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关键技术综述

2021-01-09周兵凯杨晓峰李继成农仁飚

浙江电力 2020年12期
关键词:储能电网能源

周兵凯,杨晓峰,李继成,农仁飚,陈 骞

(1.北京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2.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杭州 310014)

0 引言

随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及大容量储能系统等的快速发展,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1-3],主要目标是将新能源发电系统大规模接入电网中,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实现电能的优化管理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4-6]。目前能源互联网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系统级最优化运行控制、硬件设备设计和新型电力市场等多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实现间歇式新能源的平滑接入、高效存储的关键设计;如何提升“源-网-荷-储”之间的协调运行能力;如何改善电力系统的控制性能指标,使能源互联网输出的电能质量满足用户要求等[7-10]。

为此,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首次提出了“建设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的高弹性电网”的解决方案[11],有力推动电力互联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同时应用“大云物移智链”和5G 通信等技术赋能信息化电网,实现电网运行优化,提高电网辅助服务能力,提升运行效益的目标[12-13]。此外,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将有效提升未来电网的核心能力,同时具备互动资源充足、运行调节能力强、综合能效优等典型特征。因此,发展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将成为未来电网智能化、多元化及稳定化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

为更好促进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发展,本文从建设的必要性、核心能力和基本特征、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与阐述,为业内同仁开展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1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内涵及其建设必要性

1.1 能源互联网形态下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

作为能源互联网的一种典型形态,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具有海量资源唤醒、源-网-荷-储全交互、安全效率双提升等多方面的优势。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不仅可降低组网设备冗余占比,而且应用“大云物移智链”等先进技术手段,深度开发和充分释放电网潜力,丰富电网安全运行的调控手段,提升了电网的安全水平和系统运行效率。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构建并非目前各种能源的简单组合体,而是能源网系统级发展演变的高级形态,是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智能化配置、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性平台。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将全面提升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电网安全性,使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传输和消纳得到充分的满足,从根本和源头上解决弃光、弃风等问题。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从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市场等多个环节协同发力,从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形态转变为可再生新能源为主导、电能为核心传输载体、各单元互通互联的新型能源体系,从而实现绿色、高效、低碳、清洁的能源创新型发展新道路。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全面建成既适应了当今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并将有力地促进我国打造“新时代国家电网全面展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重要窗口”主阵地的发展进程。

1.2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建设必要性

鉴于电网日益增多的非理想干扰因素对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挑战,以及自然因素所导致的重大危害事件威胁,电网的“柔性”和“弹性”概念被相继提出。前者主要指电网高度可调的能力,后者侧重危害事件发生时的可恢复性[14]。近年来全球电网事故统计数据表明,电力系统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突出。如地震、海啸、冰灾等极端自然灾害,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1986 年以来,全球十大成本最为高昂的自然灾害中,中国就占了3 席[15-17]。此外,信息网的不断融合发展也使传统电网中输电、配电、用电等部分产生新的薄弱环节,导致从公共网络环节对电力基础设施的入侵和攻击成为可能。并且随着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节点规模增大、复杂性增加、攻击电力终端设备的技术手段和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与扩大。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电网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降低各种不确定因素、高危害事件的恶劣影响,建设高弹性电网已经成为新时代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煤改电等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能逐渐变成广泛的终端能源消费形式[18],因此,确保安全可靠的电能供应是保障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此大背景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应运而生,典型主体架构如图1 所示。其作为建设能源互联网的核心载体,应用“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手段赋能电网,从根本上优化电网运行,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多元性及辅助服务能力,提升运行效益。

图1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系统的主体架构

从图1 可以看出,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以传统能源的大电网为主干,广泛接入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及储能单元,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网内各组成单元的运行信息、状态等传递至电网的监控中心,进而实现其集监测、预警、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同时,在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与发展中,应开展网络攻击的防护策略研究。在对输配用业务范围下可能受到的网络攻击进行数学模型分析,提出相应安全防护策略,提升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运行安全性,降低网络攻击、网络入侵非法操作等对用户用电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对保障电网可靠稳定运行以及全社会用电安全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针对协同网络攻击引发的电网级联故障进行准确预警和辨识,将有助于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在遭受网络攻击时维持并恢复其正常功能,增强电网弹性与韧性;借助神经网络或者深度学习算法对检测机制性能进行改进,并结合区块链和云计算技术的分布式安全及高性能特性,显著增强了未来高弹性电网系统有效防御信息窃取和网络攻击的能力。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亦包含规模不一的微电网以及分布式电源等自治单元,通过单元中的电源终端、负荷终端对信息进行的实时收集上传,实现从下到上分散自治能量流动优化管理[19]。与此同时,通过扩大各单元间的信息互联、能源互通,发挥广域内分布式电源及可再生新能源的互补性,进一步提高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系统的整体经济性、稳定性与安全性。

2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基本特征及应用场景

2.1 基本特征

2.1.1 弹性电网的高承载力

承载力是指电网承受外界扰动的能力。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电网应对冲击的能力,电网遭受的广义冲击包括极端自然灾害、严重系统故障、恐怖袭击或人为破坏,以及误操作等小概率而影响较大的事件[20]。另一方面,类比材料学的“韧性”定义,可理解为电网所能承受的极限能力的指标[14]。

实际上,电力、天然气、交通以及供水系统等能源系统和关键基础设施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耦合关系。如燃气、供水系统的运输管道受损,即使燃气轮机正常,但是燃气和供水中断,也无法继续为电网供电[21]。弹性电网旨在统筹能源系统及关键基础设施,提高电网整体的资产利用率和承载能力。此外,高弹性电网具备更稳定的送端及受端电网,其可承载性能大大增强,形成“强交/强直”的特高压输电系统,实现大容量、大范围新能源的跨地域、超远程、高效能输送,明显提升不同区域之间电力交换和承载力。

2.1.2 多元融合电网的“源-网-荷-储”高互动

近年来弃风、弃光等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新能源发电等并网能力[22]。发挥多元融合电网资源整合平台的配置作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措施。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增强了“源-网-荷-储”互动管理,改变传统电网单一的适应负载变化模式,实现“更加绿色安全的电力供应、更加经济高效的电力消费、更加互动共赢的电力服务”的目标,其中,“源-网-荷-储”高互动结构见图2。

图2 “源-网-荷-储”互动示意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通过充分发挥网内各类资源特性,促进新能源高效消纳,推动“源荷互动、源网互动、网荷互动、网储互动”的高互动能力多元电网的发展[23]。重点建立“源-网-荷-储”在线互动智能化管控平台,保障新能源的大量广泛接入,并兼顾大规模、远距离输送要求。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着力打造三大系统:一是建设大规模互动系统,开发终端管理模块,在负荷和海量资源信息分类基础上实施统一调度管理;二是建设大型安全控制系统,及时感知、预警、处理局部故障,并在发生严重故障时实施负荷与发电快速协同控制;三是建设信息互动集成通信系统,及时感知电网状态变化和关键节点信息,实现“源-网-荷-储”等多环节数据的集合与共享[24]。

2.1.3 弹性电网的高自愈性

高自愈性指能实时准确掌握电网状态,及时发现、诊断和消除故障,对电网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实时评估、判断,自动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高自愈弹性电网至少应包含以下功能:一是实时或超实时仿真技术,实现故障实时预测功能,提供紧急情况下的决策支持;二是自适应分布控制功能,促进电网灵活运行[25]。

弹性电网高自愈性体现在以分布式电源相互协同为手段,以不失或少失负荷为目标,保障电网在正常稳定工况下的全局协同或局部协同[26]。多源协同自愈控制是高弹性电网完成自愈功能的重要措施,涵盖了供电区域的科学规划、运行模式切换、故障下安全运行等关键步骤,兼顾高弹性电网在自愈进程中的经济性与稳定性。当受到干扰发生异常或故障时,弹性电网将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故障,实现正常运行状态或在损失部分供电的状况下关键部分的持续运行。

2.1.4 弹性电网的高效能

高弹性电网有着电力流、信息流及业务流多元素强融合的显著优势,它利用各种新能源,使电网系统更加清洁高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弹性电网具备更优的资源配置功能,送端及受端网络的稳定性强,可承载性能显著提升,有效实现大规模新能源的跨区高效输送[27-28]。

(2)高弹性电网能够最大化利用不同资源的特点,科学统筹系统设备,采取需求侧管理的方式提高电网资产的利用率,提升经济效益。

(3)高弹性电网采用先进的通信管理技术,综合管理电网信息、维护以及监控工作,提升电能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2.2 典型应用场景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互联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技术,使能源开发配置等更加高效。

建设规划方面,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基于实时运行数据,结合用户需求、环境状况等要素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助力企业开展新能源规划选址。例如,基于智能传感和云计算技术,实时收集风电企业的风电场数据、风机设计和模拟数据等,结合地理位置、环境数据进行交叉分析,提供风电场规划、风能资源评估与选址等技术解决方案。

能源传输运营方面,能源集成服务商借助智能传感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能源网络的故障监测与预判。例如,南瑞公司开发的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诊断系统,通过分布式线路监测设备、安全接入平台、APP 服务器和移动终端等,实时监测输电线路,自动记录故障时的导线温度、工频电量等,将数据及时发送到监控运维中心分析,开展全网负载状况评价、故障诊断和风险预警[29]。

能源管理调度方面,能源综合服务商统筹规划能源供给侧、负荷侧及储能侧的管理与控制,提高综合能效。例如,协鑫集团的智慧能源中心,借助大数据、微网等技术手段将分布式发、输、配、用、储电融合,把气、光、风、热等各种能源融合,根据用电需求统筹调度,实现多类型能源的集成和有效互补,提高了能源利用率[30]。

能源数据分析方面,能源运营企业以智能传感器为媒介获取网络状态数据和用能设备状态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经济趋势、政策成效等的评估。例如,国家电网重点打造基于电力大数据的能源公共服务建设与应用工程,结合工业、民用电力数据,预测区域和行业的经济走向和发展动态;通过电力使用情况有效识别房屋空置状况,支持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等。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作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主要应用在建设规划、能源传输运营、管理调度、数据分析等方面,打破了供电、供气、供热/冷独立运行和规划的时空格局,有效改善能源系统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多种能源的统筹规划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冗余备用,提高设施利用率。未来发展需要重点在升级电网结构、提升协调控制水平、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深度挖掘储能潜力、拓展综合能源供应、完善能源电力市场、深化人工智能等方面实现突破[31]。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将为我国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赋能,成为未来新型能源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3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关键技术

3.1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系统级模型构建技术

在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系统级模型构建中,既要根据风机、光伏、热电联产、储能设备等运行特性分别建立数学模型,也要构建电、热、气等多能流潮流,因而模型构建具有高维数、非凸非线性等特点。结合独立模型特点,采取相应的模型简化和求解算法,目前主要有:对部分非线性约束条件线性化以建立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32];进行连续、整数变量解耦,分解大规模问题,分块迭代求解[33];利用智能算法求解模型中的多目标问题[34]。同时,弹性电网的分析要注重搭建科学合理的框架,收集电网运行的状态数据和基础信息,重视电网实际运行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电网潮流数学模型;特别要重视脆弱模型的简化,并对简化电网脆弱模型可应用的弹性条件加以验证,最大化地降低弹性评估中计算复杂度[35]。

3.2 高效运行控制技术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能量变换和信息交互是相对独立的过程,两者的协调运行是高效调控电能的关键[36]。

在系统运行部分,宏观层面上形成新能源发电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出力的优化组合,通过新能源发电、储能等技术,引导用户负荷主动追踪发电侧出力。微观层面上,通过储能模块内部自动充放电调节,实现各模块的内部自优化,提高可控性。在运行通信部分,实现信息流在各能源模块间的双向自由流动,对收集到的模块数据信息进行初步分类后,输入云端信息处理单元,满足用户的初级数据需求[37]。在云端信息处理部分,需把能源供应模块、能源网络模块以及能源需求的数据信息汇总,反馈到优化模块来制定系统的优化运行计划。并在较大时间尺度上,将全能源系统的数据信息反馈到系统能源规划模块中,以进一步循环优化、修正系统运行设计。

同时,在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中,能量流通互补技术的探索尤为重要,目前主要聚焦于控制策略与控制技术研究方面[38],控制策略主要指多类型能源发电系统的优化调度方案等;控制技术主要指以数字信号处理为基础的非传统控制策略及模型,包括神经网络控制、预测控制、电网自愈自动控制、互联网远程控制、接入端口控制技术等。

3.3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

在电能输送方面,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能够灵活控制电网系统潮流,解耦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准确调节电压幅值,因此满足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中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及远距离传输的需求[39]。目前柔性直流输电以500~800 kV,3~5 GW 级为主,而具有更佳绝缘特性、更高电压、更大容量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亟待发展完善[40]。在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框架下建设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骨干网,需综合统筹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规划和电网架构等方面的理论,重点研制特高压柔性直流换流器、直流断路器、直流电缆、变压器、潮流控制器等关键基础核心设备技术。现阶段已经步入柔性直流输电的快速发展期,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改进和不断完善,将对未来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建设生态带来深刻影响。

3.4 故障容错与恢复技术

近年来,围绕多元数据信息融合技术为基础的电网故障判别与恢复技术已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工作。在对多元数据信息源完成单独的诊断基础上,实施系统整体故障性诊断,但上述诊断结果解释性不强,且多元数据信息未得到充分利用[41]。在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中,系统动态和静态数据的智能化采集技术较为成熟,可在调度端获得诊断单元所需的各类数据信息,为电网故障诊断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应考虑从电网、设备、生态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出发,在多元化分布数据信息基础上,利用数据的冗余性识别错误数据、改善误差数据,增补缺失数据,以实现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故障全过程的精确分析、定位、判断与处理。

在未来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灵活接入、多变压器运行方式带来的双向潮流、系统阻抗变化等问题也会给继电保护带来挑战和发展契机[42]。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可借助新型传感器技术获取反馈量,简化了保护算法,缩短了数据处理时间[43]。国内外学者已经对电网故障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对控制系统、接地方式、换流器闭锁时间等多种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同时建立了较为精确的故障暂态模型[44]。

3.5 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被认为是应对电网负荷波动问题的重要手段,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持续关注[45]。据CNESA 全球储能项目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 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累计规模为32.4 GW,占全球总规模的17.6%。大规模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的协同规划与调度是实现电网级储能应用的两个关键问题,间歇式新能源并网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所面临的新挑战为储能的大批量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种可灵活分配的资源是目前解决可再生新能源发电不确定性和波动性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46-47]。

此外,大规模可再生新能源并网要求系统提升其调频能力以及负荷的跟踪备用能力,而针对这两个问题,储能技术需要达到充放电周期为分钟至小时级,适用的储能技术包括镍镉电池、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同时,新能源设备的大量投入也面临着如何使基荷机组进行有效组合的艰难挑战,这就要求储能的充放电周期为小时至日级,适用的储能方案主要有抽水蓄能、钠硫电池等。此外,超级电容储能作为当前较为成熟的储能技术之一,已广泛地应用在诸多国家电力系统中[48-51]。

3.6 资源开发技术

资源开发技术可在一定能源区域内实现统筹协调、整体设计规划,并且能够因地制宜地分配区域内的多种资源。在初步规划阶段,重点分析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确定传统化石能源和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容量及选址,并设计相应的资源开发和高效利用方案,以确保后续开发的合理性[52]。未来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中,将以现有智能电网模型为基础进构建软件平台和信息处理分析系统。在能量管理优化模型方面,由于新能源广泛接入,能量流动将从辐射状的简单形式转化为多向流动的复杂形式,将大幅增加能量管理建模的难度与可实施性[53-54],同时这也给资源开发技术研究带来挑战。结合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特点,将能源生产、存储、输送和终端利用等环节的信息流与能量流相互融合,通过统筹整个能源层面的深度挖掘和合理化开发,实现能源供需侧的协同匹配,优化资源利用梯级,从而使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3.7 电力市场机制优化技术

传统电力市场机制研究多基于固定时间内的特定用户开展定量分析。由于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多样性用户、海量数据信息、复杂用能行为,传统研究方法适用场景受限,并存在精度、鲁棒性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全网终端用户的能源消费特征分析,依托海量用户数据综合制定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下的电力市场机制。一方面,为实现终端用户用能特点和消费行为的精准预测,需要以电、气、热等海量多时空异构资源数据为基础,以成本、供需、效率等为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计量模型、智能预测模型等。另一方面,探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挖掘技术在建立特定用户个体及用户群体标签化能源消费模型中的作用,并开展能源消费数据的多维度研究,探讨智能化的供用电方案,提供数据信息增值等服务。

综上,在多能消费特征预测、能源交易模式等方面,当前仍存在多能负荷不确定性导致的预测量化困难、主体间能源交易效率低、协调互补能力弱、数据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55]。因此需研究精确多能预测、先进交易模式、用户响应优化等技术,为实现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电力市场机制优化提供有力的技术和理论支撑。

3.8 “大云物移智链”信息技术

在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技术框架下,将云端信息计算处理与大数据技术深度结合,详细示意如图3 所示。在微观角度上,利用移动互联网、通信、云存储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满足未来电网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海量数据存储与融合交互等业务需求,同时让用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按自身实际需求订制并获取相关信息服务,便捷地掌握能源资源信息[56]。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对用户用能习惯进行精确分析,为用户量身定制和推送能源综合利用优化方案。在宏观角度上,云端大数据技术担任集数据信息汇总、计算、分析、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化职能,是衔接各技术单元的关键[52]。建设前期,将能源规划的基础数据汇总到云端,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分析及展现技术评估建设方案的经济性指标,并结合广域能源优化配置技术,制定全面的优化建设方案。在系统运行中,云端也可同时收集各能源模块间的实时运行数据,以大数据分析模拟仿真技术为手段,预测能源模块间的能量流,联合多能流互补控制技术,实时调度并优化能源资源分配[57]。

图3 电网发展整体趋势及所需关键技术

然而,网内物理设备的控制高度依赖于数据信息系统,若信息系统受到外来攻击,容易引发电网内复杂的物理交互,进而威胁系统的安全,此问题即信息物理安全性[58]。目前主要以潮流等静态分析工具为智能电网信息物理安全的研究基础,本质上分离了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涵盖电力系统、新能源系统、储能系统等诸多复杂系统[59],有必要把上述系统置于统一框架内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研究。针对网络病毒、漏洞、虚假数据注入、窃听等外部网络攻击手段及可能发生的大数据信息系统故障,需要深入探讨应对的信息物理安全防护措施,以及防护措施的有效协调与配合[60]。

3.9 整体规划设计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规划体系应注重整体性和科学性。为充分发挥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绿色低碳、开放互动等特性,系统层面的规划设计需考虑供电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多电压等级网络的综合协调和统一规划[61-62]。在对区域内资源分布和用户能源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基础上,综合确定各环节的能源供需平衡、设备建造使用年限等规划必备核心信息[63]。同时接纳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是能源生产环节的主要任务,根据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系统、电力系统与热力系统的耦合,利用较易于存储的天然气、热能等,并以热能形式储存荷谷期过剩光伏、风电能量,满足用户侧多类型的用能需求[64]。在能源传输环节,由于大规模电网、天然气网等耦合交错,应合理规划大型能源生产基地和负荷中心的地理位置分布[65]。此外,接入能源传输网络的难易程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需就源、网环节开展协同规划,以保障新能源就地消纳和远距离传输效益。

4 研究展望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基于能源互联网形态进行建设,是传统能源、新能源及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作为未来能源互联网中分布式电源、储能、负荷等的智能汇集区,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有效提升了供电可靠性与能效,并能够对“源-网-荷-储”开展智能化协调管理。对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发展建议如下:

(1)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现有电网形式下,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需要综合考虑安全、可靠、绿色可持续性及经济性等因素,因此不宜在现有电网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重复建设,而应当充分发挥现有存量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后续增量资源的有序开发。

(2)对建设能源互联网形态下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关键技术亟待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包含运行方式、拓扑结构、系统建模、协调控制、故障识别与隔离等方面,还需兼顾系统运行中的安全、稳定、经济等问题,现阶段宜集中精力开展基础性理论、关键技术研究及典型示范应用,为后续大规模工程化推广提供充分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3)集弹性传感、先进信息技术、网络通信、大云物移智链、控制与保护、计量功能一体化的先进智能新装备研发,是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必不可少的环节,应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同时也建议应加强国际间合作,共同建立统一的工程标准体系。

5 结语

能源技术、控制技术和先进信息互联网技术等为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可靠保障,目前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建设正处于探索和典型示范应用阶段。本文主要分析了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概念、必要性、基本特征、核心能力以及建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关键技术和所面临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业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共同推进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技术的创新发展,为解决能源危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储能电网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计及SOC恢复的互联电网火储联合AGC控制策略研究
穿越电网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相变储能材料研究进展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电网调控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网基建施工现场注意事项及改善
家庭分布式储能的发展前景
储能国际峰会2014成功落幕——全球储能产业稳步发展,中国储能市场机遇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