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信:国企航母开启新航程

2021-01-08施然

财经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信集团金控中信

施然

中信大厦,北京CBD的新地标。供图/中信集团

2020年初,中信集团入驻北京CBD的新地标中信大厦。如果不是大厦入口裙摆处有英文标识CITIC,一般人不会注意到这已经是中信集团的总部。

但这无法改变外界对这家大型企业集团的关注。中信曾是中国经济改革试点和对外开放窗口,创造和引领了国内多个行业的第一。历经40多年,中信现已发展成为一家金融与实业并举、总资产近8万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2014年,中信集团将2250亿元净资产注入香港上市子公司中信泰富完成境外整体上市(00267.HK),创造了当时中资企业最大规模的跨境并购交易纪录。

2020年上半年,中信集团陆续完成了管理层的新老交接。新一届管理层将如何在“十四五”时期掌舵这艘超级航母,为外界广泛关注。中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将如何作为,金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落地对中信综合金融服务有何影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信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业务格局将如何应变?日前,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奚国华就上述问题接受了《财经》记者专访,以下是问答实录。

《财经》:“十三五”时期,中信已完成在香港的整体上市,强化战略引领,大力推进业务整合和开拓,这一系列举措给中信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奚国华:“十三五”时期中信集团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从优化存量、主动减量和发展增量等方面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一方面我们优化存量和主动减量。集团根据“做行业领导者,或与行业领导者合作”的经营方针,对地产板块和资源板块进行整合,进一步实现集约化运营;统筹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并在2018年-2020年10月退出项目222个,回笼资金319亿元。

另一方面我们发展增量,积极培育新兴业务。我们推动国有资本向消费、环保、农业科技、特种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打造中信新的战略增长点。

同时,集团通过治理变革助力价值创造和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包括深化管控体系改革,推进“分级分类”差异化管控,推进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改革,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深化业务协同,创新协同模式,通过总对总合作为子公司带来增量价值。

经过一系列改革举措,集团业务发展更加聚焦,运营效率明显提升。2019年集团营业收入达到5189亿元,世界500强排名列126位,在“十三五”期间上升了30位。中信集团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为“十四五”期间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财经》:面对全球经济放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请问管理层对集团的整体战略方向有何布局?

奚国华:当前,全球经济放缓,全球产业链重构,全球化进程受到挑战,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多,中国也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些变化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全面的、长远的、基础性的影响。

作为一家综合性企业集团,中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我们坚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实施扩大内需等国家战略为指引,遵循《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了“五五三”战略,即深耕综合金融服务、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新型城镇化等五大板块,构建金控、产业集团、资本投资、资本运营、战略投资等五大平台,并以整合、协同和拓展的三种方式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实现“十百千万”的发展目标,即“十万亿资产、进入世界500强前一百、实现一千亿净利润和一万亿收入”。

我们将发挥综合经营优势,积极践行国家战略,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做强金融,提升金融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提升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支持创新体系和助力消费升级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聚焦实业,在解决“卡脖子”问题、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扩大内循环和建设智慧城市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财经》:中信提出五大业务板块,是否意味着对原有业务布局的重新调整?

奚国华:我们按照“集团有限多元化、子公司专业化”的要求,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相关领域的同类业务,形成更加清晰合理的业务组合和资产结构,打造核心业务平台。设定五大板块是考虑中信金融实业并举的特点,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着力点,并在业务布局上与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相对应。

综合金融服务板块要成为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以金控集团申设为契机,遵循“一个集团一个客户”原则,深化金融业务之间的协同,打造金控综合服务平台,并做强做优金融细分领域,全力支持中信银行成为一流的科技型股份制银行,打造证券业航母,加大对保险业务的支持和投入,完善资产管理公司(AMC)的業务布局。

先进智造板块要成为弯道超车领域的开拓者,要立足制造强国,在“卡脖子”关键领域寻求突破,成为先进制造业的排头兵。最近,中信重工陆续为“华龙一号”项目提供了重要部件,为解决高端核电锻件制造“卡脖子”技术环节做出贡献。此外,我们将深入开展特种机器人、工业软件、芯片产业链等战略新兴领域的布局探索,持续强化汽车零部件和重型机械装备领域的领先优势,打造一批高精特新的隐形冠军。

先进材料板块要成为产业链安全的保障者,大力发展汽车轻量化材料、高强度钢材、高强度合金等特种材料,致力于在特种新材料上填补国内空白,在特种原材料上弥补国家稀缺资源。先进材料与先进智造领域互为保障,建立垂直产业链优势。

新消费板块要努力成为数字消费的引领者、激发和释放内需的先行者、消费场景的革新者,要牢牢把握内需战略基点,持续探索数字生活、线上消费、文化创意等业务发展机会,满足居民生活品质升级需要。

新型城镇化板块定位于智慧城市的营建者。我们将积极融入国家的区域战略,以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经济圈等城市群为主战场,提供集投资、规划、建设、开发、运营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促进新型城镇化提质升级,并深化健康养老产业布局。

中信重工的消防机器人。

中信戴卡的智能化生产线。供图/中信集团

《财经》:国企改革强调要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中信“五五三”战略是否在这方面做出了考虑?

奚国华:我们在五大业务板块之外,同时提出了五大平台,包括金控、产业集团、资本投资、资本运营和战略投资。五大平台与五大业务板块形成交叉矩阵结构,创新管理格局,提升经营效率。

我们将基于中信综合金融业服务板块,做强做优金融细分领域,打造结构简化、风险可控、治理完善的金控平台。同时,以中信的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新型城镇化四大业务板块为主线,开展产业内部整合和协同,打造“主业清晰、核心突出、行业领先、治理先进、管理高效”的产业集团。

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我们还将积极打造资本投资平台,专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投资实业并战略性持股,同时打造以财务性持股为主的资本运营平台,提升资本回报率和资金周转率。此外,我们发挥中信金融与实体产业链的协同优势,打造专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投资平台,助力国家突破“卡脖子”的关键环节,培育孵化初创公司。

《财经》:您在2020年首届外滩大会上充分肯定了数字技术的重要意义,中信也已从2016年启动数字化转型,打造产业互联网。目前这一转型工作进展如何,后续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有何进一步计划?

奚国华:数字化正在重建产业发展模式,重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重构企业发展价值。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助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新时代主旋律。

中信集团从2016年开始启动数字化转型,目前“体系化管理、平台化服务、数字化运营”的企业数字化能力已初步形成,具有产融结合特色的中信产业互联网生态也已逐步成型。

中信云是国内首个采用云中介模式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推动全集团系统架构云化转型率超过74%,处于同业领先水平。“中信优享+”初步构筑了零售业务生态圈,平台累计注册用户已超过1.1亿人。此外,集团有多个项目入选工信部物联网关键技术平台应用类项目和工业互联网重大研究专项,并在智慧金融、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水务、智慧育种等领域培育出一批示范项目。

如疫情期间,中信银行依托用户行为数据快速完成审核,为近700家物流小微企业在线放款4亿元。中信工程“智能建造”以BIM(建筑信息模型)为技术支撑,搭建建筑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运维全流程一体的开放平台,特别是打通设计数据提升设计协同效率。中信工程能在24小时内完成武汉火神山医院方案设计图,是协同设计的最好实践。

“十四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将超过50%,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将成为国际一流企业集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我们将坚持“数字化创新”的思想,加强数字化顶层设计,积极探索建立与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相匹配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投入机制、人才机制;加强数字化统筹管理,在集团层面设立统筹推进数字化创新工作的专门委员会。同时,我们将通过数字化应用创新,打造“五大板块”数字化领军企业,加快传统业务数字化转型;赋能“五大平台”,推进集团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业务流程数字化;大力建设 “数字中信”,进一步释放数字化红利,致力于成为一家科技型卓越企业集团。

《财经》: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驱动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战略。中信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哪些布局和动作?

奚国华:中信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在金融与实业的多个领域拥有一批优秀高新技术企业。比如,中信银行通过“凌云工程”项目,成为国内首家在核心业务系统中采用自主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的商业银行。中信重工不仅拥有全国领先的特种工业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还拥有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信农业旗下的隆平高科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农作物育种研发基地,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7个国家级或省部级创新平台。中信环境技术旗下的美能膜产品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具备大规模高质量超滤、微滤、纳滤及反渗透全系列膜产品生产研发能力的领先品牌。

为更好推动集团科技创新,我们将成立中信研究院,加大战略性、前沿性方向的创新投入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资源配置、子公司主体作用发挥、外部合作、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体制机制,提升集团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一套具有中信特色的企业创新机制,构建一个协同创新的生态圈,投资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财经》:综合金融服务是中信经营主要特点。中信如何看待金控办法实施的意义,另外,集團在设立金控公司方面的进展如何?

奚国华:中信集团于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金融综合化经营试点,多年来不断探索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在金融领域的传统优势不断巩固加强。集团目前金融牌照齐全,金融子公司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强,协同效应也不断释放。同时,作为支持国家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中信在实业领域也培育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具有综合优势的产融并举发展格局。

2020年9月国务院和人民银行正式出台了金控监管制度,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金控准入条件和持续监管要求,给予金控公司作为持牌金融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这将有效推动金控公司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全社会多元化、综合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中信集团高度重视金控工作,前期开展了大量研究论证工作,目前正统筹推进金控设立和内部管控优化方案及实施路径。实施金控监管为中信集团深化协同发展、形成金融板块合力、打响中信综合金融品牌提供了战略机遇。集团将积极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控监管政策,做大做强细分领域、深化协同提升综合金融业务的估值、加强数字化顶层设计、完善金融科技布局,努力将金控平台打造成为集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

《财经》:协同是中信作为综合企业集团的一大特色。近期中信在协同方面有哪些探索?

奚国华:协同是中信作为多元化企业的战略优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十三五”期间,中信业务协同成效明显,比如在融融协同方面,各金融公司联合融资规模达27504亿元,交叉销售总规模14700亿元,在产融协同方面,中信PPP联合体的合同总金额超过2000亿元。通过融融、产融合作,各家公司协同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

2020年,集团进一步加强协同工作统筹管理,成立集团董事长挂帅的协同委员会,并在37个地区设立协同委区域分会。同时,我们的朋友圈和利益共同体不断扩大,已与19家大型企业集团和29家省市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后续,集团将以金控集团申设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中信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在集团总部和各级子公司建立更广泛的连接、更多样化的协同;完善协同量化指标体系,加强协同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走高质量协同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中信集团金控中信
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乐天百货首进上海 明年将经营中信集团购物中心
PPP模式城市运营的投融资风险
——以中信滨海新城为例
中信特钢研究院暨中信特钢研究院上大分院正式揭牌
中国联通与中信集团签署战略协议