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育德,在生活中育人
2021-01-08陈淑贞
陈淑贞
摘 要: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生活、净化生活、平衡生活的作用,生活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活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现状及重要意义,进而探讨在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有效进行小学德育的生活化。
关键词:小学德育 生活化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5.058
“生活即教育”,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小学教育是学生开始系统接受课堂教育、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更应该注重将德育生活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德育是指人们按照社会道德规范或者法律规范等对他人进行系统性、计划性及针对性的关于思想、道德、政治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在小学教育中,德育生活化则是学校和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对小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行为上的系统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提高其自身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对于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低年龄层次的小学生处于他律期,在这个时期由于年龄较小,尚未形成明确的道德观念,行为极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对外界事物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而处于中高年龄层次的小学生则开始慢慢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作为他律和自律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不能把德育与学科教育混为一谈,要改变传统空洞抽象的教学方式,把德育与生活真正结合起来,以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小学生接受正确的德育。
二、小学德育生活化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育方面仍存在不足,在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德育往往没有引起学校和教师足够的重视,重才智而轻德育。
1.德育理念陈旧
无论是在课程设置的数量上,还是在对教师的考核指标设置上,德育都极容易被忽视。与其他学科教育不一样,德育难以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与评价机制,这导致学校和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的德育。在德育课堂上,教师习惯于采用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课本内容为根本,把德育用空洞、抽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没有真正使德育与生活相联系。
2.教育生活化观念缺乏
德育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长期的引导和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重视,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生活中教育,在生活中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家庭和社会缺乏对学生的德育引导。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德育的主要责任在学校,而忽视了作为家长应尽的责任。在学校进行德育需要与家长共同配合时,有些家长会以工作忙为由进行推脱,把自己完全置身事外。
3.社会网络错误观念的宣导
当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智能时代,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手机,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网络上一些人为了获取流量而进行与社会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宣传,小学生在尚未形成正确德育观念的阶段,极易被这种网络行为误导,从而导致德育观念出现偏差。
三、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策略探讨
小学德育生活化,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转变传统的德育理念,以生活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更需要在课堂之外加强德育,使德育观念真正植根于生活中。
1.转变德育理念
德育与一般学科知识的教育不一样,它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它是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德育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其重要教育内容,也是其教育成果的实践。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德育理念,把德育与生活相联系,避免空洞的德育理论教育,应该把德育具体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尚未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生活中做出错误的判断。这种错误的影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和引导,甚至会对学生产生一辈子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和教师要从根本上重视德育,树立“在生活中育德,在生活中育人”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把德育生活化。
2.丰富德育方式
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本质在于使德育贴近生活,以生活化的方式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德育生活化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回归学生本身,以平易近人、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德育。小学生大部分的认知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更能触及学生的内心。
首先,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在日常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以便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需求作为德育教学出发点,设计有吸引力的教学游戏。课堂教学方式不局限于课本内容的分享,还可以进行主题教学活动、人物演绎、故事分享、课堂游戏、小组合作等。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上学途中的人物行为,在课堂上邀请学生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对各个人物的行为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真正感受到不同行为习惯带来的不同影响。
3.创新德育内容
小学德育要以学生为根本,将德育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基本上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因此,只有把德育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触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变化,才能够有效地让学生认识道德和感悟道德。一方面,学校要把德育工作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
教师要创新德育内容,避免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课本上的德育内容固然是基本,但不能局限于此。教师应该关注社会新闻,结合具体的生活案例,把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转变为教学内容。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国家,从自然到人类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主題挖掘不同类型的生活案例,把生活案例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德育的内涵,提高思想道德认知。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创新。每个人对事物的感知都有其主观的一面,而正是这种主观差异能够体现其对于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当尝试让学生作为教学内容的创作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中。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对于生活中或者网络中的道德现象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个人感受,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内容,以来源于生活的案例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产生亲切的感受。
4.实现德育生活化
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德育来源于生活,反馈于生活。学生作为德育教学的主体,他们既是接受者,也是体验者。在小学德育中,教学活动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中,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走进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德育,感受道德教育。
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德育为目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到道德品质的魅力所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体验环卫工人的工作,通过清洁街道,认识到乱扔垃圾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会破坏环境,还会给环卫工人带来许多额外的工作。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爱护清洁也是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采取恰当的方式指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德育,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共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总之,德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当前的小学德育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学校和家庭、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在小学德育中,教师要转变德育理念,以学生为根本,创新德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德育更贴近生活,真正实现德育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吴虹《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分析》,《文渊(中学版)》2019年第4期。
[2] 汤丽丽《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分析》,《时代教育》2018年第2期。
[3] 万婕《小学德育生活化路径探究》,《新智慧》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