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思考
2021-01-08吴惠兰
吴惠兰
关怀关系产生了爱与归属感,人的生命因此得到了呵护和健康成长。人在关怀关系中领悟了生活的意义,使自己的精神家园有了安身立命之地。关怀是社会生活基础性道德价值的核心。关怀对个人的生存发展、对社会的生存发展、对自然生态和人类和平都具有重要价值。学校教育以关怀为取向要求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与方法、师资等方面彰显关怀价值。在教育目标上,构建以关怀为基础的德育目标。在教育原则、方法上,形成关怀取向的德育原则与方法。在师资建设方面,要求培养关怀型教师,形成关怀型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关怀。
一、形成师生对话关系
关怀型师生关系建立在对话关系的基础之上。真正的对话关系包括语言性交流和非语言性交流。非语言性交流比如肢体动作交流、表情交流、文字交流等等。但语言交流是师生对话关系的主要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讨论和谈话是最直接有效建立对话关系的途径。但并非所有的师生交谈都产生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只有师生之间的谈话是出自师生相互理解、共生、合作、成长的意识,以平等、尊重作为其展开的基础,这样的师生交谈才是真正的师生对话。为此,建立师生对话关系,首先是教师不能自视为知识权威者或道德权威者。在教师权威面前,学生感到强大压力而产生懦弱、自卑等心态,不敢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心声,没有你来我往的能量交流,此时,师生之间的谈话仅局限于你说我听的关系,不能形成一种双向沟通的对话关系。其次,师生对话需要师生真诚投入。教师只有展现全部自我的生命状态,学生在这样的教师面前才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惟有真诚,师生双方的灵魂才会打开,处于开放接纳的状态,为双方的精神能量传递做好准备。再次,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谈话和讨论不应预设答案。教师在讨论谈话之前预设了谈话的结果,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缺乏双向的交流沟通,也不能形成对话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谈话如果是双向的交流对话,其结果肯定具有创造性。真正的对话是开放的,没有既定的答案。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为观察的客体,依据学生在对话中的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话方式和对话的内容,以实现更好的双向交流沟通。师生在对话关系中,都作为一个完整的精神个体相遇,进行双向互动式交流交融,而最后实现彼此理解,彼此成长,关怀关系的顺利完成就表现在其中。
二、形成师生我——你关系
师生间的关怀关系是比健康的人与人间的关系更高尚的深层次关系。师生间的关怀关系显然应当建立在更纯粹的我—你关系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的我—你关系中,师生双方都是以一个完整独特的生命主体出现。两个各具独特的需要、思想、情感及作风的主体如何做到共在的我——你关系?显然需要两个个性主体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接纳。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我——你关系显然也是一种包容关系。包容是指在体验审视自我生命的同时体验对方的生命,发现对方生命的独特性,在认同自我生命的同时去认同接纳对方的生命。我—你关系的包容性体现在师生关系中,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把对方视为“你”,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敞开自己的心怀有意识地努力确认对方。教师和学生对对方的有意识地努力的认识,目的不在于对付或利用,而为把握“你”的独特性,促进对“你”的理解和接纳。教师这种换位思考可以对学生形成情感共鸣的理解,免于主观臆断地强制学生接纳自己的观点。教师和学生我——你关系因包容而彼此相观察、了解,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体验其生命历练,最后实现我化为你,你化为我。这种包容对方是在保持自我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理解、认同并接纳对方。
三、教师做好培育學生关怀理想的首席引导者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温馨、理解、信任,产生对为人处世的顿悟。教师就是有这种隐形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人格精神发展,体现了教师职业的魔力。学校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关怀德性,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学习关怀德性,那么教师就是培养学生关怀意识的首席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关怀德性,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关怀理想,才能激发学生自觉提升道德水平的强大力量。关怀理想就指学生在自己全部的关系网络中自由地确认要成为何种人,要形成哪些关怀关系。其中包括职业发展规划、当下努力的方向以及未来的生活方式等。作为首席引导者的教师再也没有比帮助学生形成道德理想更高远的职责了。相对于死板的道德理论和规范而言,教师是活生生的、能动的生命。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形象直观演绎中这些道德规范,产生威力无穷的说服力。
教师要做好培育学生关怀理想的首席引导者,引导学生培养关怀德性,就要重视学生的需求,捕捉稍纵即逝能唤起学生关怀情意的机会,在教育过程中,保存、巩固学生人性温柔敦厚的潜能,召唤出学生的关怀道德理想,使其在关怀型师生关系中自觉践行关怀,学会关怀他人。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