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机微义》胸痹虚证探析

2021-01-09李海啸

陕西中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脉胸痹心痛

李海啸,闫 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中医学对疾病的命名多为病位加病机,胸痹病位在心胸,病机为痹,痹通闭,闭阻不通之意,胸痹就是以胸部憋闷导致心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即现代医学所谓冠心病[1]。胸痹包含很多种类,从病机分类,胸痹可分为实证和虚证,对于实证,古今医家曾有过有大量的论述,然而,关于虚证的论述,古今文献中并不多见,首次明确提出胸痹虚证这一概念的,是明朝的徐彦纯,他在《玉机微义》中不仅指出胸痹包含实证和虚证,而且还从病理、病因、分类及治法上,详细介绍了胸痹虚证,从而弥补了以前古人在中医理论上的空白[2]。笔者特对《玉机微义》中有关胸痹虚证的论述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以期为胸痹虚证的病机剖析与治法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玉机微义》之虚证释义

《玉机微义》是一部集历代方家各种理论、观点、治法及方药大成的综合性医科全书,书成于1396年,现存版本多达20余种,该书共五十卷,以卷分门,以门立病,以病著论,保存了大量亡佚的古医籍,论述时疏通源流,引其要义,论下设方,条分缕析,分门详述,有论有按,证方俱备,可谓广而不杂,简而能赅,故原名《医学折衷》,徐彦纯初撰论病17门,刘宗厚续增时不仅对原17门补充了病证,还仿其体例续增33门,改名《玉机微义》[3],其中在卷三十三·心痛门和卷四十八·痹证门中均提及虚证。

所谓虚证是相对实证而言,《玉机微义·心痛》曰“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赢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者。”[4]概括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证型分类尚未统一,有分为寒邪痹阻证、痰浊壅盛证和血瘀络阻证三类的,也有细分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痰湿阻脉、寒凝血脉、阳虚血瘀和心脉瘀阻等八证者[5]。以病机论,胸痹有虚实两端,其中,寒凝、血瘀、气滞、痰浊为实;气虚、阴伤、阳衰、脏亏为虚[6]。故《玉机微义·痹证门》之《论痹因虚所致》篇中有“严氏曰痹证因体虚腠理空疏受之而成,逢寒则急,蓬热则纵,随所受邪气而生证也。”的论述,无论病因是热起还是寒加重,最终都可能导致体虚。

胸痹大分虚实,每证还可细划分证,具体而言,又各有四证。实证包括气滞血瘀、心脉瘀阻、痰湿阻脉、寒凝血脉;虚证则包括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血瘀和气血两虚[7]。全面分析《玉机微义》中所引用的方家要义,不难发现,无论是血、痰,还是气,凡痹阻胸阳、心脉不畅皆为实证,不通则痛;胸痹累及五脏,无论是肺、脾、肝、肾,还是心,五脏亏虚,心脉失养皆为虚证,虚者不旺不荣也,不荣则痛[8]。《玉机微义》对虚证释义、释法虽散见各卷,但论述较多,且从证候、病理到治法方药多次论述,形成了一整套胸痹虚证体系学说,不仅从病机进行分类,还是以病机为象,以痛之病位为延伸,进行阴阳、虚实、标本多方面介绍。部位方面,实证的疼痛集中在胸中、胁下、胸部两侧和背部的肩胛之间以及两臂内侧,虚证则为胁下与腰部牵引作痛;病因上,实证多因寒邪入侵、饮食失节,而虚证则是受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等因素影响。可见,胸痹虚实寒热按照表现分型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可以肯定的是心包络痛、久郁心痛多见于虚证,五脏营运不畅涉及虚证,由心脉痹阻导致的肾心痛、脾心痛、肺心痛、肝心痛等,这些论述形成了胸痹虚证辨证论治的初步基础[9]。细悟《玉机微义》要义,缕析《玉机微义》之分条,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胸痹虚证不显见于痰阻、血瘀、气滞、寒凝,而是由长时间的营养不良、体弱乏力致心氧供需失衡、心脉闭阻,不荣则痛。简言之,虚证是因营养供给不上,产生气虚、阴虚为本,以胁下与腰部牵引作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类型,是胸痹中的主要类型。

2 胸痹虚证病机辨析

虽是《玉机微义》最早明确指出胸痹、心痛存在虚证,但虚证病机的论述却在众多中医文献中早有阐述,《玉机微义》作为一部汇集医家观点的医著只是条分缕析地将其作了进一步剖析。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

2.1 虚证既存在于厥心痛,也见于真心痛 《玉机微义》卷三十三:《心痛门》有云“ 厥心痛者,乃寒邪客于心包络也,真心痛者。” 胸痹疼痛有四,曰刺痛、灼痛、绞痛、闷痛,其中,除刺痛为血瘀互结所致,当属实证外,灼痛多为阴虚、痰火所致;绞痛为阳虚、阴寒所凝;两者皆为真心痛,闷痛兼胁胀,多为痰涎气滞、心气不足,更是典型的厥心痛。即疼痛程度有一个由浅入深的演变过程,《玉机微义》认为,虚证起于厥心痛,或胸阳虚损,或气阴不足,致心脉闭塞;高潮见于真心痛。心胸剧痛,持续不解,伴汗出肢冷、面白唇青、脉微欲绝。重感于寒,缓于热,始痛于心,后牵引五脏作痛。“内经曰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曰: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则痛止矣,重感于寒,则痛久矣!”(《玉机微义·心痛门》)。可见,胸痹不能简单以疼痛程度论虚实,当以痛因辨之。

2.2 虚证包含了气、血、阴、阳四虚 《玉机微义》强调“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者。”《素问·举痛论》:认为胸痹虚证与气血亏虚有关,“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圣济总录》也指出,胸痹虚证的病机为脏腑虚弱、阳气虚[10]。唐代孙思邈曾主张,胸痹虚证主要在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医学入门》也明确提出心痛的心虚痛分为心气虚、心血虚、气血俱虚[11],这些理论与《玉机微义》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即无论气与血、阴与阳,凡虚弱即痹,不荣则痛。 “卒心痛者,本于脏腑虚弱” “诸阳气虚,少阳之气逆,则阳虚而阴厥,至令心痛。”(《圣济总录·卒心痛》) 。可见,《玉机微义》不但强调虚证为气血亏虚,也非常重视阳虚在胸痹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但注意了阳虚,同时亦在治疗上又分为阴虚、血虚、气阴两虚及兼有郁热的等几个方面。

2.3 虚证与郁证相伴 《玉机微义》指出,虚是胸痹的一大证候,但并不单一存在,往往与情志相关,“曰愁忧思虑则伤心,伤心则苦惊喜,忘善怒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 。徐彦纯认为,怒伤肝,肝失疏泄则气滞,气滞,肝郁犯脾、聚湿生痰,最后导致胸阳不振、气血虚弱、心失所养。《诸病源候论·心痹候》也云:“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邪乘之,邪积而不去,……是谓之心痹。”这些溯源之论进一步印证了《玉机微义》坚持的思虑烦多则损心,损心必然加重郁证,因此虚证与郁证不但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而且可能同时存在。

2.4 气虚为本、痰瘀为标,虚证是实证的根本 中医理论一贯坚持心的功能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心胸可扩展至五脏,胸痹也可从肺论治[12-13]。发生病变本质在于阳气亏虚,心气不足则血行不畅,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则湿聚成痰。因此,胸痹发病基础是心气不足,气虚血瘀,进而邪气旺,痰瘀重。《玉机微义》在肯定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阳微阴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胸痹虚证病机特征是心气虚为本、痰瘀为标,“夫心主诸阳,又主阴血,阳虚而邪盛者亦痛,因邪而阴、血凝注者亦痛,阴虚而邪盛者亦痛”。将气虚、血瘀、痰浊的环节作有机串联,肯定气虚为本,从而形成了虚证是胸痹发病的关键所在。实证中的血、痰、气阻痹是表象,是由虚弱而生,胸痹病机理论当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及外[14]。

3 虚证的治疗学意义

纵观历代医家诊治胸痹理论,不难发现多以方、药为切入点,中医理论 “理、法、方、药”中,虽然“理”的研究尚有不足,但“法、方、药”上却是蔚为大观,都强调辨证论治,在气虚失养、血瘀阻心、痰浊痹心三证中提出了许多许多良方、名方,影响较大的有《金匮要略》中的“济生方”、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的“血府逐瘀汤”、《丹溪心法》中的“养心汤”、《古今医统大全》中的“金铃子散”,《脉因证治·胸痹》中的“栀连二陈汤” 《疡医大全》中的“四妙汤”等[15]。《玉机微义》卷四十八《痹证治法》中列出了温经胜湿之剂、疏风养血之剂、治痰饮之剂等三方,后两方显然是针对实证下药,治以活血祛瘀、痰浊内阻,用药多含当归、半夏、枳实、甘草、芍药、薤白、茯苓、金银花、生地、柴胡、桂枝、附子、黄芩、白术等,以求化痰降逆、活血祛瘀、凉血清热、开胸行气。而温经胜湿之剂中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则明显是针对虚证而主张的“补法”——益气法,以补为先,补其根本,选药多用人参、黄芪、丹参、檀香、麦冬、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黄芪崇补气,丹参、熟地养心安神,山茱萸、枸杞子益气养阴,人参更是大补元气助生化之源[16-17]。

受《玉机微义》之影响,后世医家也接纳了久病必有虚,久虚必成瘀,久瘀必酿毒的理论,并以此而辨证分治,针对虚证中的气阴两虚,《玉机微义》主张丹参饮加减,后来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生脉散加减合人参养荣汤、桃红四物汤加减,用于主症为胸闷隐痛、心悸气短、疲乏心烦,脉细弱无力,沉缓而涩,沉滑而数,舌质嫩红苔少或薄白或舌质淡青有瘀斑或苔厚腻,治以益气而能生血,滋阴养血,温中宽胸止痛[18];针对虚证中的气虚血瘀,提出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补阳还五汤加减,用于主症为胸闷灼痛,心悸心烦、腰膝疲软,汗多、耳鸣,头晕、目眩,苔少或白,脉细数,以附子、桂枝温壮心肾之阳,以人参、熟地、杜仲、茱萸、枸杞补益肾精[19],针对胸痹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即虚证以心气虚、气阴虚为主要表现,临床上多以山参粉灌服很有效验。胸痹虚证以气阴两虚占比最大,治之最难,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玉机微义》主张丹参饮加减提出了一个“补为先”之法,其后很多方家都以此方而总结出了不少“补方”,尤以“生脉散”最具代表性,“生脉散”为补益剂,源自《内外伤辨惑论》,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效,是治疗胸痹虚证的经典名方。方中人参为君药,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治以大补元气,麦冬、五味子为臣药;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以甘寒养阴之,清权衡治节之司;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人参保肺气,麦冬保肺阴,五味以敛其耗散。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所谓“生脉麦冬五味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经现代药理研究,本方有升压、镇静、抗凝及改善微循环作用。《医方考》《古今名医方论》《医方集解》《成方便读》《温病条辨》和《血证论》等众多方论都极力推荐,这与《玉机微义》温经胜湿之剂一脉相承,合之甘酸化阴,以清润肺金,虚不可留恋可知[20]。生脉散酸甘化阴,从丹参饮到生脉散,从《玉机微义》及《内外伤辨惑论》,治疗胸痹虚证将补法发扬光大,真正践行了“辨证施治”,治虚补为本的用药原则。

总之,中医辨治疾病重在明理,理明则法立,法立则方药出。对胸痹虚证却是治法方药齐全,而证候特点仅有散在论述,《玉机微义》在张仲景“阳微阴弦”的理论后首提胸痹虚证,在有形实邪痹阻心脉外,更注重久劳体虚、精血亏虚,坚持胸痹不通则痛的理论,补充完善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导致血脉失于温运,心脉失于濡养,防范不荣则痛,且进一步指出胸痹虽然多表现为实证,但其本质是虚证。体虚之人伤脾损阳,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心肝火旺,心阴耗伤,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故治疗上,关注其本虚,治病求本,方能药到病除。

猜你喜欢

心脉胸痹心痛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及经济学评价
浅析真心痛与别络痛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企业分拆上市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心脉医疗为例
复方心脉佳对巨噬细胞炎症相关因子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炙甘草汤加制水蛭治疗胸痹心痛作用机制、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
最短小说
心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