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例幼儿急疹患儿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2021-01-09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102300刘展
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102300)刘展
幼儿急疹是由人类单纯疱疹病毒6型(HHV-6)、7型(HHV-7)侵入体内造成感染出现的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1]。该病的典型特征是出疹前高热,热退疹出。由于出疹前无特异症状及体征,容易造成漏诊、误诊且高热易给患儿家属带来恐慌[2]。为进一步讨论本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方法,以130例幼儿急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幼儿急疹患儿130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中关于幼儿急疹的诊断标准:①发热3~5天,体温≥39℃;②热退疹出,一般在发热缓解后12~24h出疹,皮疹为淡红色丘疹,持续3~4d后,皮疹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130例患儿中男69例,女61例;年龄最小的21天,最大的3岁1个月。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儿家属知情、同意。1.2 治疗方法 幼儿急疹患儿采取临床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惊厥者给予地西泮注射液;咳嗽者给予氨溴特罗口服液;腹泻者给予口服蒙脱石散,同时给予口服补液盐Ⅲ;合并细菌感染患儿静滴抗生素,上述药物在服用过程中严格按照医嘱和说明书。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 130例患儿中,6个月以下25例(19.23%),6个月~1岁的87例(66.92%),1~2岁的15例(11.54%),2岁以上的3例(2.31%)。
2.2 临床特征 所有患儿均存在发热症状,高热(T≥39℃)101例(77.69%),发热持续2~5天,热退后<24h出疹99例(76.15%),热退24~48h内出疹27例(20.77%),热退>48h内出疹4例(3.08%);出疹停止1d后,疹退78例(60%),2d后47例(36.15%),3d后5例(3.85%)。出现热性惊厥19例(14.62%)。48例(36.92%)患儿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55例(42.31%)患儿伴有咳嗽、流涕、鼻塞等呼吸系统症状,症状较轻微。107例患儿在出疹过程中出现轻度烦躁,喜家长抱等症状。咽部充血113例(86.92%),枕后及耳后淋巴结肿大41例(31.54%)。皮疹分布于面、颈、躯干,四肢少见,皮疹开始为红色针尖大小,后为鲜红色,不规则斑丘疹,1~5mm大小,压之褪色,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和脱屑。
2.3 辅助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 <4.0×109/L共49例(37.69%),(4.0~9.5)×109/L共60例(46.15%),>9.5×109/L共21例(16.15%)。单核细胞百分比3%~10%共27例(20.77%),11%~14%共41例(31.54),>14%共62例(47.69%)。C反应蛋白正常112例(86.15%),轻度增高18例(13.85%)。胸部正位片示纹理增多7例(5.38%)。
3 讨论
幼儿急疹占发热出疹性疾病45%,多见于6~18个月的婴幼儿[4]。该病的发病无季节、性别、环境优劣的差异,一般病情较轻;但由于HHV-6易对多个系统造成损伤,临床治疗时应引起重视[5][6]。同时低龄患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抑制力较差,也会对患儿大脑造成较大影响,引起高热惊厥,因此,应关注本病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对幼儿急疹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年龄分布进行分析。临床症状:幼儿急疹的典型特征为热退疹出,一般2~3d内即可自行消退,且疹退后一般无后遗症发生。年龄分布:在6个月以下的幼儿急疹患儿共25例(19.23%),多以6个月~1岁为主,分析原因:可能与出生后6个月来自母体获得的非特异性IgG抗体的减少密切相关[7];且患儿多为散在病例,在患病前均无明显的幼儿急疹患儿密切接触史,所以作者认为,幼儿急疹的传播途径可能来自目前的唾液。
本研究中出现热性惊厥19例(14.62%)且呈反复性发作,体温范围38℃~40℃,严重的患儿出现双眼上翻、牙冠紧闭、大小便失禁甚至丧失意识,患儿一旦出现惊厥,应立即解开患儿衣服,使患儿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通畅。李爱月等[8]研究发现,引起幼儿急疹热性惊厥首次发作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首次发作年龄、低铁、剖宫产、低钠及热性惊厥家族史。因此,应根据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预防。幼儿急疹的辅助检查项目中,外周白细胞改变少,C反应蛋白绝大多数正常。此外,单核细胞明显升高,尤其是单核细胞百分比>14%的患儿,其幼儿急疹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这对提前考虑此病以及在患儿持续高热期间安抚家长情绪上有一定作用。
总之,对2岁以下小儿,尤其是6个月~1岁患儿,单纯发热性疾病要考虑为幼儿急疹的可能,并且尽可能采取措施,预防幼儿急疹高热惊厥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