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免疫方式对鸡群抗体消长规律的影响
2021-01-09王雪敏李明珠李佳佳薛晓阳周守长河北邯郸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057150
王雪敏,李明珠,李佳佳,薛晓阳,周守长(河北邯郸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057150)
1 实验目的
对不同两个场区, 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同一种疫苗免疫,通过HI 抗体检测,评价免疫方法。
2 实验材料及鸡群
试验鸡群,某种鸡场A301 批次,420 日龄;某种鸡场B301批次,415 日龄。 免疫疫苗,T3 新支二联活疫苗 (VGGA+ma5+QX)。
3 实验分组
3.1 试验分组
试验组一(A 场):某种鸡场A301 批次中固定30 只鸡,用T3 新支二联活疫苗(VGGA+ma5+QX)进行点眼免疫,免疫剂量为1 羽份,另固定饮水免疫的30 只鸡作为试验对比对象,免疫剂量为2 羽份。
试验组二 (B 场): 某种鸡场B301 批次中固定30 只鸡,用T3 新支二联活疫苗(VGGA+ma5+Q)进行点眼免疫,免疫剂量为1 羽份,另固定饮水免疫的30 只鸡作为试验对比对象,免疫剂量为2 羽份。
3.2 检测时间
分别在免疫前1d、免疫后16d、免疫后30d 检测进行采样,采样鸡只包括固定的30 只点眼鸡只,以及固定的饮水免疫的30只鸡,通过HI 抗体检测。
4 检测方法
4.1 物品准备
一次性96 孔V 型反应板,移液器(配有一次性枪头;待检血清; 试验抗原; 生理盐水; 公鸡红细胞;100μL 单道移液器;100μL 八道移液器; 一次性移液器吸头;9cm 直径玻璃平皿;一次性96 孔v 型板;微量振荡器;离心机;10mL 离心管;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口罩、记号笔等材料。 )
4.2 抗凝剂、1%鸡红细胞配比
采血:5mL 注射器吸取1mL 配置好浓度为3.8%的柠檬酸钠抗凝剂,采用翼根静脉方法进行采血。
红细胞的洗涤:将采集好的抗凝血注射到10mL 离心管中,向离心管中加满生理盐水并混匀, 放入离心机内配平,3000rpm离心3min 后,弃掉上清,重复清洗3 次,离心后得到的红细胞沉淀加入生理盐水后放置4℃冷藏备用。
抽出所需的生理盐水, 并从中抽出弃去红细胞所占量,即红细胞与生理盐水比例为1∶100,用移液器插入含有红细胞离心管的底部进行抽取红细胞,加入生理盐水,反复吹吸混匀备用。
4.3 实验操作细则
4.3.1 血液凝集(HA)试验采用96 孔板微量法操作。
4.3.1.1 在微量反应板上, 从第1 孔加生理盐水, 依次加到12 孔,每孔分别加入生理盐水0.025mL。
4.3.1.2 在第1 孔按照生理盐水与抗原1∶1 的比例加入25μL 的抗原,充分震荡成均匀的混悬液。
4.3.1.3 第一孔混悬液震荡均匀后, 从第1 孔吸取25μL 混悬液加入到第12 孔,依次倍比倍稀释至11 孔,再从第11 孔吸出25μL 悬液连同枪头一起丢弃。
4.3.1.4 体积分数为1%鸡红细胞悬液, 每孔依次加入25μL充分震荡混匀。
4.3.1.5 振荡混匀后,在25℃的室温下静置20min 后观察其结果,阳性对照孔的红细胞完全凝集。
4.3.1.6 结果判定: 微量板静置20min 后,2min 内读取血液凝集结果, 红细胞凝集抑制呈现明显的泪滴流淌状。 完全血凝(不流淌)的抗原最高稀释倍数代表一个血凝单位(HAU)。
4.3.2 血凝抑制(HI)试验(微量法)
4.3.2.1 根据1 试验结果配制4HAU 的病毒抗原。 以完全血凝的抗原最高稀释倍数作为一个抗原的效价, 稀释倍数除以4即为含4HAU 的抗原的稀释倍数。 例如:如果血凝的终点滴度为1∶256,则4HAU 抗原的稀释倍数应是1∶64(256 除以4)。
4.3.2.2 在一次性板的1~12 孔加入25μL 的生理盐水。
4.3.2.3 抽取25 微升血清加入第1 孔内, 充分混匀后吸取25μL 于第2 孔,依次对倍稀释至11 孔,从第11 孔吸取25μL 弃去。
4.3.2.4 1~11 孔均加入含4HAU 混匀的抗原液25μL, 振荡混匀,室温(约20℃~25℃)静置25min。
4.3.2.5 每孔加入25μL 体积分数为1%的鸡红细胞悬液,振荡混匀,室温(约20℃~25℃)静置25min,对照孔红细胞将呈明显纽扣状沉于孔底。
4.3.2.6 结果判定
以完全抑制4 个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 滴度。
附录HA 和HI 试验用溶液的配制
1%鸡红细胞悬液制备:
采集至少3 只无免疫的健康公鸡的血液与抗凝剂4∶1 混合,用生理盐水洗涤3 次左右,前两次用2000r/min 离心3min,最后一次以2500r/min 离心3min,洗涤后用生理盐水配成体积分数为1%红细胞悬液,4℃保存备用。
5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详见表1。 通过表1 可见:在本次试验中,使用饮水免疫后,ND 抗体水平未有明显变化, 抗体离散度从数值上看有下降趋势,但从抗体滴度跨度看,没有显著影响。 使用点眼免疫后,ND 抗体均呈现小幅度升高趋势, 且离散度得到较好的改变。
表1 不同免疫方式抗体效果规律
6 结果分析
6.1 当ND 抗体水平在8~9 时,不管采取饮水免疫或点眼免疫,均不能使抗体水平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
6.2 从抗体上升幅度以及离散度改善程度看,本次饮水免疫均未起到明显的效果,可认为是免疫失败。 而点眼免疫在改善离散度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
6.3 本次饮水免疫的失败,可能由以下两方面导致:当前的规模和设备不适合使用饮水免疫的方法。 饮水免疫操作失败。
6.4 在当前规模养殖条件下, 饮水免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如何提高饮水免疫效果,需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