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的失败根源分析
2021-01-09张杨
张 杨
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的失败根源分析
张 杨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 社区建设教研室,北京 100010)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古迦太基与古罗马长达一个世纪地中海霸权争夺战争的转折点。坎尼会战胜利后,罗马军团主力损失殆尽,迦太基军统帅汉尼拔却没有向罗马城进军,而是把精力放在了瓦解罗马的同盟上。对于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有种种记载和分析。尽管汉尼拔没有及时获得国内援助和罗马西庇阿家族在西班牙“间接战略”的成功等是其直接原因,但迦太基的民族性则是第二次布匿战争失败以及迦太基最终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罗马;汉尼拔;西庇阿
公元前218年,古迦太基(Carthage)将领汉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率领5万步兵、1.2万骑兵、37头战象沿西班牙与高卢南部进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执行他远征罗马的战略计划。在经过提塞那斯河、特雷比亚河、特拉西梅诺湖等战役,尤其是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会战后,罗马军团连战连败、损失殆尽。坎尼会战后,意大利已无军团为屏障,眼看罗马城即将被汉尼拔征服,然而他却没有向罗马城进军,而是把精力放在了瓦解罗马的同盟上。这成为第二次布匿战争(Punic War)①迦太基开始走向失败的转折点,也成为迦太基与罗马长达一个世纪的地中海霸权争夺战的转折点,从此历史的天平开始向罗马一边倾斜。
对于汉尼拔来讲,攻下罗马城结束战争才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但他为何没有毕其功于一役而转向了其他方向,多年来史学家对此有颇多著述研究。
本文试图从诸多众说纷纭的史料中分析汉尼拔没有在坎尼会战后乘胜进军罗马的根本原因与外部因素,并且进一步从迦太基民族性的角度来分析第二次布匿战争失败的根源。
一、汉尼拔没有进攻罗马城的根本原因
对第二次布匿战争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一定都非常熟悉这样一句话:“上帝对于一个人的赐给是不完全的,他不会让一个人具有其一切的天才。汉尼拔呀,你知道如何获得一个胜利,却不知道如何利用一个胜利。”这是汉尼拔手下的纽米底亚骑兵将领玛哈巴尔在强烈建议他立即进军罗马遭到否决后的感慨。英国的富勒[1]90将军在《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一卷)》中有相应的记载,古罗马史学家李维等也持相同观点。但因此就认为汉尼拔是“战术巨人”“战略矮子”,意识不到向罗马进军的战略意义是不妥当的。历史学家与战略学家对于汉尼拔在坎尼大捷后为什么没有立即进军罗马城都有种种记载和分析:蒙森[2]的《罗马史》认为是由于汉尼拔缺乏足够的攻城力量与兵力才使得他无法做出进攻罗马的决定,文中说:“古代与现代都有一些呆子,以为他可以向敌人首都进攻,以终止这场战争,但汉尼拔比这些呆子都更懂罗马……但古代的情况却不一样,那时候攻打堡垒的系统,在发展上要远逊于防御系统……”英国著名战略学家李德·哈特[3]45-46的《战略论》也强调了类似的问题:“也由于汉尼拔缺乏攻城的装备和兵员补充。他作为一个侵略者,置身于一个近乎原始组织的地区,使他的经济状况很不稳定,难于以战养战。”而威尔·杜兰[4]65在《恺撒与基督》一书中的分析则更进一步,他说:“一旦罗马城破,那些依然效忠罗马的各邦,皆会派军队向罗马集中,而汉尼拔他的军队只有四万,实在不足以围攻罗马城。即使攻下罗马又何以守得住?他的意大利同盟者,不但不能加强他的兵力,还会削弱他的兵力。”
综合以上史料来看,笔者认为,其中关于攻城器缺乏的观点是不够有说服力的。当时的意大利半岛北部,包括高卢部落在内都归顺了汉尼拔,因此他有足够的地盘和足够的原料及人力来制造攻城器械,而且无须很长的时间。但是笔者从另一个方面也同意上述学者的部分观点,并且加以综合,得出的最根本原因是:汉尼拔缺乏足够的力量攻击罗马城并且在战后在罗马站稳脚跟。这里与上述观点的不同是,不是单纯强调武器装备上的原因,也不是仅仅强调兵力的不足,而是强调汉尼拔的同盟军队整体力量不足以有把握攻下罗马城,而且汉尼拔在意大利各部落拉起的同盟内部开始出现了不稳定,他从西班牙和非洲带来的旧部力量甚至不足以对付可能出现的同盟分裂者。那么这时候他急需的便是来自于迦太基本土的增援部队了。
事实上汉尼拔已经派他的弟弟马果回到了迦太基求援。然而迦太基长老会议对是否应向汉尼拔派遣援军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众多的史料对此的记录也不太一致:《古罗马共和国军事史》的记载说:“(汉尼拔的弟弟马果)将罗马贵族堆积如山的金戒指洒在迦太基长老们的面前时,他们欣喜若狂,派出了2万步兵、4千纽米底亚骑兵和40头战象去援助汉尼拔。”[5]这是一支规模相当大的军队了。然而威尔·杜兰[4]64的《恺撒与基督》记载说:“迦太基政府现在也很有兴趣了,送了一点增援兵和补给品给汉尼拔。”上述的记录表明,迦太基长老会议还是向汉尼拔提供了援兵的。但是也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中华民国时期的学者黄晨暇[6]在《迦太基亡国史》中记载,由于迦太基长老会议中以汉诺为首的反对派占了上风,出于对自身在罗马的商业利益等考虑拒绝向汉尼拔派出援军。而新中国的学者苏洪志与刘英伟[7]在《迦太基雄狮——一代名将汉尼拔》则既记载了反对派对汉尼拔的嫉妒和刁难,同时也记载了迦太基长老会议最终还是向汉尼拔派出了援军:“一直嫉妒哈密尔卡(汉尼拔的父亲)军功的汉诺家族后裔、迦太基最富有家族之一的继承人汉诺,领导迦太基反对派提出异议,反对给予汉尼拔任何援助,理由是如果他已经获得如此巨大的胜利,那他为什么还需要更多的钱财和人力?如果大半个意大利掌握在他手中他还提出这些要求来,那么如果被击败他又能要求什么呢……但在当时情形下,迦太基主战派否决和平派的观点做出给予汉尼拔援助的决定不足为奇……”由此看来,笔者认为迦太基长老会议的确是给予了汉尼拔援军的,但是迦太基长老会议中的反对派百般阻挠是的确存在的,而且还不小,并且在这次援助之后,他们再次跳出来兴风作浪。反对派掌权之后迦太基本土再也没有向汉尼拔派出过援军。蒙森[2]91-92的《罗马史》记载:“汉尼拔从坎班尼亚撤退之后,向迦太基再次求援……当坎尼之胜所带来的热潮过去之后,那一向就以国家利益为牺牲而只图打击政治敌人的迦太基主和派,获得短视而怠惰的公民之忠心支持,乃拒绝汉尼拔的恳求,不肯做决定性的增援,他们既无知而又恶意地搪塞道,既然他是真正的胜利者,就不需要援助。因此他们对罗马的拯救,实在比罗马元老院大。这个从军营里长大的汉尼拔,对于文人之间的派系斗争完全是外行……”不仅如此,更令人遗憾的是,坎尼会战之后在迦太基所激发的民族热情所换来的仅有的一点援军也未能到达意大利与汉尼拔会合。原因是罗马军的小西庇阿在西班牙的攻势使得汉尼拔的弟弟马果只能率领援军前往西班牙救援,这就使得汉尼拔不得不靠自己仅有的一点力量来独立支撑起意大利的局势了。
二、西庇阿家族“间接路线(Indirect way)”战略的成功
不妨设想一下,假设迦太基长老会议给汉尼拔派出的唯一一支2万步兵、4千纽米底亚骑兵和40头战象的增援部队如果顺利到达了意大利,或许,往后数百年的古罗马文明就不会出现了,取而代之的将是迦太基文明统治西方世界。因此,从外部因素看,西庇阿家族在西班牙的军事行动使汉尼拔失去了最为关键的一次接受国内援兵的机会,从而最终导致他在意大利无力彻底征服罗马。
最初向西班牙进军的是小西庇阿的父亲——老西庇阿,在汉尼拔进军阿尔卑斯的时候就已看出了其企图,他便留下主力继续向西班牙前进,自己率少数部队回意大利拦截汉尼拔。西庇阿这一决定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个极其英明的决定,他并没有将自己的全部主力悉数带回意大利,在跑了一圈“马拉松”之后以疲惫之师送给“饥饿”的汉尼拔当点心。此外他保留的主力形成了对西班牙的压力,造成汉尼拔虽然可以暂时忽视但关键时刻却欲哭无泪的心病。这就是英国军事家李德·哈特[3]45-52在《战略论》中所提出的“间接路线”战略,这位英国将军在书中也高度赞扬了大小西庇阿利用西班牙牵制汉尼拔的战略安排:避免与锐气正盛的汉尼拔主力直接接触,而采取打击其后方弱点的战略,并认为这对于战争的胜负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汉尼拔也明白西班牙的安全是保证他远征成功的关键,所以在出征前才留了他最信任的一个兄弟哈斯得鲁巴镇守西班牙。公元前215年,老西庇阿打败了哈斯德鲁巴,然而为时不久老西庇阿与其兄弟便血洒疆场。因此,罗马元老院便派其子——24岁的小西庇阿前往西班牙。此时正值坎尼会战后罗马城暴露于迦太基军面前之时,如果是一般的指挥官很可能会立即率领在西班牙的罗马军团回师“勤王护驾”。但小西庇阿却继续着他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向盘踞在西班牙的哈斯德鲁巴进攻。正因为西班牙战事的吃紧,迦太基长老会议给汉尼拔派出的援军才被回国求援的汉尼拔的弟弟——马果全部带到了西班牙,以增援哈斯得鲁巴。此时在意大利的汉尼拔是“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迦太基长老会议已经被以汉诺为首的反对派把持,不会再有援军派出。而小西庇阿在西班牙的胜利则让汉尼拔绝望,眼看着罗马实力的逐渐恢复,汉尼拔只得寄希望于让哈斯得鲁巴向他靠拢了。然而,哈斯德鲁巴送给汉尼拔的信却被罗马截获,尽管他指挥卓越,但是由于罗马事先安排周密,最后还是战败,他只得冲向敌阵以身殉国。汉尼拔不仅失去了最深爱的兄弟更失去了得到增援的最后机会。小西庇阿在西班牙赢得彻底胜利后开始向北非的迦太基本土进军,汉尼拔最终被召回,这就彻底决定了迦太基必将覆灭的命运。
三、迦太基的民族性毁灭了汉尼拔家族的军事天才
综上所述,汉尼拔在坎尼会战后能否获得相应的增援成了决定迦太基能否彻底征服罗马的关键。然而,迦太基长老会议却不愿意尽力援助汉尼拔尽早结束战争。但是正如蒙森[2]92所评价的那样:“这种援助本是他的祖国足有余力的”。所以,单单是援助问题本身并不是造成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失败的根本原因,西庇阿家族在西班牙的“间接战略”的成功也仅是一个外部因素而已,就算如此迦太基仍可以不断向意大利派出援军。因此,必须透过这一问题来分析其背后的根源——迦太基的民族性。
(一)迦太基民族的起源决定了其民族特性
迦太基人属于闪米特人,他们所居住的小亚细亚、叙利亚高地和埃及环绕的海岸区被称之为“迦南(Canaan)”,希腊语为“腓基尼(Phoenike)”,意为“紫色的土地”。这里濒临两河流域,土地肥沃,适合于农耕。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物产丰富,优良木材和金属矿产资源极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成长。这一地区可以为农业耕作和商业贸易都提供极好的条件。此外古代地中海地带的商业繁荣更是为“迦南”地区的贸易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环境,再加上天然的良港和造船业与航海业的发展,使得腓基尼人完全醉心于商业贸易与海外殖民。
公元前813年,一队腓基尼的船队到达了今北非突尼斯地区,这些闪族人的新殖民者建立了被称为“新城”的地方,希腊人改称其为“迦其东(Karchedon)”,后来罗马人又改称为“迦太基(Carthage)”。起初迦太基人还向当地的土著交纳租金,后来先是停止缴租,进而发展到勒索他们进贡甚至将他们作为奴隶在其土地上劳动。迦太基人也像其亚洲祖先一样醉心于贸易来换取他国的商品,“他们带着满载货物的骡子,向东向西,并越过撒哈拉沙漠,去觅取象、象牙、黄金或奴隶。他们的巨大帆船,载着货物,往来于亚洲与不列颠之间约100个港口[4]49……”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迦太基人的祖先闪族人是以务农与经商为本的,尤其以商业贸易为其根本,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他们更感兴趣的事了。而迦太基民族则是起源于来自腓基尼的一批商业殖民者,在没有大的外力压迫下,实质上是靠金钱利益而结合起来的一个民族。地中海天然的适合开展商业贸易的地理条件又进一步使得迦太基民族成为“商业的奴隶”。
(二)迦太基民族特性的表现
1. 拜物贪财
迦太基人既务农又经商,但经商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农业则逐渐形成了以获利为目的的大农庄。他们酷爱贸易,甚至还在迦太基地区发行纸币。希腊历史学家波力比阿说:“在迦太基,凡是不能获利的事,都认为是可耻的。”迦太基人见利忘义的程度达到了顶峰,罗马人广泛流传的一句话“迦太基人的信用”是对其最为贴切的讽刺。因此迦太基民族全然缺乏一种民族精神,有如希腊与罗马那样能够给予临近民族以感染和吸引,甚至同化的力量。
在迦太基,战争完全是富商们大笔的金钱投机生意。为了金钱,迦太基的雇佣军队可以随时出卖甚至背叛自己的将军,将军也可以随时出卖自己的部下。这些雇佣军没有爱国观念,只为自私和金钱而战。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迦太基还发生了雇佣军因军饷问题的叛乱,一度使腐败的迦太基政府摇摇欲坠,最终被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镇压[2]38-62。金钱的投机在政治上同样有反映,在选举长老会议的过程中公开的贿赂选举已经成为固定的规则,没有钱的人是无法进入政治上层的。这种求财拜富的体制使得迦太基的上层建筑从一开始就腐烂不堪。他们中的一些长老在罗马、希腊、西班牙、高卢等地区都有大笔的生意和财务,当战争会影响到这些人的金钱利益时自然就会产生如汉诺家族那样的反对派了,他们不仅百般阻挠对汉尼拔的援助,而且甚至与罗马人暗中勾通以确保其经济利益,从而一步步毁灭汉尼拔千辛万苦在意大利建立的功业。
2. 缺乏尚武精神
迦太基是一个极其不尚武的民族,能在这样的民族中产生巴卡家族这样的满门忠烈以及汉尼拔这么伟大的军事天才可以说是历史的一种讽刺。迦太基人宁可过和平商人的生活也不愿意从事征战,在他们看来,跟其他国家做买卖,远比在遥远的地方征服领土、缓慢而艰难地从事殖民工作更为重要,跟竞争对手他们也尽量避免战争。迦太基政府虽然极力诱导公民参军,却无法让手艺人与制造业者产生农夫的精气,也无法克服腓基尼人的厌战情绪[2]28-37。迦太基的商业者虽然希望进行扩张战争以扩大他们的商业利益,但自己却不愿意加入战争的队伍,而迦太基的农耕者则认为战争耗费国力,更不愿参军入伍。正因为如此,他们大量雇佣外族人作战。迦太基公民并不以从军为荣,在军队中具有迦太基公民资格的战士占不到1%。他们没有对祖国的忠诚和感情,害怕战场上的拼杀,害怕在战斗中牺牲,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就是为赚取大笔的财富。哪怕在祖国遭受灭顶之灾时,也难以动员起有足够数量规模的军队。与此相反,罗马则是一个极其尚武的民族,在他们看来战争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因此奴隶是不允许从军的,尽管从军作战会面临死亡的威胁。罗马的兵源来自全体公民,他们怀着对祖国的热诚和对军人荣誉的追求,甚至自费购买武器。因此罗马步兵战斗意志坚定,战斗力强悍,纪律严明,几乎不用指挥便能在任何战场环境下变换战斗队形,伸缩自如。即便是汉尼拔也在坎尼之役中充分领教了罗马军的顽强。
3. 缺乏民族凝聚力
正如前文所述,迦太基从本质上是靠金钱利益而结合起来的这样一个民族。迦太基公民对国事全然处于消极态度。对长老会议提交议案进行表决的公民大会,也几乎流于形式。如果有人要推翻迦太基政府,公民中几乎不会有反对意见的。在雇佣兵叛乱期间,迦太基公民竟然大部分都站在了雇佣兵一边,甚至为他们的叛乱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迦太基政府也总是无法精诚团结,在关键时刻,一群人总会受到来自另一群人的阻挠,即便是在国家最为危机的时刻。这些人只想着自己的私利,死于安乐。在迦太基政府内部,党派纷争②由来已久。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斗争贯穿了整个三次布匿战争时期。第三次布匿战争前,面对第二次战争留下的不平等条约的耻辱,面对罗马的步步紧逼和提出的无理要求,迦太基政府不是团结一致反抗罗马的欺压,重振国威,而是相互争斗,亲罗马派不惜再次出卖祖国的利益与罗马敌人暗中勾结,最终葬送了迦太基[8]。罗马则完全相反。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公民几次捐献钱财建造海军,最终击败了称雄一世的迦太基舰队。就是到了坎尼会战后罗马并未因此而丧失民族精神,反而达成了空前的团结,人们在为自己失去的亲人表示哀悼的同时将身边的亲人又送上了战场,罗马得以在短时间内又重组了20多个军团。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的实力逐渐恢复并且重新获取了优势。
美国的国际政治学者保罗·肯尼迪[9]在《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一书中论述了国民士气与政治文化在国家大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国民士气和政治文化问题,它不但在战场上重要,而且在民众支持战争目的和承受战争负担的意愿,或者承受和平时期庞大国防力量的代价的意愿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他还转引李德·哈特的话:“人民的志愿精神往往就像拥有较有形的力量形态一样重要。”所以我们便不能理解,拥有如此民族特性与民族精神的迦太基人走向灭亡似乎是历史的必然。
①罗马人蔑称迦太基人为“布尼西亚斯人(Punicus)”,意为无耻的小人、卑鄙的小人。布匿战争就是指对迦太基人即“布尼西亚斯人”的战争。
②第三次布匿战争前也即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分为三个党派:亲罗马派,以汉诺为首;亲马西尼萨派以汉尼拔为首;民主派以哈密尔卡(别号萨谟尼安人)和卡泰罗为首。
[1] 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一卷[M].钮先钟,译.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141-142.
[2] 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M].李斯,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
[3] 李德·哈特.战略论[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4] 威尔·杜兰.恺撒与基督[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3.
[5] 王建吉.古罗马共和国军事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4:102.
[6] 黄晨暇.迦太基亡国史[M].[出版地不详]:中央航空学校, 1937:31.
[7] 苏洪志,刘英伟.迦太基雄狮——一代名将汉尼拔[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151.
[8] 阿庇安.罗马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1997:189-223.
[9] 保罗·肯尼迪.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M].时殷弘,李庆四,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4.
Analysis of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Carthage’s Failure in the Second Punic War
ZHANG Yang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Party School of the Beijing Dongcheng District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10, China)
The Second Punic War i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war between Carthage and Rome for the Mediterranean area’s leadership for a century. After the Battle of Cannae, however, Hannibal, commander of Carthage army, did not advance to Rome, but focused on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alliance of Rome. For many years,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recorded and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is historical phenomenon. Although Hannibal did not get the domestic aid in time and the success of the “indirect strategy” of the Roman Scipio family in Spain, the nationality of Carthage wa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failure of the Second Punic War and the final demise of Carthage.
Punic War; Carthage; Rome; Hannibal; Scipio
K502
A
1009-9115(2021)04-0081-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4.015
2020-09-09
2021-06-01
张杨(1984-),男,四川西充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责任编辑、校对:刘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