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2021-01-09许甜,李静
许 甜,李 静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儿童多动症也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主要特征是注意力集中明显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控制力较差,性格冲动亢奋,活动过度[1]。主要影响儿童生活学习,严重妨碍儿童身心健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正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中医外治法凭借明显疗效和无药物毒副作用的优势,成为国内治疗本病的新方法。现将近5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儿童多动症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中医外治疗法单独应用
针刺疗法。郑峰等[2]用“头七针”法治疗本病共78例。他们认为头部的前顶、囟会和上星穴位可以平抑阳亢,安神清脑,而正营、本神则具有活血化瘀宁定神志的功效。选取以上的穴位沿着颅骨骨膜和头皮进针后平补平泻,并酌情加减补泻:肝胆火旺加刺四关、肝俞穴,心肾不交加刺心俞、肾俞,气滞血瘀加刺气海、膈俞穴,痰火郁滞则加刺行间、丰隆穴,总有效率达到了96.2%。朱永旺等[3]采用粗针神道穴长留针及特定穴四神聪长留针治疗35例本病患儿,取得满意疗效,他们认为通过粗针神道穴激发督脉之阳气,结合四神聪穴毫针针刺并长时间留针,可使气血贯通,上达颠顶,治疗后临床控制20例,总有效率88.5%。周光涛等[4]用“通督醒脑”针刺法共治51例,主穴取督脉穴百会、神庭、风府、大椎、神道、至阳、命门、筋缩、腰阳关,配四神聪、风池、关元,治疗过程配合心理辅导,总有效率96.08%。
穴位埋线疗法。谢小霞等[5]认为此病治疗的关键在于调节脏腑气机,益精填髓、安神醒脑。选取80例本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百会穴,双侧肾俞穴、脾俞穴、肝俞穴、心俞穴为第1组;取印堂穴,双侧志室穴、意舍穴、魂门穴、神堂穴为第2组),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对照组予利他林片口服。结果治疗组各项中医症候评分、Conners评分均有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穴位埋线疗法有效。
推拿疗法。刘丰等[6]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肾精亏虚,髓海发育迟缓,阴阳失调,阳动有余,阴静不足。选择ADHD患儿7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予小儿推拿治疗,处方:推补肾经、揉二人上马、揉小天心、推补脾土、清肝木、推心经、分手阴阳、清天河水、开天门、揉百会、推囟门、按肩井,全方补泻兼施,开合并举,具益肾填精,平调阴阳的作用。对照组予盐酸哌甲酯片口服,结果治疗4周和8周时两组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均较前有明显改善,8周时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治疗4周和8周时两组SNAP-IV量表总分及各项评分均较前改善,治疗4周治疗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及总分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治疗组注意缺陷、其他症状及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
2 中医外治疗法联合应用
推拿配合针刺疗法。黄玲等[7]认为本病的治则应当是补益心神、调和肝魂、健运脾气、温补肾元。将110 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用腹针治疗: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大横等穴直刺,同时配合穴位循经按压。心俞、肝俞、肾俞、大陵、劳宫、四神聪、百会,对照组患儿口服利他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对照组为76%。梁媛媛[8]用腹针配合“四关”穴按压治疗2例,腹针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外及陵(腹四关)作为主穴引气归元,通调气血;双侧气旁、气穴作为配穴调节脏腑功能。配合双侧合谷、太冲(四关穴)按压疏肝理气,治疗后2例患儿症状均好转,说明治疗有效。
耳穴贴压配合针刺疗法。耳穴贴压疗法是用小粒药种子或药丸贴压耳穴处以治疗疾病的外治方法[9]。吴西志等[10]治疗心脾两虚型多动症时,采用养心健脾的治法,他们将85例患儿分为2组,其中43例为治疗组,其余为对照组,治疗组施用耳穴贴压配合针刺疗法,耳穴贴压双取脑干、心、肝、脾等处,体针取百会、四神聪、心俞等穴。中药组用归脾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0%、对照组为76.2%。王井妹等[11]指出本病应从“五脏藏五神”论治,将服中药无效的患儿34例设为治疗组给予耳穴贴压,结合“调阴阳五脏”针法治疗,耳穴贴压取心、肝、肾、皮质下、交感点、脑等处,针刺取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四神聪、申脉、照海等穴,将未服药的初诊患儿40例设为对照组给予治疗组相同耳穴贴压并辩证分型服用中药,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1.18%,对照组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中医外治联合中药内服疗法
殷菡等[12]指出本病核心为本虚标实,应辨证定法不可概投补益,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针灸用结合中药治疗,针刺取穴四神聪、三阴交、足三里、肾俞等,中药治疗辨证选方。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感觉统合训练(平衡木等)。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94%,对照组82%。陈辉等[13]指出脾弱肝旺型患儿本质亦属本虚标实,将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逍遥散加减(柴胡、郁金、夏枯草、茯苓、当归、白芍、白术、北沙参、石菖蒲、黄精、益智仁、制远志、小枣等)及针刺治疗(大椎,百会,四神聪,印堂,双侧肝俞、脾俞、心俞、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内关、曲池)。对照组给仅予逍遥散加减服用。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67%,对照组76.67%,且观察组Conne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杨磊[14]认为病机主要与肝郁化火、素体阳盛、精神紧张、肝风内动有密切联系,故用镇肝熄风汤联合针灸治疗将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观察组用镇肝熄风汤加味(龟甲、茵陈、牡蛎、天冬、龙骨、炙甘草、生麦芽、生地、玄参、白芍,眠差加茯神、远志、石菖蒲等)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神藏穴、大椎穴)。对照组仅予以针灸治疗。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及Conne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徐妍等[15]指出本病以心肝火旺证多见,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 例,观察组用耳针配合内服中药治疗,耳穴取神门、脑干、肝、心、皮质下针刺,中药方(醋柴胡、郁金、黄芩、生地、钩藤等)。对照组予利他林口服。结果总有效果观察组为90%,对照组为86.7%。张宝莉[16]认为治疗应以健脾安神为原则,将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安神化痰法免煎颗粒(菖蒲、茯苓、远志等)酌情加减。观察组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再加耳穴埋豆(心、皮质下、肝、脾、肾等)。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2%,对照组66.7%。张玉等[17]认为阴虚阳亢,动静失制是主要病因,临床上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之阴虚肝亢证最为常见,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治疗组予滋阴潜阳、安神熄风之宁欣汤(知母,熟地,山茱萸,山药,茯神,丹皮,珍珠母,麦冬,石决明,钩藤,黄柏,白芍,枸杞子,菊花,天麻,甘草),同时配合耳穴贴压(单侧神门、肾、肝、交感、皮质下)。对照组给予利他林口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62.07%,对照组51.72%。刘玉清等[18]将病因归结为气阴两方面,拟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之静宁方(太子参,熟地,石菖蒲,茯苓,远志,五味子,枸杞子)。划分为3种临床分型,创不同推拿处方(益气健脾采用运八卦、清补脾、揉外劳宫,益气补肺施清补脾经、平肝清肺、推四横纹,益气补肾治以揉外劳、补脾经、揉二人上马,安神益智则揉二马与阳池),并辨证施术,采用二阶段交叉试验。结果干预组各项指标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明显,远期总有效率为74%,且无不良反应。
4 小 结
目前本病发病机理尚无定论,只是初步推断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功能异常有关[1]。治疗以中枢兴奋剂哌甲酯(利他林)为主,虽有疗效,但可导致食欲不振、上腹痛、头痛和睡眠障碍,长期服用还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同时还可出现幻觉和其他精神症状,加重患儿的烦躁情绪[19]。
本病属中医“躁动”、“健忘”、“失聪”、“肝风”等范畴[20]。《灵枢·大惑论》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认为营卫在下,肾精不能上达是本病的病机。《灵枢·行针》云:“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指出与阴阳失衡有关。《素问·灵兰秘典论》则指出精神行为活动与心、肝、肾三脏有关;钱乙则在《小儿药证直诀·原序》中提出本病与小儿“骨气未成”的生理特点有关。现代中医学研究从中医整体观和形神观分析其病理,认为本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不当而起,核心为本虚标实,病位在于心、肝、脾、肾四脏。阳动有余,阴静不足是其主要病机特点,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则是其主要病理改变[21]。中医外治法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段作用于体表、穴位、经络,调节气血阴阳,平衡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近年临床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中医外治方法丰富多样,以体针、头皮针、耳针等针刺疗法最为多用,耳穴贴压、推拿等疗法亦较多见。二是不拘泥于单一疗法,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外治方法合用、内外治联合、外治同心理疏导及感觉统合训练结合等综合性治疗方案,逐渐成为了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和趋势,并取得良好的临症疗效。三是同时强调治疗的实时性和个性化,通过四诊辨证确定中医证型,根据病程发展或患儿个人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实践证明,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综合性、实时性、个性化的中医外治法在本病临症中可避免西药带来的毒副作用,是一种较易接受的绿色疗法。但仍需看到,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缺少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临床报道缺少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循证医学依据不足。长期随访不够,远期疗效有待验证。缺少对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作用原理的基础性研究,临床应用的科学依据不足。针刺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等中医外治法对儿童而言仍存在一定的痛苦和风险,患儿依从性较差,不利于进一步临床推广和应用。未来的临床研究应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对中医外治疗法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积极开发更易接受、安全性更高的疗法,以期最大限度发挥中医外治法治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