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研究

2021-01-08刘大凯刘红梅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青少年

刘大凯 刘红梅

摘   要:如何指导青少年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当前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特别是其对青少年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价值的认识。从教育者加强对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指导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增强劳动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发挥集体性劳动的优势、严格劳动纪律、注重总结点评、发挥模范人物作用、发挥美育的促进作用等方面的觀点,进而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如思想认识单一、活动设计形式化、劳动目标局限化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劳动实践活动;青少年;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4-8502(2021)06-0076-07

作者简介:刘大凯,北京敬人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论;刘红梅,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劳动教育。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1]。可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最重要的形式。而学生劳动实践活动能否成功,能否达到劳动教育的效果,关键要看教育者的组织和指导情况如何。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有两个因素对于形成学生的道德面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者对他们的思想施加的直接作用。” [2]23他还强调,“经验使我们深信:要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就得善于指导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劳动生活” [2]10。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印发,我国中小学广泛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新颖的劳动实践活动,但教师指导劳动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表现得比较突出。比如,对劳动实践活动的认识单一,狭隘地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缺乏思想引导和价值层面的教育指导;活动设计形式化,加重学生应付和排斥心理;劳动目标局限化,没有对各学段的目标进行分别明确[3]等问题,最终导致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且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选择聚焦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指导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以为更好地指导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启发。

一、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研究概述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被称为“教育思想泰斗”,是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研究及实践的专家之一,他的 “全面发展”“个性和谐发展”等教育思想及劳动教育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思想也始终贯穿在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长期关注。《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是其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知网以“苏霍姆林斯基”和“劳动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显示相关文献共计90条,其中学术期刊55篇、学位论文13篇、会议论文5篇、报纸1篇。从研究主题看,我国学者对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劳动教育的总体研究,包括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基本内容、实践方法、比较研究等;二是对劳动教育不同领域的研究,主题词多为“帕夫雷什中学”“家庭劳动教育”“职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思想”等;三是对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德”“智”“体”“美”的关系或相互作用研究,主题词主要包括“道德教育”“美育思想”“和谐教育”“公民道德”等。

总的来说,学界对此三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然而,纵观已有对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劳动教育思想以及劳动教育本身,较少从教育者该如何指导青少年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视角进行深入分析。实际上,指导青少年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既是密切联系的,又是有所区别的。就其联系性而言,首先,二者在目标指向上具有一致性,均指向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其次,在组织理念上,二者都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最后,在具体实施上,劳动实践活动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渠道。就其区别性而言,劳动教育的外延远大于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还包含组织学生聆听劳动故事、讲座,讲授劳动知识技能等主要由教师控制的教育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则是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实践与自主体验的劳动教育形式,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基础上的因势利导,因此,对教师的教育指导艺术要求更高。

二、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青少年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价值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结合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多年的亲身经历,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对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实践的手段和途径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

首先,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改变青少年的劳动精神面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热爱劳动的、精通本行业务的劳动能手来说,单是劳动过程本身的技术内涵就能带给他很大的享受。在这种劳动中,劳动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2]11“只有在学生的精神生活、智力生活中有了崇高而美好的目标,并且意识到要达到这一目标是要付出体力的消耗时,才能使学生产生并且逐渐巩固其对于体力劳动的内心需要。”[2]11通过正确、有效地指导青少年的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品质,树立学生对于劳动实践活动和劳动的正确认知。

其次,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树立青少年的劳动价值取向。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4],可见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在他看来,劳动教育的意义不限于让学生学会劳动技能,还要让其做好参加生产的准备。这种准备“首先是指在道德上做好准备以及要有热爱劳动的思想”[2]7。他认为,开展劳动教育“不但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思想教育的问题”[2]7,有助于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怎样才能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培养出这样一种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特征,即坚信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找到幸福,一个人离开大量平凡的、粗重的工作就无法掌握任何职业呢?经验证明,解决这一任务的主要条件,就是要引导年轻一代(儿童、少年、男女青年)投身于劳动人民的生活”[2]5。

最后,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技能水平。苏霍姆林斯基对此进行了明确阐述,认为这是由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其重要的变化:工人和农庄庄员的劳动性质逐步地发生变化;一些从前被看作稀有的专业变得日益普通化了。工农业生产一年比一年需要具有更高文化知识水平的人员,对青少年进行认真的劳动教育的课题已经摆在眼前”[2]2-3。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要使我们的全体青年都意识到接受普通中等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使他们从道德上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这是一项艰巨而高尚的任务” [2]5。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至七年级劳动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应掌握的劳动技能和技巧的介绍中,特别提到教师将“课堂劳动与课外小组的活动结合起来。全体教师努力工作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尽可能牢固地掌握与其兴趣和课外小组具体活动内容相适应的技能和技巧”[2]119。这充分说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技能水平的提高不仅在课堂,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能够触类旁通,有助于掌握更复杂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通过劳动课的开展,有助于吸引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参加积极的、有目的的劳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个人爱好”[2]111。

三、苏霍姆林斯基指导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的方法与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建立新的劳动形式、教育人热爱劳动和培养劳动技能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2]1,这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就是教育者,即教师。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梳理并總结其中关于教育者如何指导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的艺术和方法,有助于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避免出现“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从而推进劳动教育实践的落实。

一是增强劳动实践活动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能给他们带来满足的,首先还是有趣的活动”“经验证明,凡是只安排学生有趣地消磨时间而不是参加有趣的劳动的地方,是必定会养成一批懒汉的”[2]12。他在书中举例加以说明:一群孩子要去玩排球,路过没有挖好的田垄,而且旁边就放着铁锹,很难设想孩子会拿起铁锹去挖田垄而放弃排球,尽管玩排球付出的精力要比挖田垄大得多。因此,增强劳动实践活动的吸引力,“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兴趣,劳动才会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2]13。对于如何增强劳动实践活动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各种各样的诱因可以使劳动具有吸引力。例如,由于实现了自己的某种设想而享受到满足感”等,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强化这些诱因,并且力求使学生抱有设想,并把设想变成最强有力的动因之一”[2]13。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将兴趣转化为自主进行劳动教育的动机。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教育者要在把握其阶段特征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否则,势必影响其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劳动教育的最终效果。

二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要发挥集体性劳动的优势。集体劳动体现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独特的特点。在劳动实践活动中采用集体劳动的形式,一方面,合作能提高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在集体劳动中,大家又分工协作,相互竞争,使得劳动的创造性更强,劳动者更能享受团队成果带来的喜悦,收获劳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实践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我校全体教师认识到这一点,于是竭力做到使各个班集体和全校所有学生都始终处在一定的劳动的相互关系之中,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热爱劳动的思想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形成。集体尊重劳动的感情越强烈,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就越有效”[2]14。组织、指导好青少年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可以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小组目标,共同体验劳动的丰硕成果,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要严格劳动纪律。强调劳动实践活动的纪律,一方面能够节约集体管理的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有助于实现劳动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通过严格劳动纪律,能够最终形成“促使人去劳动的内部诱因”。如果制订出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的规划,规定学生从事长期的劳动,并做一些要求,那么“必定会有这样的一天,那时候促使他去劳动的动因不再是老师的要求,而是他出自内心的个人爱好”[2]16。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劳动纪律,是扭转当前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分散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者组织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要提前强调劳动纪律,明确劳动实践活动注意事项,说明劳动成果展示形式和评价标准等,从而提高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的效率和实效性。

四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要注重总结、点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的鼓励和集体的好评,而在某个阶段则是对学习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必要性的认识”[2]76-77“优秀的教师们总是通过生产过程和劳动操作的例证来揭示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2]78。此外,苏霍姆林斯基以女教师维尔霍文尼娜所上的“建筑工人的劳动”课程为例,讲述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对于知识的提点和答疑,并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的价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且还必须是出色的评价者。学生在活动中的信息反馈,教师要及时对其做出准确判断,并予以针对性的总结和讲评。教师的总结、讲评便于学生及时纠正劳动中的错误,强化学习效果,同时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使劳动实践活动更加有效、有序。

五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要发挥模范人物的作用。每一位榜样,就像一面镜子。发挥那些通过劳动在自己的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榜样力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更能亲身感受劳动的魅力,相信劳动教育的力量。指导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发挥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既可以因地制宜邀请当地的模范人物,也可以邀请大国工匠、全国劳模开展讲座或实地示范,启发青少年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争创一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就跟热爱本行工作的人们经常相处。“劳动者与学生会面,在发现和发展学生对那些初看起来似乎并无兴趣可言的劳动活动的爱好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57“学生们与那些热爱劳动又善于鼓舞人心地谈论劳动的人们交往,会对孩子们产生巨大的影响。”[2]53劳动者精湛的技艺和自然流露出的对本行的热爱,都有助于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营造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童年、少年、青年期间与怎样的人接触,在怎样的场合接触,以及这些接触引起了他们的哪些思想、情感和愿望。头等重要的任务并不在于把孩子们跟坏影响隔绝开来,而首先在于保证他们受到良好的、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影响”[2]53。

六是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要发挥美育的促进作用。劳动创造世界,这种创造离不开美育的规律。美育素养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对劳动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者指导青少年劳动实践,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验艺术创造之美,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另一方面,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将美育和劳育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通过开设美育实践课程、开展校外艺术实践活动、制作精美艺术品等形式,让青少年在劳动中体悟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劳育与美育有相通之处,“学生有关劳动和生活理想的观点的形成,取决于有关劳动的书籍在其所读书籍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取决于他们通过阅读什么作品来认识劳动者的精神世界”[2]64。“一般地说,只有在积极劳动的环境里,文艺作品才能充分地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2]67“我们全校教师力求做到,在孩子课外阅读的书中,关于劳动和劳动者的书占有最重要的地位”[2]65,通过集体讨论使学生“做好了领悟文艺作品中人物行为的道德意义的准备”[2]68,学生们在讨论中,在正面人物的行为中寻找能证实自己的想法和志向的东西。“学生的劳动经验越丰富,文艺作品作为生活的老师的作用就越大。劳动经验丰富的学生善于用文艺作品去解释周围生活中的现象,去批评缺点。”[2]68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有多么重视美育在劳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四、苏霍姆林斯基对组织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重视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的方法与艺术,而且特别注意发现并总结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以生产教学替代劳动实践活动,这是对劳动实践活动内涵认识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经验显示,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把在远离现代学校的条件下形成的劳动组织形式和方法机械地搬用到学校中来”[2]3-4的现象,这是由于“在部分实际工作中间流传着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生产教学能解决劳动教育的一切问题,说什么既然学生掌握了一定范围的技能和技巧,那么他就自然而然地做好了进入生活的准备”[2]7。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要培养年轻人报答劳动人民的思想,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劳动者为了创造生活福利而付出的艰巨努力”[2]6,也就是要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劳动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应是单一的。比如,有的学校开辟了“开心农场”作为劳动实践基地,“聘请家长担任义教,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种植活动——种植蔬菜和花卉、拔草、浇水、施肥、收割等。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直接参与到农场的管理工作中来:购买菜秧、请教家长、规划农田……这些环节都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5]。 教育者通过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创新意识,进行必要的劳动教育。

二是把学生当作生产上应急的劳动力来看待,认为“生产教学能解决劳动教育的一切问题”[2]7,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问题,这是对劳动实践活动形式认识的不足。“如果认为只要在教学计划里规定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到教学工场和教学实验园地劳动,并讲授一门生产基础课程,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使学生做好参加劳动的准备,那实在是很幼稚的想法。”[2]7-8为了消除这些倾向,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即 “一定要让他们有始有终地完成几个劳动项目,使他们对劳动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所体验”[2]16,“只有在学生积极地参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的条件下,专业学习才能在培养学生从道德上做好劳动准备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2]7。

三是只看到劳动的个性方面,忽视劳动的社会性方面,这是对劳动实践活动路径认识的不足。劳动的个性方面指“劳动者表现出个人的爱好、才干、责任感和技能”,社会性方面指“为社会生产物质财富”[2]116。“对于某项工作的行家来说,他通过哪一种劳动掌握生存的手段,这点并不是无足轻重的”[2]117,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头脑和双手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让青少年“逐步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2]117,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的社会性方面对劳动的个性方面有促进作用:只有“通过劳动创造出在儿童看来具有决定性社会意义的物质财富时”,“才能逐渐形成获取技能和技巧,了解自然规律的强烈愿望”[2]118。指导青少年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除了能够让青少年掌握劳动技能的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这就要求青少年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创造性劳动,投入到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创新的力量。

四是把劳动教育“窄化”为体力劳动的教育,忽视了脑力劳动教育也是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对劳动教育实践地位和价值认识的不足。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脑力劳动也是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中要特别关注的要素。他说:“不容忽视的是,在学校里进行劳动教育,这一过程是极其复杂和充满矛盾的。我们对学生实施中等教育,不仅是为了让他们接触精神文明的源泉,而且要培养他们脑力劳动的习惯;当学生在脑力劳动得到满足和享受的时候,我们就为此感到高兴。”[2]10轻视脑力劳动的根源在于“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互关系估计不足,忽视了手脑结合对于培养学生参加实际活动的作用”[2]73。为此,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脑力劳动能够使学生形成科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感情和意志,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理想。”[2]72同时,教育者指导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必须要考虑到教学过程的特点,也就是说,要把学习跟其他形式的脑力劳动区别开来”[2]75“要设法利用脑力劳动本身的教育可能性”[2]76。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结论,“只要能够正确地安排教学与教育工作,脑力劳动就能够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精神准备产生巨大的影响”[2]77,可见其对发挥脑力劳动价值的重视。

五、总结与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组织、指导好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各个学段劳动教育内容以及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有明确的要求,但从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各校的具体落实情况看,还存在很多不到位、打折扣的现象。这与教育者是否重视并掌握指导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的方法和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导。例如,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要增强劳动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培养青少年对劳动和劳动实践活动的热爱;要发挥集体性劳动的优势,培养青少年的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要严格劳动纪律,提高劳动效率,实现劳动的育人效果;要注重总结点评,强化学习效果,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要发挥模范人物的作用,启发青少年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争创一流;要发挥美育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劳动中践行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对组织青少年劳动实践活动时应注意的问题的认识,也能很好地指导我们避免走入对劳动实践活动的内涵、内容、路径以及地位和价值认識不足的误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2020-7-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Z2):2-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 [苏] B.A.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3] 胡菊芳,李丹.生涯教育视域下的高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探索[J].上海教育,2021(Z3):10-11.

[4] 王庆民.劳动教育关键在于劳动与教育的统一[J].天津教育,2007(07):12-13.

[5] 邹晓军.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0(19):68-69.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