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理论下我国农民体育生活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2021-01-09王可王岐富长沙师范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7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农民农村

王可 王岐富 长沙师范学院

治理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的经营管理各种事务方式方法的总和,能够促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在全民健身发展进程当中,农民是我国全民健身体育运动中的特殊群体,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保障逐步提高,针对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在物质生活、社会保障、体育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社会都要给予农民更多的关注。在治理理论发展背景下,要推动各个农村地区协调发展,对农村体育生活的设施建设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更好的给予农民一定的体育生活保障,不仅要保障农民的物质生活,而且要满足农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以下就探讨了治理理论下我国农民体育生活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状况

自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以来,农民的健康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如何解决伴随而来的农民体育生活保障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得到了很多相关的数据,以长沙市为例,对100 名农村进行了随机的访谈,将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农民在参与日常体育活动中,多呈现出项目简单化的特点,多数农民以简单化项目为主,而针对相关较等级高的项目人数相对很少。其中选择广场舞人数占总人数27%,篮球羽毛球等球类活动28.4%,选择跑步的占59%,但是农民日常参与体育活动多数是农田,公路边以及工地和附近的空地为主。其中农田占总人数75%,选择公路边占总人数5%:选择工地或附近空地人数10%。去专门体育场地参与体育生活的只占总人数的10%。农民认为体育健身是有必要的占25%,而有88%以上的农民觉得生产劳动胜过一切体育活动,而没有必要参与锻炼,觉得体育锻炼是城里人的“玩意”。由此可见,农民影响农民参与体育活动锻炼因素是多方面的,想要引导农民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

二、治理理论下构建农民体育生活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健身意识开始有所增强。只有通过构建农民体育生活保障体系,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假入我们不制定出、农民体育生活保障体系,那么当我们在想要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时候,就不会知道农村的居民怎样看待体育生活的,也就无法根据农民的实际体育需要,去开展农村体育发展与建设。我们只有制定出农民体育生活保障体系,才能在构建农民体育生活体系当中,判别出我们现在在何处,正在向何处出发。才能用正确的方式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满足农民的体育健身需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地享受参与体育健身的快乐,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治理理论下农村体育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体育发展差距严重

从目前的政策来看,国家一直坚持治理多元化的理论,国家根据不同地方的制定不同的治理方案,但是在农村治理上,对农村的居民的物质生活比较重视,而且农民的物质生面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但是农民在体育文化生活权力等精神生活就和城市居民有着巨大的差距,城市中的健身房也越来越多,城市居民有着朝九晚五的工作和全民健身的生活方式,而农民工作的时间不固定,农忙只是短时间的,但是光指望种地是无法保障农民的正常生活的,大部分的农民忙完农活以后,还要外出打工或是在当地干一些零活挣钱补贴家用,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这就和城市人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二)政府的主导力不够,措施不到位

政府是农民体育生活保障的基础。政府对农村的治理并不是设置一条规则、组织一场活动就能解决农村现有问题的,政府对农村的治理是一个过程,要有实施方案、过程、结果。农民体育生活的设施建设本就是政府负责的,在解决农民体育生活问题上要坚持以政府为主的思路、政策、实施方案,政府应该强力干预和保障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其他的相关部门应该做好配合工作,规划、建设、财政、场地、设备等都应该有统一的流程,能够按计划实施工作。但是,根据政府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对这些精神文明建设无暇顾及,主导力不够,措施不到位,就造成了农民体育文化现状难以得到改变,缺乏精神文明建设。

(三)政府注重度不够,资源无法共享

在城市内的一些小区内都有建设基本的健身器材,而且临近学校、企业单位、公园的小区居民都有公共的或者闲置的体育健身的资源,能够很好地做到资源共享,能弥补健身设备不全的问题,同时也有不少专业的社会体育团体机构,为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做指导。但是现在的农村基本的健身器材很少,城市内良好公共资源对农民也来说也无法实现共享。农村的很多健身体育运动,也都是由个别农民自发组织的,形式比较的松散,而一些城市内的一些社会体育组织团体不能深入农村,去充分地发挥出其引领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作用,这就是因为在没有相关部分的引导下他们不会主动地介入到农村体育生活当中去。部分农民对于体育生活参与度也不够、关注度低,制约了农民体育生活的发展。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村人民自身的原因。

(四)信息服务不对称,管理无序化

信息服务是农民体育生活保障的推动力,虽然目前农村的改革现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体育建设方面却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不能做到协调一致,而且农民对有关体育设施建设的了解以及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十分了解,在体育权力受到侵害后怎样解决问题的渠道并不清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虽然很多村庄也贴了体育宣传海报,建设了简单的健身器材,但大都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做的,缺乏主动性,处于被动盲目的状态。同时在农村也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体育管理、服务机构,没有专门的体育指导人员、工作人员,导致农村的体育生活的管理无序,开展困难。

四、治理理论下我国农民体育生活保障体系构建方案

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式下,国家正在积极开展人民体育健身,但是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三化”进程要加速的问题,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改革农村体育文化的传播机制,促进体育设施的建设等加快农村改革的步伐,才能给农民的体育生活一定的保障基础。

(一)应不断增强农民的体育意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体育建设不完善,尤其是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还有着自己村落的思想意识形态,不愿意接收新的信息文化。农村人民都高度重视农业的生产,对体育锻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大部分农民认为每天在田间劳作同样是锻炼身体,没有必要再额外的通过体育锻炼或者参与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同样,农民认为身体健康的标志就是身体无病,缺少锻炼身体的意识。因此,当前要加大体育文化宣传,以不断增强农民的体育意识,如可以利用(农村广播、电视机、海报、传单等进行体育健身宣传),让农民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体育健身的观念,纠正农民对体育建设的错误认识,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体育锻炼。

(二)农村体育建设要符合农情

在治理理论的引导下,我们通过全面的、全方位的构建高效的农民体育生活保障体系,来为农民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在农村体育建设要以“立足农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来进行实施。农村体育场建设要根据国家引导来进行方案的制定,并且要有政府支持、农民参与。在农村体育建设的过程中,要贴近村民生活,方便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在器材的选择上要选用一些小型实用、经济实惠、长久地在农民支付能力范围之内,而且建设的场地要是开放的、便于管理和维护。农村体育项目的研制要便于实施、有民族村落特色性、体现民风、民俗。要多组织一些农民比较喜闻乐见的、有趣味性、娱乐性强和节日文化性强的农村体育活动,以吸引农民群众能融入其中。同时还要多积极组织一些以新农村文化、新体育生活为主体的活动,以激发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让农民群众在参与这些体育活动当中不断促进身心健康。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民体育生活保障体系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党和政府也开始加强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始关怀农民对体育生活的要求,并加大了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治理力度,这些对促进农民体育事业,改善大众身心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健康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去积极构建农民体育生活保障体系,才能为农民体育生活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构筑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