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 妙笔生花
2021-01-08舒曼
舒曼
导语:苏州的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绍兴的沈园……古典园林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穿越岁月沧桑后依然不减光泽。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小桥流水,温婉别致;花草树木,婀娜多姿。它们将建筑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素材一】
在陆游生前已经是“非复旧池台”的沈园,今天更完全改变了面貌。我所看到的沈园是一片田圃。有一家旧了的平常院落,在左侧的门楣挂着一个两尺多长的牌子,上面写着“陆游纪念室(沈园)”字样。
大门是开着的,我进去看了。里面似乎住着好几家人。只在不大的正中的厅堂上陈列着有关陆游的文物。有陆游浮雕像章的拓本,有陆游著作的木板印本,有当年的沈园图,有近年在平江水库工地上发现的陆游第四子陆子坦夫妇的圹记,等等。我跑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又连忙走出来了。
我走到有些树木掩荫着的葫芦池边去看了一下,一池都是苔藻。池边有些高低不平的土堆,据说是当年的假山。大方池也远远望了一下,水量看来是丰富的,周围是稻田。
沈园变成了田圃,在今天看来,不是零落,而是蜕变。世界改造了,昨天的富室林园变成了今天的人民田圃。
陆游有知,如果他今天再到沈园来,他决不会伤心落泪,而是会引吭高歌的。他会看到桥下的“惊鸿照影”——那唐琬的影子,真像飞鸿一样,永远在高空中飞翔。(选自郭沫若的《访沈园》有删节)
【素材解读】沈园又名“沈氏园”,是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花园见证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却在岁月变迁中成了“人民田圃”。当年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景致有些逊色,却不改沧桑背后怀念与膜拜。因为陆游,这里依旧游人络绎不绝,即使成了田圃,仍散发着艺术的气息,让人们去问询那早已泛黄的感情。
【运用方向】园林、爱情、变迁、景致……
【素材二】
远香堂面对着一座挺大的黄石假山,山下一泓池水,有锦鳞往来游泳。堂外三面通廊,堂后有宽广的平台,台下就是一大片莲塘,种着天竺种千叶莲花,这是两年以前好容易从昆山正仪镇引种过来的。原来正仪镇上有个顾园,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在东亭子旁,有一个莲池,池中全是千叶莲花,据说还是顾阿瑛手植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珍种犹存,年年开花不绝。拙政园莲塘中自从把原种藕秧种下以后,当年就开了花,真是色香双绝,不同凡卉;第二年花花叶叶,更为繁盛,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并蒂莲到处都是,并且一花中有四五芯、七八芯以至十三个芯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余瓣。只为负担太重了,花头往往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蕊,因此,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其實我们只要走到水边,凑近去细看时,还是可以看到那捧心西子态的。今夏花和叶虽觉少了一些,而水面却暴露了出来,让我们欣赏那水中花影,仿佛姹娅欲笑哩。(选自周瘦鹃的《观莲拙政园》)
【素材解读】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选段没有写亭台楼阁,而是集中笔墨来写园中莲,突出了莲生长茂盛的特点。从“植莲”到“观莲”,一塘莲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依旧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莲多叶、花多蕊,作者从整体观赏到细微描摹,甚至引用诗句从反面进行衬托。结尾一句“仿佛姹娅欲笑哩”,更是活化了莲的形象,使人欲罢不能。
【运用方向】观莲、园林、生命、美景……
【素材三】
在所有的园林当中,我最爱“留园”。它像所有的艺术杰作一样,带着深深的含蓄。入口处一条朴实的走廊,普通的庭院。慢慢地,面前出现了一排漏窗,透过窗上的各种图案向北望,园林中部的池台亭榭便隐约可见。等到穿过“涵碧山房”,站在近水的凉台上时,只见一排假山迎面而起,山石犬牙交错,“可亭”的六角高耸在山石的上面,高高低低的三道小桥横卧在山涧上。远望迂回曲折,仿佛深不见底。到这里,便感到人在画中,但又不见画的全貌。
登上爬山的游廊,走进“闻木樨香轩”,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东西是楼阁参差,古木奇石掩映着亭台水榭,南面是廊台,花墙,小巧的“明瑟楼”凌驾于一切建筑之上,楼前是满池清水,倒映着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园外园的奇景。池塘当中,有一个小岛,叫“小蓬莱”,这里的桥、亭都和水面相平,登上“小蓬莱”好像站在湖心水底,而觉得四面皆山。过了“小蓬莱”到达“曲溪楼”的底层时,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览无余,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曲溪楼”旁还有许多砖框、漏窗,它像取景框一样,把园中的景色浓缩起来,使人处处凌虚,移步换景。抬头西望,深秋时,鲜红的枫叶漫铺在高下起伏的云墙上,叫人留恋不已回味无穷。(选自陆文夫《苏州漫步》)
【素材解读】留园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选段就采用移步换景写法,勾画出园内建筑布置及奇石湖水,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开篇先交代作者对留园的喜爱之情,强调其含蓄的艺术特质,再移步换景、逐一呈现。从 “涵碧山房”到“闻木樨香轩”,从“小蓬莱”到“曲溪楼”,留园中的景致由局部到整体、由天然铺设到精致建筑,每一处都是一件艺术品,令人回味无穷。
【运用方向】园林、艺术、美景、游览……
【素材四】
后湖秋天在一个极短时期中,水面常常忽然冒出一种颜色金黄的小花,一朵朵从水面探头出来约两寸来高,花不过一寸大小,可是远远的就可让我们发现。至近身时,我们才会发现柔弱花朵上还常常歇有一种细腰窄翅黑蜻蜓,飞飞又停停,彼此之间似相识又似陌生。又像是新认识的好朋友,默默地又亲切地贴近时,还像有些腼腆害羞。一切情形和安徒生童话中的描写差不多,可是还更美丽一些。这些小小金丝莲,一年秋季只开花三四天,小蜻蜓从湖旁丛草间孵化,生命也极短暂。我们缺少安徒生的诗的童心,也难更深一层去想象体会它们短暂生命相互依存的悦乐处。见到这种花朵时,最好莫惊动采摘,让大家看看。
由石舫上山路,可经过画中游,这部分房子是有意仿造南方小楼房式做成,十分玲珑精致,大热天住下来不会太舒服,可是在湖中远观却特别好看。走到画中游才会明白取名的用意。若在春天四月里,园中好花次第开放,一切松柏杂树新叶也放出清香,这些新经修理装饰得崭新的建筑物,完全包裹在花树中。(选自沈从文《春游颐和园》)
【素材解读】这是一个描写细腻的游记片段,通过对小莲花、小蜻蜓以及小楼房等的描写,勾画出颐和园的美好景色,使人沉醉其中。选段不仅运用修辞手法,还通过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等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比如,以“探头出来”来表现小莲花轻盈的状态,以“腼腆害羞”写出了小莲花和小蜻蜓交往中的热情与胆怯。再如,“颜色金黄”“花头不过一寸”等处,从正面描写小莲花,用小蜻蜓和观花人从侧面衬托小莲花的可爱。金黄的小花与黑色的蜻蜓交织在一起,渲染出清新自然、恬淡美好的氛围。
【运用方向】赏花、园林、生命、美好……
【素材五】
荷花厅在揖峰指柏轩之西,厅前有大天棚很为爽垲,这是供游客们啜茗休憩的所在。棚临大池塘,种着各色各种荷花,入夏悴盖红裳,足供欣赏。现在荷花没有了,却可在这里赏菊。原来花工们别出心裁,在前面连绵不断的假山上,像散兵线般散放着一盆盆黄白的菊花,远远望去,倒像是秋夜散布天际的星斗一样。出厅更向西进,有一个金碧辉煌的水榭,上有蓝地金字匾额,大书“真趣”二字,并没款识,据说是清帝乾隆所写的。西去不多远,有一只石造的画舫,窗嵌五色玻璃,十分富丽;现在船舷、船头、船尾上,都密集地安放着各色小型的盆菊,形成了一只美丽的花船。沿着长廊再向西去,由假山上拾级而登,就是赏梅所在的暗香疏影楼。出楼向南,得一亭,叫做听涛亭,与荷池边的观瀑亭遥遥相对,原来这里是西部假山最高的所在,下有人造瀑布,开了机括,水从隐蔽着的水塔管中汤汤下泻,泻过湖石叠成的几叠水坝,活像山中真瀑,挂下一大匹白练来,气势磅礴,水声淘淘,边看边听,使人心腑一清;这是狮子林的又一特点,为其他园林所没有的。(选自周瘦鹃《赏菊狮子林》)
【素材解读】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稱“狮子林”。选段从“赏花”的视角来写狮子林,移步换景,带来观感上的享受。从“荷花厅”到“水榭”,从“暗香疏影楼”到“听涛亭”,每一处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看不到荷花却能够赏菊,一盆盆的,就像是“散布天际的星斗”。而最有特点的就是“听涛”,不仅带来听觉上的震撼,还有视觉上的美感。其中,作者将“水瀑”比作“挂下来的白练”,使表达形象生动。
【运用方向】赏花、听涛、园林、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