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慢新闻”的地方实践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01-09王超群

新闻前哨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深度受众

◎丁 馨 王超群

“慢新闻”这一概念起源于2007 年2 月英国政治文化刊物《前景》,参照反快餐文化、提倡简单和健康饮食的慢餐运动而来。“慢新闻”的主张是,我们做新闻,但不迎合读者,而是以质量赢得读者的信任。 它是对现代主流媒体追求效率的快新闻、即时报道的反思。[1]

中国的慢新闻得以实践, 一方面是依赖于数字新闻时代受众的需求变化。数字新闻时代快新闻占据主流,过于追求速度的模式造成新闻行业生产内容的质量大大降低。 错误报道、片面报道层出不穷,“快”的盛宴很快过去,受众对新闻深度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得益于饱含新闻理想的业界人士革新推动, 慢新闻是新闻从业者在种种新困境下的全新的探索,涉及到新闻价值、新闻叙事、新闻生产方式和市场出路等方面。[2]学者林玮定义慢新闻为:“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方调查,完整、深刻地揭示其原因、结果、趋势与影响,以故事讲述的手法,唤起受众的反思与同情。 ”[3]

一、慢新闻的中国地方实践及其特色模式

在中国, 比较典型并得到一定关注度的慢新闻实践有文艺副刊模式的金陵晚报,深度报道模式的重庆晚报、辟谣模式的映象网等。

1.金陵晚报:文艺副刊模式

早在2011 年6 月,金陵晚报就推出“慢新闻工作室”的微博,并一度创设慢新闻专版,成为国内首个慢新闻实践的报纸。慢新闻专版虽挂以慢新闻的由头,但具体的报道却并不是新闻事件,而更类似于文学气息浓厚的文艺作品,比如2013 年1 月12 日的《到城墙根住一晚》、《私奔》,其网上发布的征稿令言“写过小清新,也写过重口味,写过平凡人的小情怀,也写过惊心动魄的故事……”金陵晚报以“因为慢,所以深刻”为出发点,强调“慢,是一种态度”,试图从快时代中杀出一条关于慢的“血路”,然而遗憾的是金陵晚报并未引起有效的反响,其实践不久便无疾而终,到今天,不仅“慢新闻工作室”的微博ID 已被注销,报纸的慢新闻板块也已经被取缔。

2.重庆晚报:地方深度报道模式

2016 年12 月20 日,重庆晚报慢新闻作为国内首个专属慢新闻APP 上线。 重庆晚报总编辑陈兵指出,“慢”有两层含义,一是慢工出细活,以匠人之心做新闻,二是要做“让人用心从头到尾读完的新闻”。[4]

主打的慢新闻板块重点打造两类新闻: 人物深度报道和调查报道。 每篇报道5000 字到10000 字不等,以讲故事的形式阐述一类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首先,人物深度报道的题材选择主要是川渝地区平凡人的不平凡事, 故事呈现出“人性的温度”。比如曾报道过的人物新闻《重庆88 岁“拾荒校长” 捐百万助学 一件衣服穿20 年》、《92 岁老律师仍在出庭,免费帮人打官司“只要我还活着一天,就要为正义呐喊”》,在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共鸣。 其次,调查报道的题材选择主要是川渝地区各行各业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比如《同康路1 号,请求永不出发》的两万字深度报道,聚焦重庆刑警总队法医科的职场故事, 由记者跟随法医出现场历时7 个月时间完成;《你吃的竹笋从天上来》,则通过记者攀爬“天梯”一眼笋农艰辛。

重庆晚报慢新闻采取独特的采编制度: 让有丰富采访经验的主任记者冲在慢新闻采访第一线, 凡是在慢新闻旗下各渠道分发的稿件, 讲获得高额稿费, 每篇稿件至少1000 元,最高稿费单篇可达到1 万元。[5]目的是为了让记者们摆脱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的束缚,最大限度解放创造力。在APP 营销方面, 慢新闻采用移动新媒体环境下的流量思维探索契合受众心理的模式, 首先重庆晚报与重庆爱心抗癌互助会合作,读者用阅读点击获得的钱,在重庆爱心抗癌互助会等慈善公益使用;入会读者如果患病,可以得到医保救助和慢新闻的传播。 这一策略赢得了相当多用户的支持和关注,并形成良好的社会评价。

自创办以来, 慢新闻APP 总下载量达到172 万,2018年慢新闻的报道登上今日头条、 腾讯新闻等各大平台头条主图总计162 次,登上微博热搜62 次。[6]2019 年初,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开启了都市报改革,重报集团关掉慢新闻,并入上游新闻,并在上游新闻开启慢新闻的频道。尽管官方表示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各类新闻报道的发展,但慢新闻APP 的停止更新, 还是明显表现出慢新闻在借助一个更大的媒介平台来庇护自身,其生存环境已岌岌可危。

3.映象网:辟谣新闻模式

映象网是河南广播电视台官方新闻网站,于2017 年6 月正式推出“慢新闻”的栏目,开启了慢新闻的网站探索。映象网“慢新闻”栏目口号是“给真相一点儿时间”,定位为深度辟谣。根据映象网总编辑刘克军的介绍, 选题的确定有三个衡量标准,分别为紧迫性、危害性和传播面,也就是说,越是容易引发网民恐慌的、越是会造成网民物质和精神损害的、越是被各种自媒体疯狂转发的谣言,就越是被纳入选题范畴。

目前映象网“慢新闻”栏目报道的范围广且事件涵盖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有《河南中学生宿舍吃泡面被开除?官方:网传消息不实》、《三门峡机动车不礼让狗被处罚?警方:真相来了》、《李天一在监狱中组乐队? 官方深夜紧急回应》等。辟谣新闻要求有四度:高度、深度、温度和态度。高度就是权威性,由权威人士打假;深度就是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举一反三;温度就是在辟谣的同时要讲究人文关怀;态度就是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映象网慢新闻的采编体制为“兼职制”,让映象网核心采编团队分工兼职合作,有负责监控热度信息,有负责热度筛选,有负责对口求证,有负责编辑,还有负责全媒体分发。但没有具体的奖惩机制。 这种兼职体制使得“慢新闻”栏目更新时间散漫,未成体系,已经发布130 多期,更新时间有时一天几篇新的报道,有时10 多天更新一篇报道,没有形成新闻发布的稳定性,也难以培养受众的阅读习惯。

除了以上三种典型的慢新闻模式, 还有楚天都市报的万象板块、重庆都市报的上游APP 等,中国的慢新闻还在不断地发展中。

二、中国慢新闻实践的问题与根源

三种慢新闻实践模式特色各异,问题也各有不同,但在中国文化语境下, 这些问题又折射出慢新闻在中国实践难以成功的共同根源。

1.充满传统媒体江河日下反思的色彩。 慢新闻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依托于传统媒体, 它是传统媒体下面的一个板块,而不是独立的新闻杂志。在新媒体追逐“短平快”新闻并盈利蒸蒸日上而传统媒体式微的竞争环境下, 传统媒体高举“慢新闻”大旗,大有作为武器与新媒体竞争用户的意味。

2.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经营管理体制,难有超越与创新。慢新闻独立性不强,采编权有限,非常脆弱。 中国原创新闻采编权严格限制在体制内媒体的手中, 而且新闻采编的资金来源也有严格限定,慢新闻不具备生存的法理基础。他们的经营体制要么是“特批稿费”,要么是“无偿兼职”,后者根本无法调动记者的积极性, 前者也只能在资深记者身上做文章,无法培养新生力量投入其中。 正因为如此,有的慢新闻已因不能适应体制而被取缔。

3.表现出在传统媒体内部隔靴搔痒的局促。 慢新闻“品牌化”“精品化”不足。 品牌化不足,体现在空有“慢新闻栏目”,但用户粘性不足,用户对其赞誉度、忠诚度不够。“精品化”不足,体现在没有很有分量的作品,深度报道的选题新闻价值不足,选题的视野较为狭窄,缺乏全球视野和关注全人类命运的磅礴气势,无法生产出像《雪崩》那样有为大家津津乐道甚至获得普利策奖的精品。

三、中国慢新闻的未来发展策略

1.走“众筹”的资金运营之路。 在运营资金来源方面,摒弃时下流行的流量即成功的观念,可采取众筹的方式,让需要的读者为其付费, 生产出一批契合观念相投的用户的高质量新闻,赢得一批固定受众。

2.走“众包”的新闻生产之路。 选择新闻界内优秀的记者和编辑,生产过程适当使用众包,让生产者明白受众想要了解什么,进而对这个明确的方向展开研究,感兴趣的用户继续关注,并进行投资,相当于付费研究。 “慢”并不表示毫无底限的时间延展, 生产者和关注者都需在热点时间发生后立即确定目标,并一步一步继续向下调查,最终生产出大众满意的报道。

3.走“渠道扩展”的平台发布之路。 在慢新闻今后的发展中,可以与音频视频更好的结合,多种形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再辅之以VR、AR 等技术充实新闻本身。在传统新闻中,发表意味着一篇报道的终结, 但是互联网技术下的新闻可以在发表之后,社交媒体利用自身优势,对事实进行补充、修正、讨论,进而促发无数的链接、评论、跟进甚至反转。

注释:

[1]刘自雄、陈黎明:《“慢新闻”的传播理念、地方实践及其发展前景》,《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 年第6 期

[2]夏德元、郑博斐、王一茗:《“慢新闻”,能否成为阅读新潮流》,《传媒评论》2019 年第10 期

[3][4]郭缨:《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型与探索——以《重庆晚报》“慢新闻”客户端为例》,《传媒》2017 年第22 期

[5][6]万鹏:《慢新闻:重庆晚报的一种尝试》,《南方传媒研究》,2019 年第2 期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深度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