大豆关税会将“中美大豆贸易”转向“中国与其他大豆盛产国贸易”。大豆贸易转移带来的损失是美国发动贸易摩擦的必然代价。贸易转移效应不仅损害了美国大豆生产商的利益,还会降低中国大豆消费者的福利。
2.贸易创造效应。受关税管制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大豆进口商会瞄准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积极开展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在增加大豆贸易规模的同时,还可能发展与大豆产业相关领域的经贸交流,由此产生新的贸易机会。
当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而对其他国家的大豆征收正常关税,或者只征收较少的关税,这就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新的“关税落差”,有效地将美国大豆供应商排除在外,其他国家的大豆供应商由此可以获得相对优惠的关税待遇,从而促进相互的经贸合作。
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都会影响到大豆贸易的地理结构。由于中国是大豆的进口大国,进口关税政策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对世界相关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关税管制的贸易效应检验
(一)中国自美国的大豆进口
中国、墨西哥和日本是美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家。受中国加征关税的影响,美国对中国大豆的出口份额出现断崖式下降。例如,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占其大豆出口总量的比值由2017年的63%骤降至2018年的17%(表2)。
表2 美国对主要国家大豆出口额在其大豆总出口额中的占比 (单位:%)
2018年,美国大豆出口中国受阻以后,对墨西哥、日本、荷兰和埃及等的出口规模出现小幅增加。可见,中国针对美国大豆征收关税导致美国大豆出口贸易地理发生显著改变,即由中国市场转向埃及、日本和荷兰等市场。关税管制政策带来的大豆贸易的转移效应比较显著。
(二)中国自巴西的大豆进口
中国多年以来一直是巴西大豆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巴西大豆对中国市场的出口依赖度较为严重。随着2018年关税管制政策的实施,巴西大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例如,巴西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在其大豆出口总量中的占比由2017年的79%升至 2018年的82%(表 3)。
表3 巴西对主要国家大豆出口额在其大豆总出口额的占比 (单位:%)
与2017年相比,巴西在2018年降低了对西班牙和泰国的大豆出口市场份额,增加了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市场份额。由此可见,2018年中国针对美国大豆加征的特别关税,导致巴西的大豆出口贸易地理发生小幅度调整,大豆贸易的重心进一步向中国市场转移。
(三)关税管制条件下的贸易条件对比
美国和巴西都是世界上的大豆出口大国,也都是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国。当两个国家面临来自中国的不同的关税管制政策时,美国和巴西的大豆出口价格呈现巨大的差异。2018年,美国大豆出口数量比2017年增加了346万吨,但是出口收入减少了40.9亿美元。巴西的情形与美国不同,无论是大豆的出口数量还是大豆的出口金额均出现大幅增加(表 4)。
表4 美国和巴西的大豆出口条件对比 (单位:十亿美元、百万吨)
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显著地影响到美国大豆的出口。与美国的情形不同,巴西同样作为大豆出口大国,仍然享受中国给予的正常关税,从而获得了较高的大豆出口收益。中国大豆关税管制政策能否有效反制美国依赖以下条件:一是美国大豆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缺乏出口价格弹性;二是中国大豆进口具有弹性,能够较迅速地寻找到新的大豆进口来源地。
(四)关税管制条件下的贸易地理集中度对比
出口贸易地理集中度用EGCRtop表示,其中,EGCRtop2和EGCRtop1、EGCRtopn分别表示按照出口额由高到低对第1个国家、前2个国家和前n个国家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如果topn中n值越小、EGCR值越大,表明出口贸易地理集中度越高(姜辉,2019)。受大豆关税管制政策的冲击,美国失去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其大豆出口贸易地理集中度骤降(表5)。
中国、墨西哥和日本是美国大豆的前三大出口目的地。中国、西班牙和荷兰是巴西大豆的前三大出口目的地。对比美国和巴西的大豆出口贸易地理集中度可以发现,失去中国市场和没有失去中国市场对各自的贸易地理集中度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美国大豆厂商由于中国的对等反制性关税管制措施而不得不寻求其他的出口目的地。巴西大豆厂商则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抢抓机遇,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表5 美国和巴西大豆出口贸易地理集中度对比 (单位:%)
(五)关税管制政策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
2018年的关税管制政策显著地改变了中国的大豆进口贸易地理结构。虽然巴西自2013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豆进口来源国,但是巴西和美国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差距未能拉开。直至2018年,中国针对美国大豆加征特别关税,美国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骤降至17%,而巴西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快速升至68%(见图2)。
图2 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地结构演变
关税管制政策导致美国与中国的大豆贸易额急剧下跌。2017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金额为128亿美元,2018年则跌至37亿美元。中国进口大豆的20%用于豆油提炼,80%用于豆粕饲料。虽然中国自美国的大豆进口骤减,但中国国内的豆油价格仍然保持稳定。2018年国内的豆油价格维持在每升11.4元至11.6元之间。由此可见,中国大豆的进口弹性较大,关税的绝大部分由美国承担。
六、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关税管制政策冲击了美国的大豆出口地理结构。美国大豆出口商一直将中国作为主要的出口目标市场。然而,2018年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美国大豆出口商对中国的出口骤降。虽然2018年美国对全球的大豆出口数量有所增加,但其大豆的出口总收入出现下滑。这说明关税管制政策导致美国大豆出口贸易条件恶化。
关税管制政策提升了巴西在中国的大豆市场份额。多年以来,巴西与美国一直是中国进口大豆的主要来源国。巴西借助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契机,显著提升了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关税管制政策带来了显著的贸易转移效应,即由“中美大豆贸易”转为“中巴大豆贸易”。
关税管制政策改变了中国的大豆进口贸易地理结构。中国大豆进口商转向从巴西、加拿大等国家进口大豆,由此提高了中国的大豆进口地理集中度。尽管从美国进口大豆骤减,但中国国内的大豆相关产品价格仍然非常稳定。尽管2019年中国暂停对美加征大豆关税,但是加征关税对贸易地理的冲击效应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为8851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1816万吨,占比仅为20%左右。
(二)对策建议
优化农产品关税管制政策,提升对外反制效率。中国作为农产品进口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和议价权。中国在加征农产品进口关税时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科学评估进口需求弹性。如果进口需求弹性较大,则关税管制政策对自身的影响就小,反之对自身的影响就大。二是优化关税税率层级,对部分国家加征关税的同时,对另外一部分国家实施减税或免税等优惠措施。以此增强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反制效果。
优化农产品进口地理结构,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农产品关税管制政策的实施必须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既要推动进口来源地的多元化,又要针对主要供货市场建立预警体系,及时关注农产品主产国的年产量变化等相关数据,从来源地和产品两个层面构建粮食进口预案,搭建粮食进口安全监测平台。
促进农产品的增产增收,提升自给自足水平。中国需要从农业生产和农业管理两方面确保农业的增产和增收:一方面,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减少对进口农产品及饲料的依赖程度;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产品销售的扶持力度,培育高效的农产品内循环物流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将更多的收益让利于农业和农民,确保农民的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