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为支点,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2021-01-08刘芳

师道·教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男同学女同学平均数

刘芳

在备课时根据授课的知识点巧妙地设置问题、在课堂教学时掐住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一节课的学习,并在问题的引领下逐步深入直至掌握知识点,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所以,有效提问是学生主动探知的开始,也是老师润物无声的教学开端,同时还是构建一节高质量课堂活动的框架和灵魂

数学课堂中,不管是概念的理解、算理的演绎,还是计算方法的掌握都是以问题为载体,可见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主心骨。新世纪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第四版按“情境+问题串”的基本方式来展开教学内容,突显出“问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本文就以此版教材为例,谈谈数学课堂中怎样提炼有效“问题”、精设主导问题和简化难点问题,以问题为支点,构建有效课堂。

一、提炼有效“问题”,成就有效课堂

教学中,有效的“问题”决定着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走向及思维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在有效问题引领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还可以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有利于学生认知及思维水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例如: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搭配”的实际生活经历,所以创设问题“能为小女孩搭配演出服吗”。

师:小女孩要参加表演,你能帮她配一套衣服吗?

生1:黄色的衣服配红色裙子

生2:长袖衫配长裤子

生3:黄色的衣服配短裙

……

问题一抛出,学生就你一言我一语,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此问题的设计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日常熟悉的生活认知顺利延伸到新的学习领域,为求知的道路铺设了一座桥梁,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简化了学习的难点,引领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中,因此,这个问题的设计就是成功的,有效的。为了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笔者设置问题:“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此时,听到学生有说2种、3种、4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声音,才会让课堂为了“统一”而开启探究之旅。

二、精设主导问题,引领有效课堂

所谓主导问题就是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处理问题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获取一定的技能。教师需要确定课堂中所要实现何种教学效果,以此为据构建相应的数学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例如:教学“什么是面积”,此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课中为了让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从抽象到直观,从形象到具体,笔者设立“比一比,谁大?谁小?”的主导问题,活动中,先让学生通过闭上眼睛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如“摸摸你的桌面,摸摸你的课本封面,你觉得谁的表面大呢?”,然后让学生对两个或多个不同物体的表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通过一摸、一比较,让学生对“面积”这一抽象概念有了初步的直观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画面积:“你能画出3个不同图形,但他们的大小都等于7个方格”,让学生再次感受“面积”的实际意义。三次活动都是以“面积的大小”为主体而展开的,使学生经历初步感受—猜想—验证的过程,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三、简化难点问题,助力有效课堂

数学课堂中,难点问题的突破直接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成败。同时,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程度,折射出学生思维的高度。教学时,为学生化简难点问题是提高课堂效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在“平均数”的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为了成功、有效地突破难点,我根据生活中的情境创设如下问题:

情境:出示4名男同学和5名女同学踢毽子比赛成绩统计图

师:根据上面两个统计表,你能从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师:踢毽子比赛结束后,男同学说男生踢的多,女同学却说是女生踢得多,双方挣得面红耳赤。老师请同学们来做个公正无私的裁判,你们看这两个统计表的统计成绩,是男同学的整体水平厉害一些,还是女同学的整体水平厉害一些?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生:有3名男同学比女同学踢的少,所以女同学比男同学厉害。

师:嗯,观察很仔细,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女同学一共踢了40个,男同学一共踢了36个,女同学踢的多,女同学厉害一些。

师:可是男同学只有4个人,女同学有5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去掉一个女生。

师:去谁合理呢?能去吗?

(应该求出男、女同学踢毽子个数的平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师:有道理,因为男同学、女同学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踢毽子的总个数来比较,分别求出两个队踢毽子个数的平均数,用平均数来比较他们踢毽子的整体水平,好办法!掌声鼓励。

由于学生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在设置问题时,笔者尽可能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切实体会过的事物中去提取素材。所以,课堂探讨先从“男同学踢得多,还是女同学踢得多?”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学生通过统计表的对比,先是比较其中的个体成绩,然后是比较总体成绩,再又发现笔者设计的两队队员人数不同,这样比整体不合理。“问题”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让学生悬念频生,思维处于“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状态,教师再抓住时机设疑:“只看其中一、两个同学的成绩或比较两队队员的总数都不能比较出哪个队踢得更多一些,怎么办呢?看来要找一个新的标准,再进行比较。这个新标准就是 ‘平均数’,今天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比谁踢得多?”引入,进而自然地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地设置情景问题让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個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男同学女同学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你好,我是你老公的女同学
搭讪的技巧
“树木”与“树林”
不说同学的坏话
不说同学的坏话
积极发言
玩的智慧
送给MM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