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天士运用炙甘草汤管窥叶氏养阴法则❋
2021-01-09冯全生
杨 恺,冯全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证。此方被后世历代医家化裁创新运用,并不仅仅局限于《伤寒论》中所描述的症状,其中尤以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对此方的变化运用最具代表性。本文通过梳理叶天士医案中对炙甘草汤的运用,管窥其对于温热类疾病的养阴法则。
1 炙甘草汤的渊源
炙甘草汤又称复脉汤,是一张临床使用频率极高的处方,历代医家使用此方也多有心得。该方出自《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药物组成: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麦冬半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全方共奏通阳复脉、益气养阴之功。《伤寒论》中此方主要针对的症状为心动悸,脉结代,但后世医家运用此方却远远不限于治疗心悸。如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将此方用于治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2]。孙思邈《千金翼方》中认为此方“主虚劳不足”[3]。此方配伍严谨,人参、桂枝、生姜宣阳化气;炙甘草、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滋阴复液,全方气血双补、阴阳并调,故被后世称为“补剂”之始祖。然细观方药组成比例不难发现,此方中之养阴药物无论是种类还是重量均远远大于益阳药物,故柯韵伯在《伤寒附翼》中云:“生地为君,麦冬臣为,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滋阴之一路也。[4]”《经方实验录》中姜佐景按语亦云:“盖本方由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5]”因其药物明显更偏重滋阴一路,对后世益阴生津之法大有启迪,故炙甘草汤又被称为“滋阴祖方”。明·喻嘉言创立的“清燥救肺汤”,即在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去辛温之品,加大滋阴清燥药物的力度,成为后世治疗秋燥的经典方剂[6]。后世温病学派用于治疗温病后期热退津伤的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均由此方加减化裁而成,而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更是运用此方的高手。
2 叶天士对炙甘草汤的运用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云:“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7]45”由此可见,叶天士将小建中汤与复脉汤(炙甘草汤)定为扶阳、益阴两大祖方。据统计,在叶天士现存可靠的医案记载中,运用或变化运用炙甘草汤的医案有82例[8],主要集中在《临证指南医案》《眉寿堂方案选存》《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著作中。叶天士认为:“凡元气有伤,当与甘药之例,阴虚者用复脉汤。[7]34”可以看出,叶天士尤其重视炙甘草汤滋养阴液的一面。众所周知,温热病邪极易灼烧津液,雷丰在《时病论》中云:“热病最易伤阴,当刻刻保阴为要。[9]”凡一切温病总要刻刻顾其津液。身为温病大家的叶天士自然明白保存津液对于温病治疗的重要性,所谓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遗憾的是其一生忙于诊务,并未留下系统全面的理论著作,零星心得体悟亦散落于其庞杂的医案之中,因此通过研究叶天士医案中对炙甘草汤的运用,可以大体勾勒出其治疗温病的养阴思想与法则,对于临床治疗温热类疾病大有裨益。
3 管窥叶天士治疗温病养阴法则
3.1 温病邪少正亏,不宜作有余者治,急急养阴为先
温病发展的过程即是正邪交争的过程,邪胜正则病,正胜邪则愈,温病的正气多指阴津。邪少正亏主要是由于温热之邪稽留日久,正邪交争,阴津消灼,同时邪热亦已少衰,此时治法应当调补阴液,弥补正亏为先,不能因有邪热而损其有余。吴鞠通云:“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10]125”芩连等苦寒之物易化燥伤阴,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在于顾护仅存的少许阴液,故苦寒之物应慎之,补益津液首当其冲。此时叶天士常以炙甘草汤去参桂姜枣治之。如《叶氏医案存真》:“脉细数,舌绛烦渴。时热病九日,邪气少衰,正气已亏,不宜再做有余治。鲜生地 阿胶、元参、麦冬、知母、麻仁。[11]12”温热病后期,正邪胶着邪少正亏之时,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在此阶段应用甘寒生津养阴之法,可以增强机体的祛邪能力[12]。亟待补其不足,不宜损其有余,此为叶天士养阴法则。
3.2 温病热退津伤,养阴忌用甘温
温热之邪极易灼烁津液,温病后期虽热退身凉,然不可妄投辛温之品,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故叶天士治疗温热类疾病后期使用炙甘草汤时常常去除桂枝、生姜一类温热之品,恐其耗伤津液,愈伤营阴后,恐有生风动血之患。如《叶氏医案存真》:“脉虚细无力,热止后汗多、心悸、头晕、寐多惊悸、舌红,营阴受伤,理宜和阳存阴。生地、麦冬、淮小麦、阿胶、人参、炒麻仁。[11]11”此方即为炙甘草汤去生姜、桂枝、大枣、甘草等甘温之品,观其病案虽然热已消褪,汗多消耗大量阴津,故现心悸、头晕甚至出现寐惊,提示有生风先兆。此系营阴大亏,当峻补真阴,切忌一切温性药物再耗损残存之一线津液,引动火热卷土重来。酌加淮小麦亦有养血宁心之效,共奏养阴益营之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温热后期热相虽去,然仍宜甘寒不宜甘温,不给死灰复燃之机。
3.3 温病阴亏风动,养阴辅以柔肝滋肾
3.4 温病阴枯阳越,养阴辅以潜阳
阴阳互根,阴液枯竭则易阳气浮越,上扰心神,惊惕不安,欲成脱证。潜阳法主要是针对人体阳气不能有效蓄敛为患的一类治法[13],叶天士常用炙甘草汤去参姜桂加潜阳之介类药物,如鳖甲、牡蛎、石决明等以养阴潜阳。如《临证指南医案 ·脱》:“又,阴液枯槁,阳气独升,心热惊惕,倏热汗泄。议用复脉汤,甘以缓热,充养五液。复脉去姜桂加牡蛎。[7]84”加入牡蛎以潜降阳气使浮阳得敛,真阴得充,以达阴平阳秘。以介类药物重镇潜阳,尤其适用于虚阳上越的痉厥甚或脱证,后世吴鞠通的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均受此启发。
4 结语
通过对叶天士医案中炙甘草汤的运用研究,可以管窥其温病养阴法则,且叶天士的养阴思想后来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进一步系统整理。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自言:“在仲景当日,治伤于寒者之结代,自有取于参、桂、姜、枣,复脉中之阳,今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10]117-118”吴鞠通整合叶天士的相关经验,取炙甘草汤中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等养阴药物,再加白芍甘寒柔润之品,名为加减复脉汤,何绍奇将其誉为“热邪劫阴之总司”[14]。对于火热伤阴迅速的温热病来说,存一分津液便多一分生机,相信本研究能对深入研究温病的预防与治疗进一步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