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2021-01-08尹明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价值观法治道德

尹明亮

摘 要:本文将学科教育改革实践与学科教学结构优化作为研究背景,将培养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研究目的,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教学评价的改善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期望能够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提供教学理论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5.048

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代儿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小学生不了解“中国梦”、不具备“爱国情”,加之家庭道德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之间存在着矛盾,即小学生能够为社会中的“最美现象”而感动,但却在面对社会中的一些事件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道德冷漠。教育是引导学生行为转变、影响学生思想认知的重要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对于解决小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中的矛盾,促使小学生知行合一具有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准确理解

从小学道德与法治师资队伍的层面上看,要想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教师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涵,而并非将认知停留在价值观“二十四”个字的认知上。与此同时,教师要明确其本体价值,又要积极利用其工具价值在深入理解“二十四”个字内涵的基础上,先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后再将内化后的价值观念传授给小学生,从而加深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效果。

对此,本文从以下三个主题展开论述:首先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应积极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重要性等,将其内化于自身的价值观念,外化于自身的言行实践。其次对学校而言,学校方面应积极以“送出去”“请进来”两种方式强化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最后对于行政部门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广活动,并总结成功教育案例,供各院校及任课教师借鉴。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合理设计

“姚斯”曾提出观点,读者的期待主要表现在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两个方面,其中定向期待主要是指主体原有的期待对作品阅读的同化作用。而创新期待主要是指主体会打破以往的习惯、行为、思想,实现新视野与旧视野的有机融合。基于这一理论观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侧重于“创新期待”方面的努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打破以往的行为习惯与思想道德观念,刷新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帮助小学生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接班人要求的道德认知。

从教育内容设计的角度看,教师在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有必要考量到小学生的期待,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纯理论的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小学生心理、行为上的认同,同时观照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新视野,通过层次化、持续深化的方式,使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从而实现小学生新旧视野的融合。

基于此,在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将学生作为主体遵循生活化、层次性的设计原则,与此同时,重视对每一项教育内容的层次化设计。以“爱国”为例,在低段小学生教育中,教师不能在初始阶段直接告诉小学生什么是国家,而是需要从小学生较为亲近的关系入手,而后延伸到国家,如先设计爱父母、爱朋友、爱教师、爱学校等爱小家的教育,后设计爱社会、爱国等爱大家的教育。价值观的渗透与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应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反复呈现,教育的深度应持续增加,初期以生活化、情景化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接地气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帮助小学生内化,推动小学生去践行。以“法治”为例,初始阶段,教师可利用信息设备播放基础规则类的法治教育微视频,中级阶段,教师可利用社会典型案例帮助小学生进一步理解法治的内涵,高级阶段,教师可鼓励小学生针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利用问题教学法以“如果是你,你应该怎样去做”为问题,与小学生开展互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在教学方法创新层面,本研究借鉴了“空白理论”的观点,空白理论强调主体在接触一项新鲜事物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求索的过程,通过持续求索而实现主体认知空白的填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在教学形式上建议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教师应积极创设可供小学生亲身经历的现场,最大限度地帮助小学生进行空白填补,促使小学生知行合一。

例如,在三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中,首先,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能够自觉遵守公共规则;学生初步形成法治观念,能够要求自己做一名讲文明有教养的人。其次,教师设计实践环节,在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应用“采集生成教学法”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学校生活中的规则有哪些?2.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有哪些?鼓励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总结,并将规则按照上述两个问题进行分类。此环节中,小学生通过总结规则,逐步明确生活中处处有规则。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没有交通规则的马路,没有排队规则乘坐公交车、买电影票等视频,揭示教学主题:生活离不开规则。以此帮助小学生进一步体验规则对生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若时间允许,教师可与小学生针对“你怎样做”展开互动,或出示典型的案例与小学生展开谈论,通过课上互动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为小学生提供言语表达的机会。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改进

从评价目标的层面上看,个体精神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的主要作用,这一作用意味着教师在开展教育评价的过程中,也应立足于小学生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将教育评价的落脚点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效果与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效果上。

笔者建议教师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将一些抽象的素质、道德、观念具体化,在加强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记录的基础上,重视可操作性的提升。例如“友善”,教师可通过一些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的参加次数、持续的时间等去衡量小学生是否具备“友善”这一良好的素质。此外,在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脱节问题时,建议教师透过教育评价看本质,也从小学生的“执行力”角度去评价,考察小学生是否真正去践行“道德”。小学阶段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可塑性,所以教师可以将教育评价作为基础,立足于教学评价对小学生价值观的持续塑造,教师可适当融入竞赛活动,并允许小学生参与活动评价。如以“好人好事”为主题,以一周为竞赛时间,教师设定竞赛奖品,鼓励小学生自行结组,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一方面鼓励小學生去践行,为教师评价小学生的执行力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化。除竞赛活动以外,教师在评价小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还需要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日常行为表现。

综上所述,本文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全过程,针对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展开分析,通过本文的理论研究获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帮助小学生成为我国百年计划坚实后盾的一个重要方式。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化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小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增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策略》,《家长》2020年第36期。

[2] 王建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求学》2020年第44期。

[3] 李青《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甘肃教育》2020年第19期。

[4] 庄秀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好家长》2020年第76期。

猜你喜欢

价值观法治道德
我的价值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