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校企联动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职业继续教育改革研究
2021-01-08谭伟超陈建荣宋剑虹
谭伟超 陈建荣 宋剑虹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不断在现代企业应用,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出现弊端的情况下,研究了在“一会两平台”政校企牵头下,整合各方资源,收集和汇总创新科研成果和创新课题,将“职业技能培训与科技成果”相融合,实施“技能培训+科技成果”的继续教育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促进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创新和技能繼续教育课程改革。
[关 键 词] 继续教育;科技成果推广;技能培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2-0016-02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9年10月教育部制定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指出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这间接为职业继续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1]。
近年来,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不断在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应用,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2]。学校需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掌握企业的最新产品生产标准和岗位工作要求,促进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创新和技能继续教育课程改革[3]。高校继续教育应适应社会需求,改革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一、现状分析
(一)缺乏高端特色培训项目,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目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部分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脱离实际,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匹配,与产业结构对接度不够高,主动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动力不足。缺乏区域特色,缺乏高端特色培训项目,导致重点不够突出[4-5]。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教学质量不高,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和学员的就业压力较大。
(二)职业培训未能满足社会需求,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如图1所示,2020年江门市职业技能继续教育培训主要集中在服务类,其他继续教育培训需求不足。培训单位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存在偏差,导致学员“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企业在职业培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参与度不够,校企合作需要加强。
二、职业继续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
基于以上职业技能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本文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培训平台为载体,通过对平台建设、培训资源开发、运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建立“政校企”协同开发教育培训资源,通过“一会两平台”政校企联盟,发挥各方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创新企校、校企、政校企等多种教育培训的资源开发模式,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和高校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优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技能培训与科技成果相融合。
(一)“技能培训+科技成果”的职业技能继续教育模式
本文以机电类技能继续教育为例,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会两平台”推动下,依托省级机电类技术技能人才“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和江门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政校企联动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在“一会两平台”政校企牵头下,整合各方资源,收集和汇总创新科研成果和创新课题。将职业技能培训与科技成果相融合,实施“技能培训+科技成果”的继续教育模式。
如图2所示,宏观层面上通过“一会两平台”政校企联盟,发挥各方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创新企校、校企、政校企等多种教育培训的资源开发模式。微观层面依托专业的省级机电类技术技能人才“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充分利用各个协同单位资源,以“校企协同、精准育人”为目标,组建一个多功能的“教学团队”,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技能继续教育培训特色[6]。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一会两平台”,是广东省首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教联合会组织[7]。“一会”是指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牵头组建的由政府有关部门、中高职院校、工业园区、企业等160多个单位组成的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机构。“两平台”指“政校园企侨协同育人平台”和“政校园企侨协同服务平台”[8]。
(二)“技能提升+科技成果”融合到高端技能教育培训课程
基于研究成果提炼转化成高端技能教育培训课程开发是在学校与企业以及学校与学校合作的基础上,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结合行业发展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继续教育课程向项目课程转变的协同创新,将新技术新生产标准转化为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新知识点。
“江门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加强与本地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企业校企合作,建成江门及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技术及工业机器人应用研究技术升级的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开发的综合服务型的公共服务平台。根据机电一体化职业继续教育课程和培训体系,利用江门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力量,将研究成果和企业新技术的工作过程导入培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和成果转化体制,将成果进行分解和提炼,研究成果导入到高端技能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中,进行培训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项目课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引进企业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企业除了设备资金投入外,还引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管理人员,校企双方以创新中心为平台,以真实生产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生产、科研合作,协同培育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技术高端人才。研究中心成立之后,完成企业横向科研项目51项,开展“机电及数控技术产学研合作”“公路绿化快速修剪技术研究”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个基础上,收集和汇总创新科研成果和创新课题,有利于课程体系开发。
(三)开发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职业培训品牌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收集企业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组建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等联合组成的职业继续培训课程体系教学团队。与专家研讨制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根据核心能力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确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开发相关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特色培训课程,结合教学资源建设,开发新型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讲义)。
三、应用效果
在2020—2021学年为江门市蓬江区日创机械有限公司和广东宝力电器有限公司开展技能继续教育培训,本次技能继续培训项目融合了我系教师最新创新科研成果,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制定了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初步探索了“技能提升+科技成果”继续教育模式。
四、结论
本文以省级“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以江门市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与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动力,构建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框架,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制定的职业院校技能继续教育培训方案,目前已在江门部分企业开始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了与地方产业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就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产学发挥明显的作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郭芮妍.育训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实践探究[J].财富时代,2019(11):220-221.
[2]王婷婷.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3]李永贵.基于协同创新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研究[J].新智慧,2017(19):7,77.
[4]繆宁陵.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5(5):49-50.
[5]傅昌盛.政校企合作,“三位一体”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继续教育实践为例[J].继续教育,2014(3):58-60.
[6]张楠.探索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20(1):53-55.
[7]张伟民.广东省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的最新动向[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8):8-9.
[8]林丽霞.染整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设和探索[J].纺织服装教育,2014(3):203-205.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