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双元制”的路径探索与思考
2021-01-08魏召刚常生德赵云伟
魏召刚 常生德 赵云伟
[摘 要] 从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思想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多企轮转、双师共育”的长周期“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321”分段培养实现素质教育和精准培养的衔接,通过“多企轮转”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该方案可成为中国特色“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成为职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 “双元制”;职业教育;多企轮转;双师共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2-0042-02
一、引言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力量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全社会人才培养的效率,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研究探索的重要方向。本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提出了以“校企合作联盟”为基础的“多企轮转、双师共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经实践证实,“双元制”人才培养思想与中国经济社会的有效结合,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双元制”的有效路径。
二、德国“双元制”基本思想
以1969年德国发布《职业教育法草案》为基础,经过多次修订,直至2019年德国《职业教育法(BBIG)》,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将“双元制”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企业和学校在教育部和各州行业协会的约束下共同完成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企业和学校具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工作规范,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全国统一和职业能力的精准面向。几十年的实践证实,德国“双元制”是职业教育成功的典范。
德国“双元制”在实施层面表现出几个优点:首先是“先就业、后入学”,学生先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学习的企业,然后由管理机构把学生安排到相应的职业学校。学生的选择体现了对职业和企业的认可,学生在学习企业就业的比例超过70%。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与未来就业精准对接,同时使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的融入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可以保证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完全无缝对接。其次是标准统一,所有参与企业按本州行业协会的标准配置装备、师资,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实施,保证了培养标准的一致。学校和企业负责培养,州行业协会负责组织考核,教考分离的质量认定方式保证了所有合格學生的标准,满足行业内所有用人单位的需求。
德国“双元制”针对企业岗位的精准培养,保证了培养效果符合企业需求,但对学生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的成长阶段需要相对广阔的认知,包括企业管理模式、企业文化、行业发展等,学生在单一企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相关领域学习和认知的范围,作为教育对人成长的作用来讲稍有欠缺。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自1950年引进了苏联的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教育模式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到现在已发展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一种类型教育。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匹配、不适应。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对未来的工作方向缺少充分的理解,不能很好地对未来职业进行规划,未来的就业面相对宽泛。学校在专业培养方向上,要满足学生的宽范围就业需求,难以对学生的职业岗位做到精准满足。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岗位,即使是同一个专业方向,也会有巨大的差异。这个矛盾造成了学校的教育是以职业通识为主,职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做到与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精准对接。这一现实问题造成了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能迅速满足企业职业岗位标准,需要在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岗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负担。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目标不明确带来了毕业生的流动性太高,在一个岗位的工作时间过短,不利于毕业生的成长和社会资源的利用。从整个社会来讲,造成了职业人才培养成本的偏高,整个人才成长的周期拉长,社会资源利用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矛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并推出一系列具体的校企合作举措,促进人才供给方和使用方更紧密的合作。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等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矛盾,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得到了加强。但与德国“双元制”模式类似的弊端也随之出现,学生对企业的认知范围局限于某个企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未来职业的变迁等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四、“多企轮转、双师共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充分理解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的思想内涵,充分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从保障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行业的目标出发,构建了“多企轮转、双师共育”的“双元制”育人模式。经实践证实,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精准就业之间的矛盾,保证了“育人”作为教育基本宗旨的实现。
方案以校企合作发展联盟为基础,以“多企轮转、双师共育”为基本方法,按照学校与企业长周期分段培养的结构形成了“321”双元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学校与山东省电力企业协会达成共识,共同组建山东省电力行业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形成校企合作的组织团体,以规范和约束校企合作方面的行为。在联盟的计划工作中,将“双元制”育人作为重点实施。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研讨,对“321”双元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达成共识。从参与学校和企业的专业布局和人才需求出发,以热电厂运行专业为试点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组织实施。“321”双元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为,三年制高职的六个学期中,前三个学期在学校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是素质教育内容、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本技能课。学校学习的三个学期完成后,联盟内企业根据专业对应岗位未来几年的人才需求状况,申报参与双元培养的学生人数上限,由联盟统筹后分配第二阶段两个学期的各企业接收学习的学生人数。企业学习阶段的内容分为四个岗位模块,分别为发电运行与值守、锅炉运行与值守、汽机运行与值守、设备管理与维护。每位学生必须在四个不同的企业完成各模块的学习。在企业学习过程中,企业导师负责岗位职责以及岗位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师负责进行相应模块理论知识的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网络教学系统线上实施,实现了全部学习过程的“双师共育”。学生完成每一个模块的学习后,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考核标准由联盟组织全部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完成所有模块学习的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在企业完成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阶段的学习仍然按照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双导师配置,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指导。
长周期分段培养的方式使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与精准岗位培训相融合,弥补了学生在校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多企轮转的企业学习模式,有效弥补了学生在单一企业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可以从其他方面去认识企业,对未来工作的选择和发展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学生通过对企业的认识和比较后,可以更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企业,企业也对学生的素质和技能有较充分的了解,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可以以较稳定的心态对待第一份工作,克服了当前毕业生在就业之初的迷茫和流动性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使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五、结论与思考
“双元制”培养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业人才培养领域的供需不匹配矛盾,提高全社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益。“多企轮转、双师共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的育人功能放到首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一对一”模式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蔡跃.从《联邦职业教育法》看德国行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C).
[2]李梦卿,余静.德国“双元制”大学的运行逻辑、机制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21(17).
[3]邱德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窥探及借鉴[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0,22(4).
[4]夏晓青.建党百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1(16).
[5]宋莉莉,钟灼仔,黄戌霞,等.产教融合背景下制造类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技与创新,2021(18).
[6]房登科.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问题与长效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5).
[7]李耀华.职业院校治理水平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