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地位、作用和实施方案研究

2021-01-09康建荣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

体育风尚 2021年7期
关键词:武者弘扬层面

康建荣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

从1840年开始,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精神受到了阻碍与稀释,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的西化取向、功利化特色显著等,让社会发展陷入于“整合困境”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重拾民族信仰与民族精神显得极有必要,而关于具体应当如何重拾的问题,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将武术与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结合起来,用前者所具有的技术、道德、精神几个层面特色,成为后者感受与沉淀的助力,是一项未来可期的有益做法。

一、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的地位

民族精神来源于民族实践活动,且可以表现出民族成员的深层心理及整体性格,同时在绝大多数时候为民族成员所普遍认可与接受,是不可忽视的指导民族成员行为的重要精神依托力量。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进程中的精华,它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生命力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与此同时,中国武术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肢体运动,而是包蕴了个体作为中华民族整体组成部分的各种素质与精神,所以称之为中国人的显著标志,它不但使个体拥有强健的体魄,而且从个体到整体都能显现出意志品质方面的无畏态度,有着其他文化形式所无可取代的地位。这种地位的显著特点在于武术与民族精神的共性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而民族精神大厦耸立,恰恰离不开武术这种地位独特的文化形式促进。

二、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的作用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提出:中华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是十分鲜明的。我们也可以据此认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下,一些武术运动形式,同样十分强调武德,这正可谓之中国武术的突出特色。自孔子倡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观点以后,中国体育特别是具体的中国武术便具有了重礼崇德的特点,其本身便成为“礼”与“德”的特殊表现形式,是臻于“仁”的理想的必然手段。中国武术界也便自始至终都非常关注“崇武尚德”目标的实现效果。《永春白鹤掌·拳谱》中说:“不信者不传,无礼者不教。”,以及《论拳术内外家之别》中,八卦拳名家孙禄堂所说的“拳术中亦重中和,亦重仁义”等,均属此观念下的具体实施原则。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武术正可以发挥出其所具有的“崇武尚德”作用,使武术培养与民族精神培育同步进行,让习武目标中的强健体魄、修身养性、振奋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延伸到民族精神培育的层面上去。另外,我们知道:在中华武德精神的影响之下,武术技术传授、传承过程之中,非常注重尊师重道传统的维扩,还有对于习武者的道德评价,所以产生了诸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师徒传承体系,在进行现代武术教育培训时,虽然不必完全照搬传统教育形式,但其伦理关系精神内核的存在,同样可以使民族精神置于深厚的感情基础土壤之内。为此,对习武者品德的看重,和对民族精神培养目标的重视,将被整合在一起,使武术传承者的道德情操培养视同为民族精神中的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二者可以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的实施方案

在进行武术弘扬与培育时,主要途径包括两种,其一是对武术教学内容体系的完善,此时应当突出武术本身的技击特质,使其中的功法、套路、对练、器械等形式、价值、意义得到彰显,让习武者对武术产生全面而具体的认知,明确武术上述功法、套路等内容,恰足以成为武术文化与民族精神传承的基础。其二则是对多种形式结合的实践,以便让习武者处在更为良好的育人环境之内,利用常规体系之外的课外训练活动、竞赛活动等,弥补一般武术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不足问题,让习武者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视域内提升自我技术水平与竞技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于武术精神内涵的认知与领悟。总的说来,我们认为,可以将武术视同为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并分别从技术、武德与精神几个层面进行传承,且在传承的同时保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用的发挥,这是具体实施方案的要点所在。

(一)武术技术

首先,关于武术技术层面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方案,我们需要注意到武术技术层面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像武术器材、运动场地、武术服装、技术技能等,都可以展现出地域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调。在进行武术教学与武术指导时,教师可以把运动技术所传承的内容进行体系化讲解。与此同时,在武术运动形式中还可以分别提炼出搏斗运动、套路运动方法;单练、对练与共练形式。另外,像搏斗运动中的短兵、散打及推手等,又可以分别自成体系,从每一体系中发现井然有序的流传内容,这些做法无一不与民族精神相得益彰。再者,像武术技击时势必会涉及攻防应用的知识,其中像套路、散打等形式的训练,都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在进行武术教学时,很多指导者往往侧重于健身作用的达成,而忽视了武术天然具有的技击特征,实际上,忽视技击而只空谈健身、修心,会使习武者对武术产生误解,同样无法起到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效果。因而我们完全可以说,在指导武术训练时,应当同步关注技术层面中的健身技术与攻防技术,并适当增加攻防技术的应用比重,使之作为武术课程基础的地位得到巩固,且让攻防技术的形式载体更好地为民族精神养成而服务,成为后者的有力保障。

(二)武术道德

其次,关于武术道德层面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方案,我们需要注意到,它属于武术文化的中间层面,其中所涉及的内容有社会理论、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的认知等,在进行武术教学指导时,需要让传统武术礼仪与武德的内容得到重视,也就是做到古人所说的“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在数千年的武术传承与发展历史进程中,一向将礼仪与武技等量齐观,十分推崇武德的落实,这一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儒家仁学相统一的,也就是武术训练指导中,同样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等方面内容,武德一方面是所有参与武术活动者所应当遵循的公共体育道德,另一方面也是武术工作者进行教学、训练与竞赛的共通伦理规范。从这个角度上讲,进行武术课程教学以及武术行为指导,明理与辨德,让武德在传承下去的同时,成为民族精神的弘扬的一种特殊形式,便再自然不过了。而具体的武术教学也便恰可以根据本门类武术的基本特点及教学规律,并参考习武者的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给其提供武德教育的机会,帮助其端正习武动机。事实证明,将这方面的工作做好,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将自然拥有从技术向精神层面过渡的动力。

(三)武术精神

最后,关于武术精神层面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方案,应当是实施方案中的关键一环。对于武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精神而言,其与理论上的文化心态概念如出一辙,其中将有可能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道德情操、审美习惯等。在精神层面,通过武术传承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核心内容。此时,武术训练指导者需要意识到,前述技术层面与道德层面的内容是显性的,而精神层面的内容是隐性的,因此对武术精神乃至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应当以显性技术与道德为载体,逐步渗透、逐步过渡,从而自然而然地将民族文化优秀基因传承下去。而实践中若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有“功到自然成”的信念,在终身修炼、持续修炼中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做到俗语所说的“拳不离手”。

同时,由于武术教学、训练、指导的对象涉及面很广,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受教育程度者将会因为长期习武而取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因此,要注意利用武术教学指导,培养不同群体的精神,比如对于在校学生而言,遇到困难与挫折能够坚持不懈的精神便值得提倡,而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的品格,也非常有锤炼的必要性。关于如何保证不同层次习武者得到由武术精神到民族精神的自然转化,笔者认为,有两项工作必须要做好,其一是利用平台展现出传统武术的优越性,包括充分汲取西方体育中的成功经验,并考虑到中国发展的时代特色,加深对于传统武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二是优化传统武术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体路径融合方式,包括大量影视、书籍、网络等项内容的及时介入,以及教学、训练、竞技过程中的精神内涵挖掘等。

另外,笔者认为,武术精神是武术能够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最后层次,而在此层次之中,武术精神还可以细化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在于习武个体的和武德修养,其中可能有尊师重道、孝悌仁义、由技而道、德艺双修等项内容;第二部分在于个人在集体中的奉献等道德观念,包括以武会友、扶危济贫,锄强扶弱等,而匡扶正义、见义勇为等,更是与民族精神中值得提倡的、具有现代价值理念的内容如出一辙;第三部分在于爱国主义精神,从宋代的精忠报国,到清末的强种御侮,以及各武术流派一贯传承的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等,都是这一部分的具体体现。

四、结语

从本质上讲,武术拥有价值多元化的特征,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在武术理论与实践中提取民族精神,便需要照顾到此种多元化特征,从技术、道德与精神几个层面循序渐进地进行考量。而在此之前,关于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地位、作用分析,则可以为武术在不同层面的民族精神提取提供理论支持与方向指导,从而真正以教育环境及教育氛围为依托,走向教学、训练与竞赛三位一体的民族精神弘扬之路。

猜你喜欢

武者弘扬层面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体系下的武者悲哀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飞檐走壁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