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投放能否遏制玉米价格暴涨
2021-01-08邹碧颖
邹碧颖
2020年12月22日,国家临储粮重启后的竞价拍卖成交火爆,临储玉米竞价销售10.34万吨,全部成交,最高价2590元/吨,最低价2430元/吨,成交均价2491元/吨。平均溢价近200元/吨,成交价加上出库贴水,已高于市场流通的新季玉米价格。
2020年的政策性玉米拍卖市场异常火爆,玉米价格不断刷新历史高点。进入12月,有关部门启动政策调控组合拳,打击囤粮炒作、抑制价格上涨的信号频频释出。
12月17日,黑龙江粮食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受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委托,组织了国家临储玉米定向邀标竞价销售,投放玉米71.4516万吨,成交均价为2292元/吨。
12月11日,吉林粮食批发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中储粮吉林分公司委托,举办国家临储玉米定向竞价销售交易会,投放的57.6574万吨玉米全部成交。
此前一周左右,市场人士反映,中储粮集团暂停了吉林、内蒙古等部分地區的新粮收购。东北部分地区,中粮集团也暂停了玉米收购。使用国企贸易资金收购的部分商家也收到了停止收购的通知。
在2020年12月3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李喜贵表示,目前玉米收购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从后期看,价格继续上行缺乏支撑,12月份收购价格回调可能性大。这也被一些业内人士解读为国家将出手调控玉米价格的一大信号。
12月以来,全国已有数十家玉米加工企业响应政策号召,降低玉米收购价格。东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龙凤、昊天、新天龙等玉米深加工企业以及山东、河南、河北、宁夏的部分企业均小幅下调了玉米收购价格。
政策利空信号频出,玉米市场涨跌互现。现货玉米价格继续坚定运行,12月4日全国玉米均价为2464.26元/吨,12月17日升至2524元/吨,整体持稳上涨。期货层面,12月4日玉米主力收盘价为2651元/吨,12月18日收盘价则降为2615元/吨,呈现出震荡下跌趋势。
针对玉米后市的看涨或看跌,各方声音莫衷一是。伴随多重调控政策接连落地,玉米能否结束持续一年的暴涨行情?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宏观调控下,对玉米短期看弱;长期则要根据玉米种植、进口、市场购买力等综合因素进行判断。银河期货研究员马幼元分析,到2021年上半年玉米价格可能还会有所上涨。2021年5月至9月或将出现转折,具体变化需要根据新作玉米种植面积、进口和陈化谷物调控政策以及下游养殖需求等情况变化再进行观察。
政策性玉米供不应求
2020年的政策性玉米拍卖市场异常火爆。12月11日,吉林省举行的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仅限吉林省规模以上玉米深加工企业参与竞买,标的玉米为2015年的陈粮,最终成交均价为2309.52元/吨,略低于当下吉林现货2500元/吨的水平,溢价成交率为99.74%。
广发期货发布的一份报告统计,从5月28日到9月3日,国家共投放5994万吨玉米,成交5683万吨,整体成交率为94.81%,而2019年的成交率仅为27.17%。2020年前十三拍几乎都100%成交,溢价幅度屡创新高,黑龙江地区溢价幅度一度突破330元/吨,辽宁、吉林更是突破了400元/吨的溢价。
2020年年初以来,玉米价格罕见地呈现出大幅上涨态势,国庆后甚至接近2700元/吨的历史高价。
一位长期关注玉米市场的分析师对《财经》记者指出,政策调控的初衷是让玉米价格在合理范围内上涨,促使市场形成健康良性的发展,让老百姓能挣钱、贸易商有钱赚、加工企业也能接受玉米成本。然而,5月以来,政策性玉米大致以每周400万吨的规模投放市场,玉米的市场价格依然居高不下。
实际上,政策性玉米的交易底价与成交价格也不断上扬。5月28日,首轮临储玉米拍卖启动,针对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总共投放400万吨临储玉米,多为2014年、2015年旧粮,底价为1550元/吨至1700元/吨,最终成交均价在1800元/吨至1900元/吨左右。
截至2020年底,政策性玉米的成交价格已上涨至2300元/吨左右。10月14日,中储粮集团吉林分公司委托中储粮网组织一次性储备玉米竞价销售,拍卖2016年产的玉米5.8421万吨,底价为2250元/吨,最高成交价达2365元/吨。12月1日,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组织竞价销售,二等玉米成交价为2710元/吨至2725元/吨,再次创下新高。
12月3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介绍,2020年以来,累计投放政策性玉米7000多万吨,目前已基本完成出库。此外,还轮出了一定数量的政府储备玉米。她表示,要根据市场形势和调控需要,及时灵活调整投放品种、数量和节奏,优化粮源安排,保障市场供应。
据《财经》记者了解,政策性玉米主要包括国储玉米、地储玉米、临储玉米、一次性储备玉米。临储玉米与一次性储备玉米,主要用于保护农民的种粮收益、调解市场供应,也是国家2020年以来调控市场的主要筹码。
储备玉米的持续投放能否让市场行情闻风而落?12月22日,国家临储玉米即将面向全国投放10万吨,这一消息被业内人士比喻为“抢红包”。多空博弈之下,玉米价格的下跌或取决于市场上供给的玉米数量、国家投放的玉米数量以及粮食收购商和下游加工企业基于此预期作出的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临储玉米主要是2015年以前的陈粮,库存已经不多。2008年中国出台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通过国企敞开收购、高价收购,提升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吉林农业大学许鹤等作者在《收储制度改革下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国家设置最低收购价,导致农户盲目种植玉米,玉米收购主体单一、国内外价格“倒挂”,使玉米市场流通性变差,库存积压严重。
2016年,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市场化收购+补贴”正式取代了实行九年的玉米临储政策,临储玉米去库存成为政策取向所在。2017年,时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习银生表示,临储玉米已经超过2.3亿吨,要消化现有库存,还要遏制新增库存的产生。多位业内人士预计,临储玉米库存而今还剩不到一千万吨,在百万吨量级。
一次性储备玉米与临储玉米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区别不大,出库后均不需要再次补库,有业内人士估计主要来自2016年收购的2000万吨,以及2019年初收的304万吨。5月底,中储粮集团成都、湖南和浙江分公司分别投放5.62万吨、15万吨和6.1327万吨2016年产的一次性储备玉米。此后,广州、湖北、黑龙江、吉林、福建、辽宁、浙江等地也投放了一次性储备玉米,多产自2016年。有业内人士估计,一次性储备玉米2020年卖出了1500万吨左右。
5月以来,伴随政策性玉米的持续投放,市场情绪却未被彻底打压,玉米的价格仍然在走高。目前玉米深加工及饲用消费都处在持续增长阶段,马幼元告诉《财经》记者,东北的玉米大多从11月开始上市,深加工企业一般需要几个月时间建库存,建库将持续到年后,目前到年后这段时间正是补库周期。
2020年的特殊之处还在于,玉米行情高亢,东北地区的企業、粮商、烘干塔都在跑场圈粮。《期货日报》报道,2020年玉米收购大量采用“第三方资金托盘”模式,大型贸易企业或港口利用仓库资源和资金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代收代储”,一般收取客户入库保证金和代收费用合计50元/吨左右,并提供采购金额的90%的融资贷款,利息在6.5%至7%。
另有行业机构估算,市场囤货的资金有七八成来源于第三方,今年收购主体多出万余家。这其中,囤粮小散户明显增多。中国农网的报道指出,一个乡镇有八个十个烘干塔、小贸易商很正常,一家囤一万吨就是十万吨,而一个乡镇也就产十多万吨粮。由于贸易商的资金主要由抬借而来,利息在8厘左右,大多要挣够这笔钱才会出手卖。
“2020年只要是做玉米贸易的都赚了不少钱,可能一吨赚了几百块钱的都有。”马幼元介绍,2020年的资金面总体宽松、资金利息不高,进入炒作的资金也较多;加之东北玉米遭受台风袭击,国内生猪产能恢复顺利,看好玉米的人不在少数,市场囤粮热情也很高。
政策调控能否扭转局面?
多重政策调控之下,供求两方的变数都在增多。
从政策性玉米的投放来看,即便临储玉米与一次性储备玉米全部耗尽,国储玉米与地储玉米的量级仍是未知数。如若玉米价格继续大幅上涨,不排除国家投放这部分玉米储备的可能性。
通常,国储玉米不轻易动用,轮出后必须在规定时限内轮入补充,保障储备量。但秦玉云表示,前期已经批复暂缓部分中央储备轮入,还将根据需要研究再暂缓部分玉米轮入,同时指导有关央企和地方在储备轮换的时机、节奏上加强衔接,增强调控合力和协同效应。
短期来看:一方面,由于玉米前期价格持续攀升,基层农户惜售挺价意向较强。马幼元观察,贸易商比较看涨,把粮放在手里,不赚钱不卖。目前市面上的资金充裕,从东北地区的玉米收购看,倘若下跌50元,可能下手收购的人比想卖的人会更多,价格由此又会稳住。此外,东北许多深加工企业的玉米库存尚未建好,需求仍在。
2020年11月4日,黑龙江佳木斯郊区玉米丰收。远看村庄和大地,到处金黄一片。图/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中粮、中储粮的部分玉米收购已经暂停,国企供给其他贸易商的配资也被叫停,玉米价格短期承压。此外,李喜贵介绍,东北地区12月底前和春节后各出现两波售粮高峰。虽然11月中旬东北大范围的雨雪和降温天气,影响了玉米购销和运输,玉米价格上涨。但“上大冻”有利于玉米脱粒和存储,后期玉米上市量将继续增加。
秦玉云介绍,目前入统企业的自主商品玉米库存同比增长近六成。调研中,大多数企业表示政策性玉米2020年用不完,初步推算将有3000万吨左右结转至2021年使用。她还表示,要加强对秋粮收购和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恶意炒作、哄抬粮价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政策调控能否结束玉米价格的暴涨行情?多位分析师认为,利空信号频频释放,新的利好因素暂未出现,近日来市场各方追高趋向谨慎,更多贸易商选择继续观望,玉米价格走势尚不明朗。但从长期来看,供需关系以及玉米缺口还是决定玉米价格走向的关键因素。
作为三大主粮之一,玉米被广泛用于鲜食、猪禽饲养、工业深加工等领域。2016年国家玉米临储政策改革后,玉米种植面积的调减也在同步进行中。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国内生猪产能快速恢复、东北产区受拉尼娜现象影响玉米倒伏严重等不利因素影响,业内普遍判断国内玉米供给量受限。
实际上,2020年的玉米产量并未受过大影响。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玉米总产量为2.6067万吨,较2019年2.6077万吨的产量减少10吨,差距可忽略不计。秦玉云介绍,目前已收购玉米3446万吨,同比增加1557万吨。此外,在进口方面,海关数据显示,前十个月中国累计进口玉米782万吨,已超过往年720万吨的进口关税配额。
另据美国农业部数据,目前中国企业已采购2020年度美国新季玉米超过1100万吨。中国每年还采购部分乌克兰玉米。市场估计,2020年中国玉米进口量预计将达1700万吨以上,2021年还会继续扩大。马幼元认为,中国如果扩大进口玉米,保持在两三千万吨的体量,对全球玉米价格影响不大,全球玉米库存仍然能够满足。
水稻、小麦、大麦、高粱也能对玉米起到部分替代作用,各类粮食的储备投放与进口也在持续增加中。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10月中国进口玉米及替代品2091万吨,同比增加839万吨,增幅67%,其中高粱402万吨、大麦598万吨、木薯296万吨和干酒糟(DDGS)13.4万吨。秦玉云介绍,当前小麦、大米、玉米等品种国内外价差分别为每吨333元、16元、609元。进口成本优势明显。
当下,替代效应已经显现。李喜贵指出,华北地区小麦与玉米价格倒挂80元-90元/吨,部分饲料企业使用小麦替代玉米,已从华北黄淮地区至华中等地区,替代使用由禽料扩大到至猪料。10月至11月最低收购价小麦成交量明显加大,主要是因为饲料企业参与竞买的积极性高。近期关内玉米产区价格趋稳,也与小麦替代饲料增加有关。
李喜贵提醒,今后几个月进口玉米、高粱和大麦将陆续到货,南方港口库存将会保持较高水平。此外,前期成交的储备玉米仍在继续出库供应市场,销区到货仍以陈粮为主,新粮价格出现产销区倒挂。目前北方锦州、鲅鱼圈等港口库存积压,库存水平逼近历史同期高位,主要在于南方销区对玉米需求不旺。
与此同时,看涨的观点则认为,2020年玉米在生长后期较为潮湿,新粮玉米呕吐毒素较高,优质玉米供应同比或减少3000万吨左右;陈化粮拍卖只能补充深加工,不能流入饲料养殖企业,对优质玉米市场的影响有限。此外,进口玉米“远水解不了近渴”,一两个月内不会对市场造成过大影响。
众说纷纭之下,玉米缺口的实际大小,成为撼动贸易商心态的关键所在。李喜贵分析,2020/2021年玉米产量加进口与玉米消费需求间的缺口在1500万吨左右,较前两个年度收窄。当年存在的产需缺口通过投放库存、品种间调剂弥补,加上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国内饲料粮的供应有保障。
业内机构普遍预测,2020年中国玉米消费总量为2.9亿吨左右,玉米缺口或在2000萬吨至4000万吨之间。当下,玉米价格的未来走势尚不明朗。尤其是2019年中国重启大豆振兴计划,2021年大豆是否会大规模挤占玉米种植面积?玉米单产提升未明的情况下,中国玉米产量是否会出现大幅缩减?诸多问题也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多数观点认为,玉米价格上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益,鼓励种粮积极性。但也有人士担心,玉米价格上涨会连带引发地租上涨,如若2021年玉米利润达不到2020年同等水平,最终亏损仍然将由农民承担。此外,部分东北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利润出现亏损状态,如果波及范围扩下、亏损持续下去,将不利于玉米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实际上,2016年玉米临储制度改革后,玉米价格基本实现市场化,供需两端的博弈在2020年显得尤为激烈。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2020年玉米价格之所以能炒起来,主要原因是由于供需关系不清楚,而市面上资本充足,整个市场都在“猜”、在“赌”。《期货日报》的报道指出,中粮集团业务人员想从东北某省有关部门获得粮食面积数不可得,虚假信息却满天飞。而粮食拍卖分配、进口配额管理、玉米产量面积、深加工需求变化等信息亟待权威部门予以及时公开。
玉米的市场化收购也正处于规范调整期。未来,公共部门的信息体系建设与信息服务水平与“市场化收购”匹配后,或将有效减少盲目追捧,助力玉米产业实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