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闽楷模“洋林精神”

2021-01-09刘建波

福建林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林农杉木林场

文/刘建波

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组培苗移栽 郑仁华摄

8 月20 日是一个值得务林人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福建省委宣传部举行了“洋林精神”发布会和报告会。福建林业人沸腾了,纷纷奔走相告,即使不能到现场观看的干部职工也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怀着激动的心情,拿起了手机,看起了融媒体平台直播。宣讲团人员声情并茂的演讲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人。

60 多年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一棵杉木做到底,持之以恒,创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骄人业绩,形成了“坚守初心,赤诚奉献,久久为功,科研报国”的“洋林精神”。去年,12 月8 日,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与时任国家林草局张建龙局长座谈时指出,“洋林精神”值得学习弘扬,希望国家林草局和福建一起宣传推广。

这也是继谷文昌之后福建林业系统涌现出的又一个先进典型。山旮旯飞出了金凤凰,“洋林精神”从偏僻的深山里走向了全省。

“洋林精神”是“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奋斗历程

60 余年豪情壮志,一代代洋林人听党召唤,来到闽北大山,以场为家、以林为业,开创了我国杉木良种选育的先河。创业的艰难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老场长李寿茂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大学生,刚刚工作时没有房子,只能租农民的房子。到结婚时也还是没有婚房,只好利用工区两栋破旧房子中间的过道,加上隔板,叠几块砖当床脚,铺两块木板当床板,上面扯一块塑料布遮风挡雨,就这样度过了“洞房花烛夜”。科研人员就是在如此偏僻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开展科研,坚持了60 余年,很多人就这样在大山工作了一辈子,献出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有的人还献完青春,献子孙,很多洋林人的后代接过了父辈的旗帜,继续奋斗在科研基层一线。

再苦都要搞科研,再难也要支持科研。科研需要林地,场里优先腾挪;科研需要设备,经费优先保障;科研需要力量,人员优先安排。上世纪90 年代,市场经济疲软,林场连工资都发不出来,部分职工对花大钱却没有经济效益的科研意见很大,而杉木试验林材质好,可以用作特殊用材,市场价格相当可观。对此,不仅一些职工强烈要求立即砍掉试验林以解燃眉之急,甚至少数领导也存在误区,意见分歧很大,场党委连夜召开扩大会议,统一思想、研究对策,一方面做了大量的思想解释工作,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工资按照“先退休、再职工、最后党员干部”发放,并想尽办法压缩开支,终于保住了这片试验林,保住了多年的科研心血,保住了杉木育种科研的最重要的血脉。此后林场形成一条铁律:再穷也不能吃子孙饭!谁砍了试验林谁就是千古罪人!如今,这片1000多亩的试验林已经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杉木种质资源库。

“洋林精神”是“甘于寂寞守深山”的奉献之歌

杉木研究周期很漫长,一轮研究至少需要15 年,科研人员付出了难以想象的汗水。一代代洋林人以饱满的热情,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一次又一次考验,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科研团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磨砺,在磨砺中发展,守得住青山,耐得住寂寞,日积月累,辛勤付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们锲而不舍,日积月累,一代推进一代、一代胜过一代,构建了1 至4 代的完整育种群体,收集、保存各类优良种质材料4100 多份,成为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杉木种质资源库。杉木育种最关键环节是授粉,而最佳授粉时机一般在春节前后,科研人员每年都要牺牲春节假期上山授粉,60 多年都是这样坚持下来的。据老科研人员刘大林回忆,有一年大年三十,正好碰上霜冻。山上的她们在极度寒冷的天气里忘我地工作着,手脚都被冻僵了。山下的老乡们正在暖暖的房间里忙碌着各种美食,炸年糕、炖鸡鸭、煮肉丸……大家想到今天是除夕,是万家团聚的日子,肚子开始不争气地咕咕叫起来。突然,鞭炮响起来了,过年的喧闹声从山下传到了山上,美食的香味也仿佛透过树林穿越到了山上。天气好像更冷了,肚子好像更饿了,她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温暖的家。一位刚毕业的小队员才十几岁,实在忍受不住这剧烈的反差,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在她的感染下,很多队员也跟着流出了委曲的眼泪,但是大家没有一个人退缩,坚持高质量完成了科研。

一代代“洋林人”前赴后继、献身科研,即使是很平凡的普通工人也留下了不平凡的故事。2009 年2 月,林场工人郑斌林爬上6 米多高的杉木,突然,树枝折断,他重重的摔到地上,脊椎粉碎性骨折。经过50 多天的治疗,他身上永久多了一块钢板。身体稍有好转,郑斌林就主动请战:“我身体好着呢,不就多了一块钢板吗。”从此,“钢板工人”就在林场叫开来。福建省林业局局长陈照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起“洋林人”如数家珍:像“钢板工人”这样的典型很多,有舍小家顾大家的薛玉和;有长期爬山爬树搞科研、手脚关节严重变形的“变形金刚”苏玉南;有上山主动为他人开路,被称为“扫露水阿广”的郭厥广;有自学成才的“嫁接能手”吴昌强等。

“洋林精神”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科技攀登

60 余年沧海桑田,一代代“洋林人”始终坚持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持续60 多年不间断开展林木良种选育科技攻关,始终占领着杉木育种科技攻关制高点,持续让福建杉木育种事业领跑世界。杉木育种先驱陈岳武为了保证选优质量自己动手摘球果、挑穗条;为了保证授粉质量,多次在林场过春节。1985年,陈岳武积劳成疾病逝,他的部分骨灰就埋在了他深爱的林场,给后人留下了“骨灰埋青山”的科研文化传承。杉木育种专家施季森等多名科研人员在南山工区突遇山洪爆发,路毁了,通讯断了,被困30 多天。最后粮食也吃光了,不得已,到地里拔开花的萝卜充饥,这平常都是农民用来喂猪的。还有女大学生刘大林,为了科研事业,练就了一项“巾帼不让须眉”的本领,那就是爬树,男同事也爬不过她,被林场人称为“爬树女状元”。但是她的爬树经验令人潸然泪下:杉木叶刺很尖,不小心被扎到,钻心地痛,刘大林的经验就是用胳膊紧紧贴住树干,时间长了,胳膊麻木,就不怎么疼了,爬树也就更快了。

福建洋口国有林场始终坚持科技立场,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与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等单位合作组成杉木科研攻关团队,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紧盯一流目标,第一代重点突破了杉木产量问题,第二代重点解决了杉木质量问题,第三代重点攻关了杉木推广问题,第四代重点研究杉木抗病虫害等问题。洋口林场先后开展的130 多项科研项目,有28 项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重大成果奖,其中“杉木第一代种子园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198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洋口林场科学研究的人员中,有2 名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 名成为林业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先后荣获首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全国唯一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被誉为“中国杉木育种的摇篮”。

“洋林精神”更是“大山深处写忠诚”的责任担当

60 余年埋头苦干,一代代洋林人坚持人民至上,无怨无悔长年扎根闽北大山,扎实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为生产提供大量的杉木良种壮苗,建成我国规模最大、品质最优、品种最全、辐射范围最广的杉木良种苗生产基地,产生遗传增益经济价值近千亿元,为全国杉木扩量提质增效做出重要贡献。

今天的洋口林场,已成为林农的“致富场”。从种苗到营造林,从抚育间伐到主伐择伐,从不炼山造林到定株经营,从来场培训到务工实践等等,在林场培训和务工过的林农回到村里都成了“林业专家”。在林场示范带动下,林农自发地跟着林场学、跟着林场干,改变了以往一些“砍大留小、砍优留劣”等做法,学到了新的林业知识和技能,每年经济效益增益约20%。林场采用“林场+基地+农户”及“林场+农户”的模式,以5 ~10 亩为单位,将杉木育苗基地承包给贫困户,增加林农经济收入。为解决林农资金短缺问题,在育苗前期,提前预支育苗投入费用,次年再结算。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场累计为周边群众提供约7200 个就业岗位,增加收入约1.2 亿元,有力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林农杉木林场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杉木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杉木萌芽更新关键技术
杉木育苗化学防除杂草技术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苗、种植技术及其生态学意义
林场住宅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