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想象,探寻寓言本质
2021-01-08李秀珍
李秀珍
摘 要:寓言是借助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等对学习者进行教育的一种阅读材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寓言故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积累量,更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做人的道理。本文结合寓言故事的特点展开,以部编版教材中的《守株待兔》为例,对寓言教学的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想象 寓言教学 文言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5.035
《守株待兔》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选编的寓言文本,以文言文形式编排,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特点,积累文言文语感,了解中国传统寓言故事的智慧。很多学生早就听过“守株待兔”的故事,因而,教师要把握寓言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读懂文言故事,理解寓意。笔者在教学中,借助阅读想象,引领学生品析字词句,从寓意的探究中,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抓住字词,感知丰富的寓言形象
想象能够帮助学生重新理解故事情节,进而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创造情境,以更为生动的方式重现寓言故事。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寓言学习活动中的想象并非“胡思乱想”,而是重现故事的一种手段。教师要抓住關键的知识点开展教学工作,围绕字词落实教学,让学生学会“细微之处见真章”,在细节上理解寓言故事。
在阅读《守株待兔》时,教师可先引领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文中写了什么事,展开阅读想象,尝试去体验一下,当宋人得到兔子时,内心的想法如何?学生通过阅读,对宋人获得一只兔子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兔子跑得很快,不小心撞到树桩上,死了。这时,教师设置“种田人想: ”,请同学们抓住“想”字,加上自己的话,来刻画宋人得到兔子的心情。有学生写道:“哈哈,这一次真走运,居然在种地的时候捡到一只兔子,终于可以美餐一顿了!”有学生想:“哎呀!这只兔子怎么撞死了?这么好、这么可爱的兔子,你死得好可惜啊!”还有学生想:“嗯?这是谁家的兔子?兔子撞死了,主人会不会来找我呀?我能捡回家吗?”显然,对于宋人在田间得到兔子一事,学生们开动想象力,得到不同的表述。事实上,从宋人得到兔子的感受中,其想法肯定是开心、高兴的,对学生不同的感叹,正是抓住了种田人的心理变化。同学们在阅读该文时,要探析宋人的微妙心理。在寓言教学中,寓言本身不仅在于呈现故事,更重要的是揭示深刻的道理。对于三年级学生,故事情节比内容更具有吸引力。
二、畅谈理由,训练学生的言语思维
想象是一个学生根据个人情感与阅读经验来创造故事的过程。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赋予角色情感,赋予故事更多的可读性,进而解读寓言故事。但对于《守株待兔》的教学来说,只有“想象”的故事是不完善的,让学生将想象的过程表述出来,才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寓言故事的解读创造条件。
《守株待兔》一文很简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为学生创设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针对“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这句话,请同学想一想,如何去理解?从字面意义入手,宋人放下了手中的耒,蹲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自己能够再次得到一只兔子。请想一想,宋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内心有何想法?请同学们说明自己的理由。读文言文,辨析文言意义,只能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所讲的故事梗概。除了读懂故事外,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深刻的道理。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围绕文言句子,让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对于宋人这一行为,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有学生认为,宋人对自己捡到一只兔子感到很开心,觉得自己应该继续蹲守,还能得到另一只兔子。但这种想法是很傻的,因为兔子再次撞死在这个树桩的机率几乎是没有的,也就是说,宋人是无法再次获得兔子的。有学生认为,兔子是机敏、灵巧的,怎么会撞到树桩呢?这只被撞死的兔子,一定是眼睛不好使。还有学生认为,宋人应该一边干农活,一边留心有没有撞死的兔子。梳理学生的不同想法,大家争议的焦点在于“兔子会不会再次撞死在树桩上”。教师通过拓展阅读素材,以明朝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中的一个片段:某一天,一农人在田里干活。周围有人在狩猎,吆喝声四起,受惊的野兽纷纷逃命。这时,有一只兔子慌不择路,不偏不倚,正好撞死在树桩上。请同学们结合该段材料,想一想,宋人该不该继续等兔子?学生们想到,原来是一只逃命的兔子,难怪跑得急、跑得慌,不小心撞到树桩死了。这种事很难再发生,宋人不应该再死等兔子。接着,我们在课堂上播放关于兔子奔跑的视频素材,让学生观察兔子奔跑的特点。显然,兔子在树林里奔跑,速度很快,“窜”得很高,但古人却用“走”字来描写,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在文言文中,“走”就是跑的意思。通过读该寓言故事,抓住文言文的关键点,尊重学生的阅读想法,鼓励学生在辩论中谈谈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让学生从交流中辨析文言文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
三、创建情境,感受寓言的精练表达
在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文言文”所吸引,很难解读寓言故事中所包含的客观哲理,导致寓言故事的教育功能无法发挥出来。在尝试落实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情境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情境中理解寓言故事,在分析寓言故事的同时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农夫,我会……用想象力来补充课堂,让寓言中的知识更为直白地传递给学生。
从寓言故事中,我们看到宋人在田间意外收获一只兔子,却因此放弃了农田劳作,每天都要蹲守树桩,等待有兔子来。但最终是“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对于这样的结局,这个宋人难道就不知道这件事是偶然的,很难再发生吗?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有学生认为,宋人并不知道,这种偶然的好事不会再发生了,因为他放弃了干农活,自己的田地都荒芜了,却还在等待兔子,最后让宋国人耻笑他。教师趁机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宋人的邻居,对于这件事,你会怎么对宋人说?有学生说道:“嗨,老弟啊,别等了,兔子不会再来了。你看看,田地里的草都长满了,赶紧干活吧,别死等了。”如果你是宋人的亲人,你又会怎么劝说?有学生想:“哎哟,我说叔叔,你怎么就这么顽固啊?兔子是不会再来了,你也不要再苦等了,你看,庄稼都荒芜了,再不种地,就没粮食吃了!”还有学生想:“我说老朋友啊,你作为男子汉,怎么痴心妄想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呢?你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用心来耕种土地,把庄稼种好,自然就会得到回报的。你这样啥事都不干,怎么来养家糊口?怎么为你的孩子树立榜样啊?赶紧站起了,干活吧!”从学生的想象与评论中,我们对宋人的表现进行评价,请同学们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们列举一个实例,某人平时在工地上打工,有一天,吃过饭,来到彩票店买了一张彩票,居然中了一万元。这个人很开心,不再回工地上班,而是什么事都不做,天天跑进彩票店买彩票,希望自己再次中大奖。再举另一个实例,某学生参加数学考试时,发现有很多考题都是平时在辅导班所学过的,因此考了一个好成绩,受到教师的表扬。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就不认真听讲,认为自己只要上辅导班,就能考出好成绩。通过对寓言的阅读与思考,让学生品鉴寓言故事,从中抓住寓言的哲理。再回到现实生活中,对照实例,请同学们想一想,从该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由此,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生活事件中活学活用,深刻体认寓言故事的寓意,加深学生对寓言的理解,让学生真正读懂寓言故事。
总之,在小学阶段,学习寓言故事,加上是文言文的呈现形式,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启发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从字词、语言、情境中,挖掘寓意,指导学生多思、多想、多问、多交流,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联系现实生活,深切体会寓意故事的道理,让学生从中获得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1] 许小娟《小学语文课堂寓言教学亦精彩》,《新课程导学》2019年第27期。
[2] 刘守民《寓言故事教学对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江西教育》2019年第27期。
[3] 杨柳萌《着眼文体个性,着力素养发展——小学寓言教学的两点思考》,《长江丛刊》2018年第19期。
[4] 毕康飞《读故事,悟道理——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