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单元背景下的问题教学法探究

2021-01-08李义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批判性教学法核心

李义波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大单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围绕大单元教学中的主题,以问题促思辨,设计问题链,构建知识体系;用问题情境激发情感,引领价值,从批判中反思;在迁移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 问题教学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5.040

一、探寻大单元教学之因

在《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我国第一次将“学会学习”纳入基础教育“最关键”“最必要”的培养目标。高中新《课标》的颁布,推动新课改的步伐,历史新教材的使用,促进新课改理念落地。历史课程的新变化,引发了广大教师新的思考,如何将教学和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相结合。

在新课改的教学探索中,大单元教学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根据新《课标》从大概念的视角构建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于是教师在确定主题与教学目标后,依据具体学情,以关键概念和基本问题为突破口,把松散的内容或课本知识串联起来,启发学生调用已有认知,将新旧知识结构化,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领会关键理念在知识运动中的作用,将获得的抽象概念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中。

二、探究大单元教学之策——优化问题教学法

初中历史思维的提升在于“问”,问题能够驱动学生有效思考。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优化是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立足大单元教学主旨内涵的理解,具有批判性思考,精心地科学设问。优化问题教学法可分为三个方面:唤醒“爱问”的内驱力,培养“善问”的思辨力,提升“追问”的迁移创造能力。“爱问”需调动学习的兴趣、积极性;需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主题,围绕核心主旨,选择课程资源;需养成问题意识,形成爱问问题的习惯。“善问”是能质疑、会辨析,并提出高品质的问题,能够揭示历史事实或材料的意义。“追问”也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和解决问题,运用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对历史进行探究,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感悟历史的内在价值。

在统编版教材中,“中国共产党诞生”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大单元主题中的重大史实,围绕中共一大会议设计“模拟会议”板块,采用三个层次的问题:1.看视频,找史实;2.找疑点,历艰险;3.模拟现场,讨论问题。围绕主题词“开天辟地”,教师采用一系列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开放式提问,带动学生与历史事件展开跨时空对话,深入历史与俯瞰历史相结合,将中共一大置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大单元。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组成问题序列,搭建思维成长的阶梯。之后,教师将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内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辨析异同。学生在学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思维也有了提升,在探究中展开深度学习。教学设计中可追问两次会议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中国的现实与国情。在大单元教学主题的指引下,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严谨,符合历史的特定情境和当时的现实学生从学会知识,逐步走向深度理解历史,再到迁移应用知识,培养会学历史的能力。

“问”出历史思辨的深度。“问”的过程就是探究历史的真相,深入历史时空中揭示学科本质;理解历史的变化和延续,然后跳出历史作出解释,分析现实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在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抉择中,不断提升思维梯度,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三、探讨大单元教学之行——问题教学法课例

1.“爱问”——唤醒内驱力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半信半疑中自然就会产生问题,爱问问题是学习的源头,也是做学问的乐趣。历史思维萌芽于对历史问题的极大兴趣,投入学习的热情,学习内驱力的激发,问题意识的养成,形成爱问问题的习惯。

大单元教学聚焦有吸引力的探究性问题,依据新《课标》,基于教材,结合学情,落实核心概念的问题教学,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例如,复习“民族关系”的专题课,导入开门见山,巧设问题,先提供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后设疑提问,作为华夏儿女,你知道华夏族如何形成的吗?以现实问题吸引学生的关注。始终聚焦民族关系的形成,核心概念突出。

在复习课中,以问题为引导,唤醒了学生温故的热情,并能结合史料,从多角度探究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因小见大,以小切口剖开历史的横截面,拓展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主题线索举目纲张地展开,“交相融”“战与和”,以历史时空观念为基础,构建专题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纵向时序线索,以魏晋以来的变化发展和空间变迁,在地图上填写相应的民族名称,培养历史时空观念。设问层层递进,由易到难,遵循认知规律,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然后设问:“你还知道哪些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的事件吗?请给大家介绍一下。”开放性的设问,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在解决民族融合核心概念的过程中,不断训练、提升。戴维·珀金斯在《为理解而教》一书中将“理解”定义为能够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我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应该是通过深度学习后,在新问题新情境中对历史概念或事件的创造性应用。核心素养的培养需通过设计大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优化问题教学,为学生的提问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爱问的意识和习惯,为历史关键能力的塑造打开智慧之门。

2.“善问”——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需培养学生持久的思考,提取复杂的观点,才能实现对核心问题的理解。教学设计时,围绕新《课标》,提炼核心概念 ,整合资源,突破重难点。例如:专题复习《近代英国崛起与霸权衰落》,设问:1.结合材料与所学,近代英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英国霸权衰落原因有哪些?3.结合近代英国崛起与霸权衰落的学习感悟,请为我们新时代的强国梦出谋划策。问题的设计基于学情,思维进阶属于“跳一跳能够到”,通过一组问题引发思考。問题具有梯度,跨越时空,中西结合,前后对比,深度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学史明智,强调的是一种自我审视、分析、探究的思维过程。通过对英国兴衰的思考,使学生敢于质疑,探索问题,善于反思。为新时代中国出谋划策,引人深思,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对信息化社会,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已达成一种共识。思维的灵活性来源于批判性思维的火花,根植于深度学习的能力。思维的创造性得益于学以致用过程中的不断迁移和反思,在批判中实现提升。

3.“追问”——唤醒生命力

从繁杂的史实中精选重大事件、人物、现象,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多角度探究历史,理解社会与生活,形成正确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将大单元教学中的核心概念、关键问题的解决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建立起联系。追问中隐含的历史价值观是历史关键能力的根基。问题的背后体现了价值判断和核心素养。

例如,2015年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今天人类面临着恐怖袭击、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处理这些问题带来什么启示?追问中体现人类社会对战争的反思,沉淀了历史的智慧,启迪人们珍惜和平,关爱生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坚守正义将战胜邪恶的信仰。毫无疑问,大单元教学强调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有意义的学习包括思维碰撞、在价值观引领下情感体验、学生能力的提升。

美国当代知名教育学家布卢姆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不应该是选拔,而应该是促使每个人的发展,可见,教育的最大意义就是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素养,提升学生关键能力和学习品格,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时代发展。

参考文献:

李渊浩、胡艳萍《高中阶段历史学科核心能力模型初探》,《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批判性教学法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